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家孩子一年級了,我經常跟他爸爸感嘆需要我們的時候越來越少了,開心的同時其實還有點小難過。
記得很小的時候,不會因為什么開發(fā)大腦這種冠冕堂皇的理由對他撒手,只想著自己去了幼兒園可以照顧好自己,畢竟老師少孩子多,不可能每個孩子老師都能照顧的面面俱到。所以穿衣、吃飯、上廁所逐漸開始撒手,知道他做的不好,但相信有一天會做的很好。
開始上小學了,遇到的問題會更多,就說寫作業(yè)這件事,老師給我家孩子的評語是寫作業(yè)積極多了。這句簡單的評語看起來簡單,甚至只是態(tài)度上的改變,本來就應該要很積極,但其實在這背后孩子真的付出了很多。也看過很多文章都說陪孩子作業(yè)至少要到三年級,這一點也要看孩子的具體情況。仔細分析不積極的原因,可能他確實不喜歡寫作業(yè),也可能他不會,或者他心里有其他更想做的事情…原因真的可以擺出很多。家長陪作業(yè)主要是了解他作業(yè)時的具體狀態(tài),再想出辦法幫助解決,而不是簡單盯著,防止孩子偷懶,沒有完成。
記得剛上一年級那會兒,雖然每天大部分都是口頭作業(yè),因為我們沒有提前學,所以相對于那些學過的孩子,我們確實有些吃力,但也只是暫時的,孩子很努力,家長積極配合,保證吃透老師每天教的,很快就能跟上了。第一學期主要是對學校生活的適應,比如需要完成作業(yè)這件事。所以在學期過半的時候,他已經很適應了,每天回家可以主動完成作業(yè)。原本以為好習慣就這樣養(yǎng)成了,結果第二學期一開始又不適應了,知識點增加、難點增大、體型種類增多,筆頭作業(yè)開始上量了。每天不會主動完成,我陪著也完成的很慢,仔細觀察下來,不是他懶惰,是因為不會、不理解,困難變多,主觀意識上開始排斥。媽媽我開始從作業(yè)上逐個分析,第一步,理清思路,摸清學習目標。比如數(shù)學每天需要完成一張練習,主要復習當天所學,所以白天認真聽了,晚上就一定會。語文主要分為復習和預習,重點內容是字、詞、句,然后穿插段落、標點等。一周結束基本一個單元學完,然后再統(tǒng)一復習下一個單元的內容。所以讓孩子先清楚每天的學習目標和本學期的重點是什么。第二步,再來看具體的題目,因為數(shù)學基本都是靠數(shù)字展現(xiàn),做幾天孩子的識別能力就上來了,所以會忽略讀題,就比如比大小這種,有的題目讓你填入合適的數(shù)字,讓式子成立,而有些題目讓你最大能填幾?所以重點是要教他讀題,圈出題目的重點性提示,并充分理解其含義,再作答。再比如語文,從字、詞、句子、偏旁、筆畫的考察,逐漸增加了閱讀理解、看圖說話。分析每一類題型特點,其實孩子自己也會慢慢去摸索其中的套路。閱讀理解,其實平時在親子閱讀的時候,就可以練習起來,復述故事,總結故事,重點內容提問等等。看圖說話,其實現(xiàn)在孩子口才都很好,喜歡看書的孩子口才更好。但就是寫不出來,我只告訴我家孩子,心里怎么想就怎么寫,不會寫的字就用拼音先代替。然后隨時隨地讓他發(fā)表感言,隨時給予指導和鼓勵。第三步,上述兩步都做好了,接下來就是管理時間,學會在一定的時間內,完成一件任務。會了也理解了,就沒有理由再拖拉,任務清單、鐘表、計時器齊上陣。到這學期過半的時候,我已經不會陪在身邊寫作業(yè)了,通常只需要告訴他,完成數(shù)學再做語文,半小時內完成數(shù)學,不會的先過等,然后告訴他你完成作業(yè),媽媽去看書或者做家務,時間到了我們再集合。所以其實說陪到三年級我覺得也不是很準確,目前看我一年級就不用陪了,但是我相信別說三年級,即便他到三十歲,也一樣有解決不了的問題,需要其他人的陪伴和幫助,所以要分析具體情況,對癥下藥。
最后,不斷的鼓勵真的很重要,孩子的自尊心和好勝心其實遠比我們想象的要強,我家孩子每天都會回來跟我說他同桌昨晚五點就完成了作業(yè),看得出他很羨慕,也很想超越,那就鼓勵他一定也能達到這個目標,然后一起總結分析解決。千萬不能只是兇巴巴的說“人家五點就寫完了,你每天要寫到八點,都在干些啥?”
以上就是我這些年的一些感受,最近也在抓緊自學,帶孩子這件事的學問真的很深,可學的東西還很多很多,跟孩子一起共同學習,一起進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