貝蒂?史密斯于1943年寫的一部半自傳體小說。全書沒有怪誕刺激的情節(jié),卻以平實細(xì)膩的點滴經(jīng)歷打動人心。書中或直接、或隱晦地探討了很多問題——貧窮、酗酒、移民、買賣、騙局、環(huán)境、家庭、教育、美國夢等等。但“頑強(qiáng)堅韌、永不放棄”的精神是貫穿始終的主題。理想主義和現(xiàn)實主義都能在書中找到具體實例。
書中最主要的隱喻意向是堅韌的天堂樹——臭椿。臭椿學(xué)名為Ailanthus altissima,原名樗,又名大眼桐、姑姑翅、臭桐,屬于苦木科,是一種落葉樹。它生長迅速,適應(yīng)能力強(qiáng),能在25年內(nèi)長到15米。哪怕被砍伐,這種樹仍會茁壯地再次發(fā)芽,且很難被徹底根除。因此,在許多地區(qū),臭椿其實是種令人頭疼的入侵物種。我想,作者選擇臭椿做全書的象征,除了贊譽(yù)其旺盛的繁衍、生息能力,也有意暗指作為“入侵物種”的弗朗茜一家(甚至也包括其他各國移民)在融入美國主流社會的過程中,雖困難重重,卻“難以根除”,所以終將“得償所愿”吧。
其實,樹的意象出現(xiàn)頻率并不高,著墨最多的地方也不過首尾呼應(yīng)。說到底,作者要寫的不僅僅是天堂樹,而是要借該樹不屈不饒的性情,講書中那些同樣有“不屈樹魂”的人。
沒公版前就是比較暢銷的成長類小說。我覺得跟《鹿苑長春》組套挺合適。不過,這本閱讀門檻比鹿苑低,所以接受度才更高吧。
總之,是本好書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