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安水如
圖/網(wǎng)絡(luò),如有侵權(quán),請聯(lián)系刪除,謝謝
有遇見一個約莫七八歲的小朋友,不愛吃肉。而她的家人,在平日里頭,那也是素食居多的呢。
可在走訪親戚之時,得知對方不吃肉的親戚,就跟小朋友說,你不吃肉是既長不高,又長不大的。
后,小朋友就在那當場大哭了起來。并鬧著要離開,飯也不吃的了。因為,他不曾有聽懂對方的言外之意是激勵自己多吃肉。
在那時候,看著孩子在那大哭了起來,旁側(cè)的母親,就開始有點不耐煩的了,但仍是耐著性子來去哄那孩子,可孩子仍舊是在那不停地哭鬧。
對此情況,作為育兒咨詢師,安水如認為,在那時候,我們可以是先將孩子給抱離現(xiàn)場,以讓孩子的心情,能夠慢慢地緩過來。
而后便是,要記得跟孩子說那親戚的認知,有錯誤。但我們不必去糾正他人的錯誤認知。因為,錯誤被糾正,那難免會痛,會不悅。
三是要告訴孩子說,但當我們自己犯了錯,被人給指出來后,我們就要學著來去笑納。因為,坦然接受他人的批評和指點,我們才能長得更快,飛得更遠。
四是,要與孩子說當自己被人說了之后,自己就有了情緒,那就不是別人的問題,而是我們自己的問題。是我們自己暫且不具備情緒管理的能力和本事,那就要去訓練自己。
因為,“合理情緒療法”的創(chuàng)始人艾利斯有說,發(fā)生的事,如,孩子被人說了不吃肉就長不高、長不大,那不過就是誘發(fā)性事件,而我們對事件的看法、解釋和評價將會影響到我們自身的情緒。
即,當我們在因某事而有情緒時,我們要去觀察自己,要在自己的內(nèi)心深處,好好地問自己說,在這時候,我為何會有情緒。究竟是什么信念,導致我對眼前的這件事,有了情緒。而后便是去做調(diào)整。
最后便是,在回了家之后,我們就要有意識地引導孩子來去學習情緒管理等方面的生命之課,以讓孩子慢慢地能夠具備笑看他人言論、悅納他人建議、海納他人錯誤的能力和本事。
這也就是說,每逢孩子有了不愉悅的發(fā)生,那父母就要意識到這極有可能會是我們家孩子在某些方面的能力,是尚且不具備的。
而在這時候,我們?nèi)裟軒椭⒆踊瘑栴}為能力,那孩子的往后,縱使是遇著了同類的事件,那就不易有情緒的了。
此外,父母自己也要去學習,以讓自己能夠在孩子的哭鬧面前,能夠繼續(xù)持有平和之心,并保持應有的耐心,來去陪伴孩子。
不然,我們在瞧見孩子哭鬧之時,那是容易因情緒而對孩子缺耐心,多厭煩的呢。而育兒,那是要有耐心,需有平和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