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律、有趣、情商、人脈、階層固化,
這五個流行詞,可能正在毀掉你的生活。
第一件:深信“階層固化”
這幾年,“階層固化”這詞非?;?。
我家樓上一哥們特別好玩,
讀了熱門文章《階層上升通道的大門即將關(guān)閉》后,
便經(jīng)常開長輩們玩笑。
爺爺來玩,他就懟爺爺:
“你當年干嘛去了?咋不參加紅軍?
要是你當年參軍,我家至于這樣嗎?”
爸爸來玩,他就懟爸爸:
“你當年干嘛去了?咋不下海創(chuàng)業(yè)呢?
要是當年你下海,我家至于這樣嗎?”
前幾天,我在電梯里碰到他,
他感嘆:“現(xiàn)在階層固化,寒門再難出貴子了。出身不好,你就得認命。”
這兩年,媒體大肆鼓吹“階層固化”,
讓很多年輕人學會了認命:
“人與人的不平等,從卵巢就開始了。”
“都說性格決定命運,屁,出身才決定命運?!?/p>
“努力有什么用?我們拼命努力的終點,不過是別人的起點。”
很多人就這樣放棄了努力,
開始整天抱怨爹媽和社會。
中國現(xiàn)在到底存不存在階層固化?
當然。
但我想說得是,
階層固化從來不是只有現(xiàn)在有,
而是自古以來的每個朝代都有。
歷史學家錢穆早就做過分析:
在中國歷史上,階層大洗牌,
一般都發(fā)生在“改朝換代成為權(quán)貴的那一兩代人”,
隨后便開始慢慢出現(xiàn)階層固化。
越往后越嚴重,直到改朝換代。
也就是說,
階層固化是和平年代的必然產(chǎn)物,
是優(yōu)勝劣汰的必然現(xiàn)象,
任何朝代都無法避免。
那是不是只有中國才存在階層固化?
非也。
著名英國媒體BBC,
做過一個《人生七年》紀錄片,
他們用49年跟蹤一群不同階層的孩子,
最后揭露了一個殘酷事實:
窮人的孩子絕大部分仍然是窮人,
富人的孩子絕大部分仍然是富人,
階層在代際間得到了傳承。
你看,不僅是中國,任何國家都存在階層固化。
那是不是階層固化后就沒有上升通道了呢?
非也。
新東方創(chuàng)始人俞敏洪寫過一篇《相信奮斗的力量》。
文中講了他一段經(jīng)歷:
高中時,他的老師對全班同學說:
“你們在座的,沒有一個能考上大學,以后一定都是農(nóng)民?!?/p>
很多同學就這樣相信了。
不是中途退學,就是考一次就放棄了。
但是俞敏洪不相信階層會永遠固化,
他只相信努力和奮斗終會有回報,
所以考了一次不成,就考第二次。
考了第二次不成,就考第三次。
最后終于考進北大,人生從此改變。
哈佛大學做過一個著名的人生影響跟蹤調(diào)查,
對象是一群出身環(huán)境和智商都差不多的年輕人。
調(diào)查結(jié)果發(fā)現(xiàn):
27%的人沒有理想,生活沒有目標。
60%的人理想模糊,生活目標模糊。
10%的人有理想,制定了短期規(guī)劃。
5%的人有理想,制定了清晰的長期規(guī)劃。
25年后,這群人的生活狀況很有意思:
那5%的人,幾乎都成了頂尖成功人士。
那10%的人,最后成了社會的中產(chǎn)。
那60%的人,生活在社會中下層,沒什么特別成績,就指望孩子將來有出息。
剩下27%的人,活在社會最底層,成天抱怨他人抱怨社會。
這個調(diào)查證明了:
無論階層怎么固化,
總有5%的窮人可以突圍而出。
所以,我們不能因為抱怨而失去了行動的能力。
如果你總是抱怨晉級困難、沒得拼了,
那不是因為社會的上升通道關(guān)閉了,
而是你自己選擇了停滯不前。
第二件:深信“人脈”
這十年,“人脈”這詞更火。
去書城,你會發(fā)現(xiàn)到處是這樣的書:
《人脈就是錢脈》,
《關(guān)系就是實力》,
《人脈就是最大的生產(chǎn)力》。
在微信朋友圈,類似文章也無處不在:
《人脈是麻煩出來的》,
《好生活離不開好人脈》,
《人脈的流向決定命運的走向》。
在這樣的書籍這樣的文章鼓吹下,
很多人非常熱衷于社交活動,
“希望能夠建立良好的人脈。”
熱衷社交就能建立人脈嗎?
非也。
我講兩個故事你就明白了。
作家李尚龍寫過一個故事:
他的一位朋友,在成名之前,
給一個很大的報社投過稿,
可每次投稿,都石沉大海。
一年后,他的書意外大賣,
那家報社的創(chuàng)辦人竟親自來找他約稿。
如今他們關(guān)系很好,因為一個需要賣書,一個需要好稿。
有人問:你為何和這家報社的關(guān)系那么好?
他說了一句話:等價的交換,才有了等價的友誼。
李尚龍自己也是如此,上大學時,
他酷愛社交,參加了三個社團,
只要有活動,就會去打個醬油。
看到誰,就逮住誰留存下電話。
可是一遇到急事,他想找人幫忙時,
打遍了電話,也沒人愿意接招。
后來,他終于成為名人后,
遇到什么事打電話就應者云集了。
這時他才懂得:只有關(guān)系平等,才能互相幫助。你自己不牛逼,認識再多牛逼的人也沒有用。
言曉先生說過一個故事:
他的一位朋友在某公司做企業(yè)顧問。
說白點,就是拉老板過來交錢上課。
他很勤快,每天跑四個客戶。
沒用多久,他就和準客戶們熟得不行,
但整整六個月,他才成交了寥寥幾單。
當他心灰意冷地將客戶名單交給老板后,
不到兩個星期,他驚訝地發(fā)現(xiàn):
“很多以前我沒搞定的客戶都來報名上課了?!?/p>
他跑去問老板:“你怎么兩下就搞定了?”
老板說了這樣一段話:
“談業(yè)務不是只要關(guān)系好就可以了,
最重要的是要讓對方可以獲得交換價值。
比如那個做門窗生意的趙總。
我手上有幾個樓盤開發(fā)商客戶,
我承諾只要他報名,就幫他對接開發(fā)商。
一單工程就過千萬,這幾萬培訓費算什么???
我能做成,是因為我有資源可以交換。”
言曉的朋友從此明白了一個道理——人脈的基礎(chǔ)是你的“利用價值”:你的利用價值越大,別人就越會幫你。
讀完這兩個故事后,
你就知道現(xiàn)在很多人經(jīng)營人脈的方式有多可笑了,
他們在經(jīng)營人脈時,
癡迷于“為人處世之道”等社交技巧,
習慣往外求:求資源、求渠道、求關(guān)系。
但最后呢,一切都是然并卵。
“等到要用人脈時,發(fā)現(xiàn)誰都指望不上?!?/p>
熱衷于社交活動經(jīng)營人脈的人,
其實一點都不懂得社交的本質(zhì)。
社交的本質(zhì)是什么?
有效交換。
正如德魯克所說:“如果一段交往不能給你帶來絲毫利益,就會被你本能地舍棄?!?/p>
也就是說,要想建立穩(wěn)定的人脈,
你必須能給對方提供有效的利益,
要么你能提供有效的物質(zhì)利益,
要么你能提供有效的精神食糧。
胡吃海喝那一套,根本不管用。
所以聰明的人,往往不會熱衷于社交,
因為他們懂得:人脈不在別人的身上,而是藏在自己身上:唯有自己變得強大,才能獲得有用的人脈!
所以,他們放棄了99%的無用社交,轉(zhuǎn)而全力提升自己。
“我若盛開,蝴蝶自來。”
最大的人脈,就是我們自己。
我們只有成為自己的貴人,
別人才會成為我們的貴人。
第三件:深信“情商”
這兩年,“情商”一詞,
天天出沒在微信朋友圈:
《情商比你的智商更重要》,
《情商是決定人生成功與否的關(guān)鍵》,
《你可以沒有高智商,但不能沒有高情商》。
情商,似乎成了一種萬能藥,
凡事只要“吃上”幾顆情商藥,
問題便能迎刃而解、藥到病除,
于是提高情商,變成了一門大家趨之若鶩的課程。
情商真的那么萬能嗎?
未必。
比如《歡樂頌》里面的樊勝美。
樊勝美的情商可比安迪高得多,
她是深諳辦公室政治和人情世故的HR,
時不時就對邱瑩瑩和關(guān)雎爾指點江山,
給出的建議也總是恰到好處。
而安迪呢,情商其實并不高,
她不愛與人周旋,處事簡單直接,
處處透露著“高人一等”的氣息,
令人難以親近和接近。
但情商低的安迪為何活得八面來風,而情商高的樊勝美反而四處碰壁?
說明有一樣東西遠比情商重要——那就是實力。
很多人在后臺問我:
“我該怎么來提高情商?。俊?/p>
我會回答他們兩句話,
第一句:實力比情商更重要。
作家晚情在上海一家公司實習時,
老板從華爾街挖來一位大牛,
大牛情商低,為人處事直來直去。
他的人生字典里就沒有委婉和情面這兩詞。
“只要他不認同,就會直接給你指出來,并且言辭犀利,往往說得聽者面如死灰。哪怕是面對老板?!?/p>
可結(jié)果怎樣?
老板會自嘲地說:“越牛逼的人越有脾氣,身為老板,要有容人之量。”
而且,老板還打算給他特權(quán)。
可大牛毫不領(lǐng)情:“你這樣做不對,規(guī)矩要適用于每個人,誰都不能例外,你要是分人,就不是一個好老板?!?/p>
這么一個不給人留情面的人,
同事們是不是討厭死他了?
晚情說:“不不不!我們都很喜歡他,因為能從他身上學到真東西?!?/p>
你看,職場上最終決定話語權(quán)的,
不是情商,而是一個人的實力。
提高實力比提高情商重要得多。
實力不夠,情商再高也是白搭。
不知道大家有沒有注意到一個職場現(xiàn)象:
就是當你不夠牛逼的時候,
你會發(fā)現(xiàn)周圍有太多情商低的人,
而且變著花樣向你秀下線,
你簡直懷疑生活的是地獄還是人間。
但當你牛逼的時候,
你會發(fā)現(xiàn)周圍情商低的人一下就消失了,
個個都對你客客氣氣、恭恭敬敬。
是大家的情商都提高了嗎?
當然不是,而是你變牛逼了。
第二句:沒必要刻意去追求高情商。
德國心理學家米里亞姆研究發(fā)現(xiàn):高情商的人容易患“取悅病”。
作家溫度的朋友莎莉就患上了這種病。
在領(lǐng)導眼中,莎莉是個“有眼力見”的好員工。
在同事眼里,莎莉是個“熱心腸”的好伙伴。
公司上上下下的關(guān)系,她都維護得很好。
只要大家有什么需求需要,
她定會跑腿幫忙,毫無怨言。
“莎莉,幫我改下ppt吧?!?/p>
“莎莉,幫我改下文案可以嗎?”
縱然心中有一萬個NO,
但她總有本事在最后破口而出時變成YES。
終于有天晚上,她給溫度發(fā)了微信:
“真想從樓上跳下去?!?/p>
溫度立馬趕過去:“怎么了?”
莎莉說:“為了維護好形象,我活得太累了?!?/p>
米里亞姆說:“情商高的人,習慣優(yōu)先滿足別人的需求而非自己的需求,他們往往對別人的需求高度敏感,對自己的內(nèi)心感受卻置若罔聞?!?/p>
所以,一個人實在沒必要刻意去追求高情商。
刻意追求高情商的人,
往往都會染上一定程度的“取悅病”,
不僅會損失很多時間、精力,還會弄糟心情。
我反而更推崇“鈍感力”
所謂鈍感力,就是遲鈍的力量,即在人際交往中,我們對周遭事務不要過于敏感,麻木和遲鈍一點會活得更快樂。
不知道大家有沒有發(fā)現(xiàn)一個現(xiàn)象,
就是在現(xiàn)實生活中,
那些活得大大咧咧、我行我素的人,
往往比自詡高情商的我們過得更加快樂。
為什么呢?
提出“鈍感力”的渡邊淳一說:
“不必羨慕那些過得比你精彩快樂的人,
他們其實并不比你優(yōu)秀,
只是他們減輕了對他人的高度感受性,
從而活在了自己的節(jié)奏里?!?/p>
明白了我想說的意思了嗎?
“我們中國人已經(jīng)活得夠沒有自我了,
如果再用壓抑、委屈自我的方式,
去換取高情商,實在有點得不償失。
我們應該明白:
取悅自己,遠比取悅他人重要。”
第四件:強迫“自律”
首先申明,我不是反對自律。
自律重要嗎?
當然。
但我想說的是為什么很多人沒辦法自律呢?
我有個朋友,上半年嚷著減肥,
但她堅持十天就破功了:
“天天吃素食,受不了了?!?/p>
她知道減肥需要自律:
“減肥就是做好兩件事,
一是邁開腿,而是管住嘴?!?/p>
你看,她深知減肥的秘訣,
但她就是無法在這兩件事做到自律:
“臣妾做不到??!”
為什么那些想依靠自律來改變的嘗試,大多數(shù)都失敗了呢?
《精力管理》一書說:
“心理學研究表明:
每個人的自律都是有限的,
你不會擁有更多的自律,
你現(xiàn)在擁有的就是全部?!?/p>
看到這句話的時候,我產(chǎn)生了疑問:那為什么有的人特別能自律???
后來,看到周國平的一句話我就明白了。
這句話是這么說的:
“一個人活在世上,
必須有自己真正愛好的事情,
才會活得有意思。
這愛好完全是出于他的真性情的,
而不是為了某種外在的利益,
例如為了金錢、名聲之類。
他喜歡做這件事情,
只是因為他覺得事情本身非常美好,
他被事情的美好所吸引?!?/p>
有個朋友感嘆著問我:
“我覺得看書太累了,
拿著一本書,沒看幾頁,
瞌睡蟲就爬滿了眼睛。
你為什么能堅持看那么多書?。俊?/p>
我笑著說:“用不著堅持啊,我就是喜歡。只要一書在手,我就覺得快樂?!?/p>
我曾經(jīng)也問過一個朋友:
“你每個周末都堅持打網(wǎng)球,
十幾年風雨無阻,
你是怎么做到這么自律的?”
他笑著回答說:
“這和自律有什么關(guān)系,
我就是喜歡這項運動而已。”
阿米爾·汗拍《摔跤吧,爸爸》時,
他首先拍完了19歲的戲。
兩個月內(nèi),瘋狂增肥55斤,
變成了一個肥肥胖胖的老大叔。
拍完胖大叔的戲后,他又瘋狂減肥,
三個月減了50斤,回去拍29歲的戲。
很多人問他:“你是怎么做到的?”
阿米爾·汗說:“我只是熱愛電影而已?!?/p>
很多人之所以能自律,
并不是他特別能吃苦特別能耐勞,
他只是找到了自己喜歡的事情而已。
特別喜歡顧城的一句話:
“一個徹底誠實的人是從不面對選擇的,
那條路永遠會清楚無二地呈現(xiàn)在你面前,
這和你的憧憬無關(guān),
就像你是一棵蘋果樹,
你憧憬結(jié)橘子,
但是你還是誠實地結(jié)出蘋果一樣?!?/p>
這句話是什么意思呢?
就是說,當你有真正的喜好時,
你從來就不會面臨選擇難題,
你也從來不會面臨自律難題,
因為你喜歡還來不及呢。
所以高曉松說:做喜歡的事,養(yǎng)人。做不喜歡的事,磨人。
你不能自律,
那是你還沒找到自己真正喜歡的事情而已。
第五件:強裝“自趣”
作家莊菡寫過一個朋友,
這個朋友最近迷上了追求“有趣”:
“她太追求有趣了,
總喜歡拿出些別人沒有見過東西博眼球,
總喜歡制造突如其來的驚喜(嚇),
總喜歡分享惡俗的視頻或段子,
總喜歡在別人說話的時候拋出反對意見……
前幾天,她和公司幾位男同事一起吃飯時,
為了顯得自己很有趣,
竟然大講葷段子,把幾個男生弄得很尷尬?!?/p>
這兩年,有句話實在是太火了——有趣是對一個人的最高評價。
所以,很多人迷上了追求有趣。
于是,拿肉麻當有趣。
于是,拿猥瑣當有趣。
于是,拿貶損當有趣。
于是,拿捉弄當有趣。
于是,拿小眾當有趣。
…………
可我想說:你刻意有趣的樣子,真的好無趣。
真正的有趣源自于取悅自己,
而不是用“表演”去取悅其他人。
書法家王徽之,居于浙江山陰。
一天夜里,天降大雪。
他半夜醒來,推開窗戶,四望皎然。
賞雪吟詩間,他突然憶起朋友戴逵。
雕刻家戴逵,住在幾十里外的剡縣。
王徽之不顧天寒路遙,乘船溯江而上。
翌日,抵達戴家后,王徽之沒有敲門,
而是轉(zhuǎn)身對隨從說:“我們回去吧。”
隨從問:“既然來了,怎么不進去呢?”
王徽之答:“乘興而行,興盡而返,何必見戴?”
你看,這才是真正的有趣。
活得有趣,是因為生活態(tài)度有趣,
而不是為了取悅別人的伶牙俐齒。
明朝金圣嘆被判處死刑后,
披枷戴鎖,巋然立于刑場上。
他喝了一碗熱酒后,對劊子手說:
“請第一個斬我的頭?!?/p>
劊子手說:“憑什么?”
金圣嘆說:“我耳中藏著二百兩銀票,你若第一個殺我,就歸你?!?/p>
劊子手立馬手起刀落,
第一個斬了金圣嘆的頭。
金圣嘆耳朵里滾出兩個紙團,
劊子手打開一看,氣得差點吐血,
一個寫著“好”,一個寫著“疼”。
金圣嘆至死也這么“反同化”。
你看,這才是真正的有趣。
活得有趣,是因為人生哲學有趣,
而不是社交場上的插科打諢。
有趣本來是很私人化的東西。
它是指你的生活態(tài)度或人生哲學“特別”,
別人通過你的活法對生命有了新的感悟,
或者通過你的活法看到了更寬闊的世界,
所以才會覺得你活得“有趣”。
但現(xiàn)在呢,有趣被異化成了取悅別人的一種工具。
“我通過什么技巧讓別人高興?!?/p>
“我通過什么技巧讓別人覺得我有趣?!?/p>
當有趣不是為了取悅自己,
而是變成了取悅別人時,
這樣的有趣實在是無趣得很。
你從“我要成為有趣的人”開始的那一剎那,
你就已經(jīng)趨向于無趣了。
刻意去找的東西,往往是找不到的。
喇嘛哥寫過一個趣人——他同學吉亞。
有一天,他倆去學校食堂偷豬蹄,
正當?shù)贸阎H,不幸被廚師活捉。
“吉亞比我更慫,一灘爛泥,
認錯態(tài)度超級肉麻。
我當時從心底里瞧不起他,
默默罵他:慫寶!心情壞到極點。”
搞笑的事情,在后面。
“曲終人散后,慫包吉亞,
居然從袖筒里掏出半拉豬蹄子,
一本正經(jīng)安慰我:好漢不吃眼前虧!
偉大領(lǐng)袖毛主席教導我們,
吃飽了才有力氣反思!
我現(xiàn)在都記得吉亞那張糊了豬油的笑臉,
特別像舞臺上的小丑,
關(guān)鍵是他特別莊嚴的吃相,
都忍不住要笑出聲來。
那天,我們兩個好漢喝著涼水吃著豬蹄,
打著飽嗝瞬間就把自己的丑事原諒了。
去年,我們?nèi)晖瑢W聚會,
幾乎所有人見面都在問:吉亞來嗎?
我和吉亞開玩笑說:
你活得最成功,人們都想你?!?/p>
大家為什么都想念吉亞呢?
不是因為吉亞有一副伶牙俐齒,
而是因為他的人生活法和生活態(tài)度“感染了別人”。
真正的有趣來源于取悅自己。
而不是絞盡腦汁去取悅其他人。
來源:拾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