十年前,我剛讀研究生的時候,用最原始的手機在宿舍熄燈后看過一本電子書《從黃土店到劍橋有多遠》。作者是一位以科研人員身份移民英國的華人,大約在兒子小學時將其接到英國,讀完普通公立小學、初中后,以獎學金進入英國三大私立名校之一的溫特斯切公學讀高中,后來進入劍橋大學。作者分享了孩子從小到大的求學經(jīng)歷,精英高中的培養(yǎng)模式也讓人大開眼界。但最讓我印象深刻的,是當孩子遇到挫折時家長和孩子的應對,十年后回想起來仍深受震動。主人公第一次考取劍橋時并沒有成功,由于英國特有的錄取制度,第二次再報的話難度系數(shù)會增大。家長其實建議過孩子作一個更為穩(wěn)妥的選擇,小主人公說,難道因為難度大了我就要降低對自己的要求嗎?(時間太久了只能記個大概意思)。相比于現(xiàn)在許多看完仍不得要領的快餐文章,這本帶有自傳體性質(zhì)的小書很值得一看。至少讓我明白,多年的用心栽培,在孩子的骨髓血液中可以扎根下哪些重要品質(zhì),而這些品質(zhì)會帶給孩子青出于藍的可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