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開始試講課了,對,我上班快一年了,還經(jīng)歷了兩份和以前不同的工作。
目前這份工作是美育老師,面對4-15歲的孩子。在各種體驗與思考后,機緣巧合找到的。
做全職主婦時寫的文:
一副耳機,打發(fā)我的全職主婦碎片時間
http://www.nydsk.cn/blog/498a7ddf6baf5294
回想自己的生活、學習、工作等路程,都和美術有著直接、間接的聯(lián)系。但從三年多的全職主婦回歸職場,再次站到人生的交叉路口時,不斷自省自問,究竟自己在顧慮擔憂什么?需要的是什么?到底適合做什么?
幸運的是,家人朋友的包容鼓勵和這三年積累的育兒經(jīng)驗,還真讓我遇上了有趣到想一直做的工作。對于今年的各種際遇,真是感慨又感謝。
很喜歡現(xiàn)在這種良好的浸入式學習環(huán)境,有成熟優(yōu)秀的資深美育老師帶領及示范,有充足的時間調(diào)整狀態(tài)。
身為成年人的我在這種氛圍中,之前的焦慮與疑惑,在豐富、深入的學習體驗中得到逐步解惑,對美術、教育等方面都有了更全面的了解。
特別有次我發(fā)現(xiàn),面對孩子不專心時,不去反復催促,而是用對幾句話,就能讓他們專注畫畫,那種感覺簡直太美好。
所以,在經(jīng)歷了專業(yè)系統(tǒng)的理論培訓和扎實的試用期后,近期也嘗試主講。
不過當自己主講時,發(fā)現(xiàn)還是有很多不足,最直接的感受便是,孩子們的真實反應,常常超出我的預想,這輩子的隨機應變能力被激發(fā)到史無前例的高峰。
孩子的真實反應,不僅體現(xiàn)在美術教學中,在其他學科和生活中,孩子都會有不按理出牌的情況。
雖然目前我在逐漸接納孩子的各種狀態(tài),但在兒童繪畫,和所有的兒童教育中,家長對于孩子的學習到底是如何期待的呢?
于是就有了下面和綿爸的閑聊。
綿和綿爸一起搭積木
綿很喜歡搭積木,綿爸也很擅長陪她一起玩,常常能搭出很多好玩的東西,還考慮過以后給她報這類的課。
但對于結果,是希望她能靠自己拼出更多有趣的東西,還是學會拼指定的東西?
我?guī)е@樣的疑問,來問綿爸的態(tài)度——
W:現(xiàn)在你很會帶綿玩積木,但假如你不太會玩,或者沒時間精力陪玩時,你會考慮給她報個班不?
綿爸:只要她喜歡,會考慮。
W:好的。那等下了課,你發(fā)現(xiàn)其他孩子都按照要求拼出一個完整的東西,但綿拼的亂七八糟,不知道是個啥,你能接受不?
當然不能接受。
綿爸:當然不能接受。
W:為什么呢?
綿爸:如果是一次兩次,我還能接受,要是一直沒個成果,那我是不能接受的,不然我交錢做什么?
W:所以你的意思是,對于報班,你是希望得到具體、有成效的結果,不然和在家里自己玩沒什么區(qū)別,是這樣不?
綿爸:差不多吧。
W:有這種想法也很正常,只是孩子的成長需要時間,而且這個時間不是家長或老師說了算。
不過連你也說不能接受,我就能理解,為什么現(xiàn)在有一種普遍的教學現(xiàn)象,能在短時間內(nèi)教孩子做出不錯的結果,但不考慮孩子是否有足夠的體驗來思考。因為這一大部分是為了滿足家長的認知和需求。
這種教學現(xiàn)象有存在的價值,但只用這種方式學習,對于孩子來說,當離開老師后,有可能沒法做出其他東西。
綿爸:那你覺得應該怎么做?
W:要看你是接受孩子自己真實的想法,還是為了讓你滿意。
綿爸:兩者有什么區(qū)別?
W:還是拿剛才那個積木課來說吧,如果是為了家長滿意,簡單的方法,是固定結果,都來拼同一個東西。
設個主題是動物拼小狗,那就不拼小貓,或者熊貓;接著從選哪些配件、如何拼裝、每一步怎么做,都讓孩子照做,中間可能搭配的顏色不同,或者尾巴短點長點這種差別。
如果有孩子想拼其他的,可以回家拼,但課堂上要跟著步驟來,這樣呈現(xiàn)的都是完整有保障的結果。
這種教學過程并非完全不可取或沒價值,但如果以孩子為主體的課,卻不讓孩子自己來嘗試、思考,也不接納不同的開放結果,那就沒有符合孩子的身心發(fā)展規(guī)律。
之前我在家陪綿綿,是一對一的親子互動,我會給她很多自己先去體驗的機會。
現(xiàn)在我開始做一線教學,才發(fā)現(xiàn)不限于積木或美術課堂,這種教學現(xiàn)象很常見,中間偶有讓孩子試錯的體驗,從結果看,一個班呈現(xiàn)的效果幾乎一樣。
長期這樣,孩子離開指導,可能會變得不知如何自己思考和創(chuàng)作。
綿爸:但孩子在不會的情況下,只能這么教啊,不然你說怎么教?
W:那你看綿,你真的覺得她都不會嗎?
雖然她才四歲多,但很多東西我們并沒有教過,是她自己觀察后,甚至就是她自己想出來的。
孩子只要是頭腦發(fā)育正常,平時體驗豐富,自己得出經(jīng)驗和方法,并不是一件難的事。
難的是,我們可能沒有提供足夠的機會給孩子,以及敢于去相信孩子是有能力這件事。
回到怎么教這個事情上,剛開始我也會很迷茫,覺得前面那種方法是沒有問題的。
因為我們受教育過程中,這種教法偏多,于是慣性思維認為學習一個新事物,在不知道的的情況下,需要先照著做,有了基礎才可以去做新的嘗試。
但現(xiàn)在我才發(fā)現(xiàn),學習的方法和教學的方法,有很多。
前者教的是知識,屬于經(jīng)歷過前人無數(shù)次總結的出的結果,在某些情況下,是合適的。
但對基礎認知和邏輯思維還不夠的孩子來說,并沒有經(jīng)歷一個自主體驗及消化的過程。
所以孩子只是學到別人的知識,而不是屬于自己的經(jīng)驗。
我們肯定都希望孩子能形成自己的知識,那怎么得到呢?
假設讓我來,我會著重考慮讓孩子自己得出結果。
給第一次上課的學齡前孩子設計,我會提供幾種有特色的積木,藏箱子里讓他們先摸一摸,描述下摸到的形狀;再拿出來觀察、對比并試著拼一拼,看能拼出什么形狀;然后根據(jù)我的教學目標,來提供幾個思考題。
比如目標是體驗并熟悉積木形狀,以及嘗試自己搭建形狀。
那就讓孩子嘗試能搭出幾種不同的形狀?然后同一個形狀,你能用幾種方法拼出來等等。
這里只是簡單舉例,專業(yè)性和完整度上還不夠,但幾個重點環(huán)節(jié),都讓孩子自己體驗和思考,同時還有開放性的結果來實現(xiàn)教學目標。
綿爸:感覺有些意思,但好像有些簡單。
W:我也這么覺得,但自己上課后才發(fā)現(xiàn)簡單的東西更難做。
在過程中,如孩子不按教學目標來,只拼一種形狀或者只疊高,在不能勉強或拒絕的情況下,如何有效引導、激勵?很不容易;還要尊重孩子想法,只要孩子是在認真思考后決定的做法,老師如何接受不同的結果也很重要。
同時還要考慮孩子的年齡層,直接給一個模板,他們也能模仿出來。
但在沒有模板的情況下,讓孩子自己嘗試,發(fā)現(xiàn)過程中會失敗、會有不同,如何去克服畏難狀態(tài),對孩子來說也不容易。
所以家長一定要認識到,學習的過程,有可能是很長的、以及不一定是直線上升的過程。
但這個過程,一定是能有效鍛煉孩子手眼協(xié)調(diào)、獨立解決問題的能力。
回到最初的問題,假如你看到綿拼的和老師要求不一樣,你是否能接受呢?
綿爸:必須接受啊,她又不是拼不出,只是拼的不一樣或者慢一點而已。
W:你說到重點了,孩子并沒有學不像的能力。
學得像是在一定年齡后,逐漸具備的一種基本能力,就像綿在家玩積木,有模板綿也能照著拼。
學得像是學習過程中必經(jīng)的一步,但這不應該成為孩子在創(chuàng)意上唯一的能力。
如果孩子能愿意在“像”這件事上,執(zhí)著鉆研,深入刻畫,值得鼓勵。
但老師要做的,是在“像”之外,還提供多方面嘗試的機會,而不是讓孩子停留在已有能力上,止步不前。
綿爸:感覺這個方法在家也能用?
W:是的,所以你看綿在家畫畫,雖然我是美術專業(yè),卻從沒教過或干預過。
可憑她自己的能力,也能畫出很多好玩的東西,而且畫得很自信。
現(xiàn)在我當美育老師了,應當也只是引導孩子畫出他們想要的東西,而不是讓孩子達成我想要的效果。
當時聊完,綿爸的態(tài)度還挺平平。
沒想到過了幾天,他發(fā)了一篇文給我看,正是關于如何正確引導孩子做創(chuàng)意課程,他特服氣地表示,我的思想覺悟以及到達專家級別了……
我:呵呵。
我的美育老師之路剛剛開啟,還需不斷努力前行。
之所以是美育而不是美術,是因為我們希望不光是專注于美術學科,還有關注教育本身。
在培訓時,有一段對話讓我印象深刻——
我們設計課程的目的是什么?
——為了教學。
那教學的目的是什么?
——目的是為了不教,能讓孩子形成完整品格,和獨立學習的能力。
那這個和其他學科有什么不同?
——所有的學科教學最終目的都是一樣——育人。
首發(fā)于個人公眾號:winsLove
文字圖片均為原創(chuàng),內(nèi)容有微調(dià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