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安水如
圖/網絡,如有侵權,請聯(lián)系刪除,謝謝
在很長一段時間里頭,小朋友每逢看我將嘴巴給閉合起來,并做出看似很苦的表情,就覺是我有情緒。
后,我跟孩子說,媽媽只是做出了這個表情,但不一定等于媽媽有情緒,這是因為,表情是可做出來的。訓練便是。
看孩子似有不解,我就繼續(xù)解釋道,這也就是說,當一個開心的了,但也是可以做出不開心的表情出來的。就皺眉、咬牙等,而這,在平日里頭有意識去訓練自己,就可做到的。
這也就是說,當我們看著一個人在那大笑時,不要覺得那個人就一定是開心的。而看著一個人落淚時,那也不一定就是難過的。
同樣地,當一個人在寫文章的時候,若是有過長久的訓練,那也一樣是可以持懷平和之心來去書寫那難過之文的,而這,若是掌握了竅門,就不見得是有多難,就用各種悲戚之詞。
反過來便是,當我們在看一篇文章的時候,不要覺得這是一篇讓人深覺有悲的文字,就主觀地認為寫這悲傷之文的人,就定是心有悲意的人兒。弄不好,那是清涼至極的平和之人。
再就是,當我們在看到一個人寫出來的文章,是在破口大罵,或臟話連篇之時,也不要先入為主地認為那個人就是很沒有禮貌,很沒有素養(yǎng)的人兒。弄不好,那個人是在訓練自己如何來去心口不一。
世間人都覺“心口不一”是不好的。但其實,在有些時候,我們就是需要心口不一的。而這是自我保護的必要手段。在這人世間。自我保護,很是需要,亦是必要。
不然,在寫悲文之時,自己也跟著在那悲傷至極,或,在大聲訓斥下屬或員工之時,自己又是頗有情緒,那是容易折損自身性命的。而在有些時候,我們亦是需要出悲文,行訓斥之舉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