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fā)布于 2021-06-25
自己是典型的應試教育出身,初一開始學英語,不感興趣。初二自己啃了本朗文語法書,又請了老師一對一學新概念二,從此就開掛了。

高二左右每天中午跑去新華書店一本本看牛津書蟲系列,屬于簡寫版名著。那時候也讀了一些原版書,譬如阿加莎的abc謀殺,love story之類的,甚至還有一本廊橋遺夢!(可憐我壓根沒看明白。)高中直接拿本小詞典從頭背到尾,什么abcus,abandon都是那時候學的,也一對一刷完了新三。可以說大學時代就靠吃高中的老底。

現(xiàn)在走原版路線和我自己后來學、用英語的方法是一樣的。只不過我追美劇,娃看動畫片;我讀原版暢銷書,娃讀名家繪本?,F(xiàn)在學英語的資源太多啦,給娃挑選合適的資源和方法更重要。

對新概念二有特別情節(jié),應該會在合適的時候給娃也來一遍。
回應 舉報
贊13
收藏2

推薦閱讀

7歲
想法
自己英語說好不好,比不好還強點。大學英語高級班,但同班里英語特別好的很多,還有很大差距,口語和翻譯是我的軟肋,閱讀算是強項,讀研時候是少有的免讀英語的學生,也在外企實習了2年,目前工作完全用不到英語,不用則廢,幾年后拿起來帶孩子學,發(fā)現(xiàn)竟然英語這么有趣,還研究起alligator和crocodile的區(qū)別來,最近啟蒙恐龍,以前只知道一個dinosaur,現(xiàn)在發(fā)現(xiàn)了新大陸,竟然這么有趣。通過PBL式的學習,讓我跟孩子一起進步,如果不是原版路線,可能這些東西一兩個月就講完了,但是...
感覺我就是不會飛的那只鳥,但是我孩子,的確是會飛了。

1987小三時我的學校就開了英語,還有專門的語音教室。據同學回憶,我的英語成績還挺好。不過,小學只要認真,各科成績應該都不差吧。

1991上初中,學校要開俄語,但是報的人幾乎沒有,于是學校出政策:學俄語,考本校高中加三十分!我的中學太名校了,是當地的頭部。于是懵懵懂懂的我同意了父母的建議。中考時我也的確用上了這三十分,加上三十,比錄取分數線高1分。

后來,主要是自己本身懶的原因……我希望英語不會成為孩子看世界的絆腳石...
10歲
想法
這個問題有點難回答啊…我出生于西南一個毗鄰省會的四線小城市,雖說西部教育質量不咋地我上的市里最優(yōu)秀的小學還是在4或5年級開設了英語課。印象里記得好像是一周上一次或兩次,其中一次還需要在語音教室里進行,因為老師需要通過中控臺放音頻讓大家跟讀。當然每節(jié)課老師會抽查同學們的朗讀情況,作為一門附科,肯定少有人在課后復習。于是,大家每次課上課前就開始抄書:用中文寫英文的發(fā)音,比如thank you就寫三克油????不知道有多少人和我一樣這樣學習過。

進入初中之后英語成為主科,加上班主...
10歲
想法
這個問題讓我熱淚盈眶。。。

提到英語我又愛又恨。初中啟蒙學英語,老師過度強調語法和背誦,剛好我是學習好的學生里背誦單詞和課文都不擅長的那種。不是記憶力不好,而是初學把語言當成了死記硬背的公式。。你懂的。。。然后英語補習課我昏昏欲睡,上課背課文就是大型出丑現(xiàn)場。以至于初中高中都厭惡英語(涕淚橫流)

要知道我是靠語感發(fā)家的,語文一直穩(wěn)居第一,沒有背過唐詩五十首,六年級會寫詩作詞;沒有廣泛閱讀理解題都能答對。如果我當年有如今的啟蒙方式,我仍然是英語戰(zhàn)斗機里的一枚轟炸機。

說到...
英語師范專業(yè),11年教齡。小時候學英語條件有限,但爸爸在那個年代“斥巨資”買了VCD機用光盤學英語,沒事就開著聽,即使英語沒花多少時間,還是很好,口語也還算標準。算是從小就享受到聽力先行的好處。

到自己孩子的啟蒙,從小就注重聽力和閱讀和輸入。10年的從教經歷,感受到大多數孩子學英語,主要是文化背景知識輸入的有些少,原版閱讀和聽力輸入也非常有限,主要是應試和語法較多,這就導致語言素養(yǎng)不高,實際運用能力弱。還是要多多了解英語的背景文化,包括人文,歷史,經濟,文學,生活,越多越好...
7歲
想法
從小學開始,自己的英語就是班里名列前茅的。從初中開始,英語好能夠幫我樹立自信,無論是中考還是高考,英語都是拉分的那一科。

我的大學專業(yè)是德語,同為日耳曼語系,德語比英語難,也比英語嚴謹,但是對我來說是有魔力的。學通了以后,兩種語言都不會混淆了。去德國呆了一年,用德語學習,和他們玩在一起感覺真的很好。

最后悔的,是沒有去讀個研究生。但是我的第一份實習工作是報社國際部的編譯,每天翻墻去國外網站編譯新聞,我之后的每一份工作都是靠著語言,才能突破自我一次又一次。

因為有這樣的優(yōu)...
5歲
想法
我的英語是5歲的時候,我母親給我買了一套英語錄音帶,每盒錄音帶都配有小書,基本上都是一首歌或者一個故事,內容也很簡單,比如農夫與蛇,全程只教你farmer和snake,很生動,我自己在家可以一聽一上午。我的英語就是那時候啟蒙的。

所以讀書的時候英語不算很差,但是在高中,我只能算中游,因為我討厭背單詞,基本都是靠著一點點詞匯量通過高考的。

研究生的時候閑的沒事去考托福,果然沒過百,底子還是高中那一點點????。

在美國生活過一年,日常開口交流差不多,一同去的同學當中,國外...
10歲
想法
我的英語老師是非常近乎偏執(zhí)的教學,她不是人不好,而是她是靠查字典學的英語,很苦很累才學成。她講得很認真,也很負責。但是她給人壓力是窒息感。

我不想去英語老師課后補習班去學新概念,被媽用竹條揍過,十三歲那年大夏天只能穿長長的白色絲襪去遮掩。因為背不出新概念,所以一遍遍焦慮的聽磁帶,有的詞句子讀不準,一遍遍倒帶去聽。

因為英語,我越到后面越難分時間在各個科目。天書一樣的課堂,我搞不定定狀補虛擬這些像精靈一樣跳動的文字句子。

可我是多么熱愛學習的一個人,但是我就是搞不定英語。...
8歲
8歲
想法
接觸英語略早,幼兒園中班還是大班不太記得了,很巧合的是,我基本上走了“習得”路線,聽說讀寫的順序。幼兒園時哪有什么教育資源,我媽讓我聽廣播學英語,對小孩子已經挺不容易了吧,結果頭兩周我媽連書都沒買來,我就這么裸聽了一段時間,而且那個年代認字也晚,幼兒園不認英語,好嘛,那階段學的其實都是聽力詞匯,完全不會寫也不會拼

上學后因為學校遠,英語就斷了,幸好學校三年級就有英語課,上海的教材和全國其他地方不一樣,其實已經編挺不錯了,我媽還讓我課外學了3L,倒是和上外附中學的教材不謀而合...
想法
我自己,初一開始學習英語。90年代初的農村初中,辦學條件很差,學校對英語也不重視,那時的農村普遍地仍然抱著“學好數理化,走遍天下都不怕”的思想,只有語文、英語成績好的學生沒人當你是學霸,數理化好的學生才是學霸。

學校沒有正式的英語老師。記得我們初一時是一個剛畢業(yè)的女老師,很快就調走了,農村學校留不住人。后來學校聘了一位退休多年的老爺爺。老爺爺很和藹可親,可是他說的國語(義烏話)我都聽不懂,更別說英語了。啥都聽不懂,我就只能盡量做好課堂筆記。后來高中的時候,我不得不自學初中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