語言是思維的載體,學習英語的目的并不僅僅是學習語言本身,是要能夠借助這門語言去學習、吸取新的知識、與更多的人交流,見識更為廣闊的世界。原版書籍的閱讀,不能僅僅局限于語言能力的提升,更為重要的是鍛煉思維能力,實現(xiàn)閱讀的深層目標。
如何實現(xiàn)語言與思維能力同時提升這一目標呢?
首先是選材。個人特別推薦使用非虛構(gòu)(non-fiction)類讀物來對孩子進行一定的閱讀思維訓練。優(yōu)秀的非虛構(gòu)類讀物引人入勝、條理清晰的敘述手法,既能讓孩子得其所好,又能在潛移默化中培養(yǎng)起科學、合理的思維方式。
其次是方法。要達到思維訓練的目的,就不能停留在單純的“看”。借助非虛構(gòu)類讀物的特點,可以在閱讀之后,引導孩子運用學到的語言開展學科研究,讓孩子潛移默化地鍛煉語言能力,同時形成科學思維。
下面我來聊聊我家在非虛構(gòu)類書籍閱讀中的一些收獲。
其實作為文科女,多年來一直真心佩服并難以理解男生對科普知識那種天然的癡迷。我家小朋友今年上半年迷上了太空知識,從春季開學到放暑假陸陸續(xù)續(xù)讀完了DK的《兒童太空百科全書》、未來出版社的《太空-趣味科普立體書》、《太空貓星際穿越》、《太空貓物理大爆炸》等等,后來借機讓他順道看了英文版的《See Inside the Universe》、《Look Inside Space》、牛津閱讀與發(fā)現(xiàn)系列的《All About Space》等書。
讀是讀完了,可是一直很疑惑他了解了多少?是不是在看熱鬧?暑假里,希望借著參加英語海報制作比賽的機會,讓孩子能夠通過針對一個題目展開閱讀與探究,來鍛煉他對信息的檢索、搜集、整理和總結(jié)的能力,對他進行一次潛移默化的思維訓練。
我們都知道,在做科研課題時首先是要做好“選題”。就是要在一個龐大的話題中,選出一個具有探究價值的著眼點。孩子自然是首選他喜歡的太空,但這個話題太過寬泛,經(jīng)過討論他找到自己特別了解,也特別感興趣的話題——太陽。
題目定了就進入到第二個環(huán)節(jié)——搜集信息。我讓他給我講講他了解到的關于太陽的知識。這下好,話匣子一下打開,他滔滔不絕地講了很多,有很多東西我也是第一次聽說,心中竊喜,看來他還真的學到了不少。但是光說不行,讓他簡要地羅列了自己了解的內(nèi)容后,我建議他再去翻翻書,看看還有什么有用的信息進行補充。
采集到的信息就像在沙灘上拾到的貝殼,還需要進一步分門別類的整理。這個步驟其實就是對知識或者信息的梳理,是很重要的思維鍛煉。經(jīng)過討論,我們決定從what、where、when、who、why、how 這幾個方面將現(xiàn)有的信息分類整理。他歸納出以下幾個方面:
1. What is the Sun? (what、why、how)
2. Where is the Sun in space?(where)
3. The life and death of the Sun.(when)
4. what Newton said about it.(who)
在整理信息的過程中還有一些幫助孩子提升語言技巧的點千萬不要錯過——提示孩子注意描述過程中時態(tài)的變化、介詞的使用等,比如,在The life and death of the Sun 這一部分,他整理出太陽變化的信息:
1. 4.6 billion years ago: The Sun began to take shape within a nebula.
2. Now: The Sun as it looks today.
3. 3 billion years from now: The sun will start to expand, becoming a red giant.
4. 8 billion years from now: The Sun's atmosphere will boil off into space, leaving behind a bright ball known as a WHITE DWARF.
........
眾所周知,時態(tài)是以中文為母語的孩子經(jīng)常出錯的地方,死記硬背效果不好,在整理信息過程中讓他們注意這些語言細節(jié),比如,太陽開始形成是發(fā)生在過去,要使用began(過去時),談到目前太陽的狀況要使用looks(現(xiàn)在時),預測之后的狀況則使用將來時will等等。這樣,一方面可以加深對時態(tài)傳達的含義的理解,另一方面有助于孩子掌握其用法。
信息分類梳理后就進入第四個環(huán)節(jié)——歸納總結(jié)。以目的為核心、以邏輯為線索來歸納總結(jié),是非常合理、實用的思維方式。比如在What is the Sun? 這一部分里,目的是要告訴大家太陽到底是什么,按照給事物下定義的通用辦法,最后選擇從太陽性質(zhì)、形狀、大小、構(gòu)成以及如何運轉(zhuǎn)幾個方面對太陽進行描述,力求邏輯上清晰、明確。
從搜集整理素材、設計版面到最后的成稿,大約用了一周的時間。
在這個過程中孩子不僅對看過的內(nèi)容有了新的認識,也在潛移默化中完成了一次簡單地思維訓練,最后孩子也在比賽中獲了獎,讓他很受鼓勵。如果不是這個契機,平時聽完小說讓他做個思維導圖什么的,他是決計不干的。
這次的嘗試非常簡單,只應用到非科普類讀物探索活動中的部分環(huán)節(jié),后續(xù)在時間充裕的情況下還可以做更多的嘗試,一點粗淺的認識分享在這里也為的是拋磚引玉,期望有更多的花友來分享,讓我們的孩子都能有更多的收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