寫作文,要先領悟新高考命題的理念。這句話說出來,就好像吃雞蛋,不僅要知道是哪只母雞下的,還得知道母雞為什么要下這個蛋一樣荒誕。但其實,對于寫作文而言,這真的是必要。因為新高考對于作文的考核,在根本上,在理念層面有了很大的改變。我們得理解這種改變,否則很可能出現(xiàn)我們一直自我感覺良好,但出來成績卻很意外的情況。
以前,我們所熟悉作文考核不過就是高考側(cè)重寫議論文,只要能夠?qū)懞米h論文就萬事大吉。至于寫好議論文,除了審題切題,中心突出,結(jié)構(gòu)嚴謹之外,就是看誰的材料豐富,能夠使得文章更有說服力而已。但現(xiàn)在并非如此。
首先,高考為了考出學生真本事,所以命題時最注重“反套作”“反宿構(gòu)”,也就是說,避免你先寫好一些作文,然后背熟了,在考試時直接默寫出來,或者適當修改一些關鍵詞、中心句,然后寫出來。所以,高考盡可能地讓“題目”出乎意料。但是,再怎么“出乎意料”,始終在“情理之中”,也就是不外乎——人生、社會、自然的話題。所以,即便高考命題如何“反應試”“反宿構(gòu)”,教師還是能夠整理出一些“萬能素材”(比如當代名人、社會熱點)來,方便學生記憶,并且訓練學生“靈活運用”。這樣足以“不變應萬變”,即便無法“套作宿構(gòu)”,也能夠做到準備充分。
所以,新高考為了應對學生的“萬能素材”,進行了很大的轉(zhuǎn)變,簡單地說就是讓你的“萬能素材”失效。舉個例子來說,2019年全國III卷的漫畫題“畢業(yè)前最后一節(jié)課,老師說:你們再看看書,我再看看你們?!边@樣的作文,幾乎零審題,中心明確,但問題是如何寫,如何寫夠800字,如何寫出彩,對于任何學生都是挑戰(zhàn)。最近兩三年這種情況尤為明顯。所以,明白這一個問題,對于我們?nèi)绾蝹淇甲魑?,是很有啟發(fā)的。
其次,作為議論文,其框架結(jié)構(gòu)相對固定,不外乎“總分(并列)、對比、層進”幾個結(jié)構(gòu)方式,所以精明的老師,聰明的學生,還是可以“套用框架”,通過熟悉結(jié)構(gòu)然后“添枝加葉”來寫好文章。所以,近兩年高考也開始趨向于回避“議論文”,轉(zhuǎn)向“應用文”寫作,其目的還是為了限制“套作”。當然,這也可能涉及另外一個問題,就是教學觀念:高中生學語文為了什么?當然,我們一早就清楚,學語文不是為了培養(yǎng)作家,但是始終要讓學生“樹立正確的人生觀世界觀”,而且要“會思考”“能解決”問題。但“應用文”除了能夠體現(xiàn)這兩點要求之外,還有一個好處,就是為學生將來的實際工作服務。這樣說吧,就好比我們經(jīng)??梢月牭礁餍懈鳂I(yè)的負責人抱怨,員工連基本的文書都不會寫,你說學了這么多年語文都干啥去了。所以,我們可以看到2019年全國II卷給出的演講稿、家書友信、慰問信、觀后感選擇,還有最震撼的2020新高考II卷(海南卷)給出的:以“帶你走近_____”為題(補充一個地名,使題目完整),寫一篇主持詞。不說學生,教師看到都得先打個冷戰(zhàn)。所以,要對各種應用文體有所了解,而且要學會把議論文的“思維能力”“思辨素養(yǎng)”靈活放在其中。
最后,新高考因為上面兩個理念,也就產(chǎn)生了一個“題目容易,寫出彩難”的問題,這樣也為評分的區(qū)分度造成了困難,而作為篩選性考試,明確的分階又是必須的。所以,現(xiàn)在高考命題又常常設置“識別點”,就是看你是否細心、細心、再細心。比如2019年全國I卷,看你能否準確判斷材料中的“勞動”為“體力勞動”,能否對同學們的三種錯誤思想進行批駁。2020年全國I卷,看你是否“只選一個人”,是否“重談人輕論事”。
蘇洵在《心術》(粵教版高中教材)中談到:“凡兵之動,知敵之主,知敵之將,而后可以動于險。”同樣地,要應對高考,寫好作文,還是要充分理解上面兩個命題理念和一個特征,備考才能有的放矢。
#寫作文# #中學生寫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