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是個好問題。我認為自信也有不同的境界。
我一直是一個比較自信的人,表現(xiàn)在我很長一段時間內,發(fā)自內心的認為:“只要我想做的事,就一定能做到?!?有了孩子之后仔細分析過這樣“自信”的成因,應該是我從小學到大學到留學都還算是“學霸”的原因。也就是前面有人提到的“自信來源于實力”,更直白的說是來源于與周圍人的對比和碾壓。其實意識到這一點時,我覺得很諷刺也很不情愿,因為我一直受到(并愿意去相信的)育兒理念教育是,不要把孩子跟別的孩子比,教孩子不要跟別人比。但是,我不得不承認,跟別人比,是人的本能,是我們界定和探索“我是誰”的主要方式。
明白這一點之后,我決定有意識的培養(yǎng)孩子某方面的特長??傮w來說,我依然很佛系。不會追求語數外體育藝術等等全面開花,學前階段最重要的依然是放空純玩/社交/睡眠。但是會根據我對孩子的長期規(guī)劃,針對他的特點天賦,選擇1-2樣,“搶跑”且長期堅持,力爭一直領跑。我認為這樣哪怕孩子上學后不能因為樣樣比別人強而自信,但肯定不會因為樣樣比別人差而自卑。所以從建立自信的角度,我是贊成一定程度上的搶跑的。(另外半句是,讓孩子有一個“開始不太好,經過踏實努力后慢慢追趕上”的經歷,也同樣重要。一旦追趕成功,也能幫助建立“只要我想做,就一定能做成”的自信。)
像我這樣從小一直比較順的孩子的一個巨大的坎兒、或者說是弱點,就是自己很容易被束縛在一個人設里,為了維持那個完美的、光環(huán)籠罩的、萬能的、別人眼中、自己理想中的形象,會過于在意別人的看法---贊美或嘲笑,會不敢輕易嘗試自己不熟悉的領域回避有挑戰(zhàn)性的事情,會害怕失敗害怕出丑,從而錯失很多成長的機會。隨著年齡增長,當然早晚有一天,終究會明白“只要我想做的事,就一定能做到”是錯的?!拔液軈柡Α币彩清e的。當之前表面的自信粉碎一地,終于掙扎著拾起自己后,自信也終于進階到更深的一層:“我不需要證明自己給任何人看,只要努力了就是無悔的”。
所以現(xiàn)在,我也常常會引導孩子,不要太在意別人的評判(包括家長和老師),多關注事情本身,錯的不足的是哪里不好,如何改;對的能吸取哪些經驗。關注過程而非結果,維持努力而非人設。
要發(fā)自內心的認為:“我不在意別人怎么評價我,無論結果如何我都認為自己很棒”,這樣才是更純粹的自信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