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英語老師是非常近乎偏執(zhí)的教學,她不是人不好,而是她是靠查字典學的英語,很苦很累才學成。她講得很認真,也很負責。但是她給人壓力是窒息感。
我不想去英語老師課后補習班去學新概念,被媽用竹條揍過,十三歲那年大夏天只能穿長長的白色絲襪去遮掩。因為背不出新概念,所以一遍遍焦慮的聽磁帶,有的詞句子讀不準,一遍遍倒帶去聽。
因為英語,我越到后面越難分時間在各個科目。天書一樣的課堂,我搞不定定狀補虛擬這些像精靈一樣跳動的文字句子。
可我是多么熱愛學習的一個人,但是我就是搞不定英語。那種不知往何處用力的感覺,到了成年,依舊是種隱痛。
當某天我去聽新東方的英語補習班,他們在說英文的Aofb,中文翻譯就是b的a,用數(shù)學公式的法子讓我一下子想明白了。而之前老師舉例很多,我就是感覺朦朦朧朧,只記住單個知識。
那一剎那,我不僅破解了英語的知識點,而且我知道——
原來我不是笨,我只是被一些僵硬的方法耽誤了;原來聽君一席話,勝讀十年書是真的;原來讀書不僅僅靠自己一腔熱血的努力就行了,做父母要有方法,要有能力去分辨一些適合自己孩子的老師;原來很多人覺得天下老師一樣,其實很多老師水平不同—就好像傳功力,有的老師只有十年,有的老師有二十年功力,甚至有的老師修煉了更多更強的絕學。人不能一味活在局限的自我環(huán)境里,當你去看到差距差別,想辦法去盡力獲得功力,把這功力一代代下傳,才會一代比一代強。
抱著這樣的念頭,我自己克服心魔,帶孩子努力學習,為了改善自己教孩子方法,我看了很多書,和很多人交流,這樣的積累,讓她和放養(yǎng)長大的孩子有了很大的區(qū)別。
假如我的孩子穿越到我的童年,她會的東西可能超過很多很多同齡人,會被視為那個年代的天才,但她不是天生智力超群,而我是她的墊腳石,她才學會很多事情。而外界的人常用智商成敗去衡量一切,實際上大部分人智商差不多的,天才是極少數(shù)。
每一個家族學歷變遷,很多聰明孩子在變化前,他們的父輩祖輩曾默默努力默默忍受,吃了很多很多苦,這是差距,就得承認。但是現(xiàn)在資源比以前容易獲得,遇上好老師的不再由隨機的命運,名師因網(wǎng)絡化而得到普及,只要孩子愿意努力,她可以在任何年齡去學習任何東西。
想要孩子成就,有的路有的苦是必經(jīng)的,因為這種苦,別的家族吃過了,他們的成就也不是一日之功。天才當然會有,但那種不用外界不用努力,就能有大成就的,概率極小。當不成鉆石,努力做其他種類的珍寶也很有意義。
做父母,要學夸父逐日精神,要學愚公移山精神,那么子子孫孫無窮匱也,總有一天,天也可上,山也可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