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為什么要上學?學習該以什么為目的?好的教育應該培養(yǎng)出怎樣的人?教育孩子、教育自己該朝什么方向努力?
這是很多人都困惑的問題。
其實,上述問題,早在一百年前,梁啟超就給出了答案。時至今日,梁啟超的答案非但不過時,還相當超前,符合國際化的現(xiàn)代教育理念,實在令人欽服。
梁啟超少年時極其聰穎,11歲就院試第一名中秀才,國學功底深厚;后來成為戊戌變法的領袖,多次領導社會革命運動,對中國社會的現(xiàn)狀體察深刻;又曾深入考察歐洲、美洲、澳洲、日本等多國,見識廣博,是中國近現(xiàn)代史上學貫中西的大師級人物。
▲ 梁啟超
梁啟超所處的時代,是中國五千年傳統(tǒng)文化和西方文明激烈交匯的時代,梁啟超一生致力于思考民族的未來,晚年,他專心從教,將一生心得用于啟迪民智、培育人才。
1922年,梁啟超應蘇州學界之邀發(fā)表演講,提出“進學校”就是“學做人”,數(shù)學、英語、物理、化學等知識內容本身,不應成為受教育的目的。
梁啟超說,教育應包含知識、情感、意志三個方面,一個真正受過良好教育的優(yōu)秀人才應該在這三方面均有發(fā)展,“智、仁、勇”三者兼具。
在演講中,梁啟超引用孔子的名言——“知者不惑,仁者不憂,勇者不懼”,提出:知育應該教到人不惑,情育應該教到人不憂,意育應該教到人不懼,才算成功,并認為老師教學生、父母教子女、自己教自己都應以此為終極目的。
1、不惑
懷疑、沉悶都是因為知識太少
梁啟超說“知育”有三個層次:常識、專業(yè)知識、“遇事能斷”的智慧。
“假如一個人連常識都沒有,聽見打雷,說是雷公發(fā)威,看見月蝕,說是蛤蟆貪嘴。碰到一點疑難問題,就求神問卜看相算命去解決,真成了最可憐的人了?!?/p>
中小學教的常識,可以應付基本的社會生活,避免從頭摸索;大學教的專業(yè)知識,可為在專業(yè)領域發(fā)展打下基礎。但梁啟超認為,知育只有這兩個層次是不夠的,因為“宇宙和人生是活的不是呆的”。
“我們每日碰見的事理是復雜的、變化的,不是單純的、刻板的,倘若我們只是學過這一件,才懂這一件,那么,碰著一件沒有學過的事來到跟前,便手忙腳亂了。所以還要養(yǎng)成總體的智慧,才能有根本的判斷力?!?/p>
現(xiàn)代社會尤其強調活用知識、獨立思考的判斷力。
哈佛大學教育研究生院資深教授、美國著名教育心理學家、國際思維協(xié)會組織委員會常委、哈佛大學“零點項目”的創(chuàng)始人之一戴維·珀金斯(David Perkins),長期研究學習課題,他認為真正的學習應該具有“生活價值(lifeworthy)”。
▲ 戴維·珀金斯
在珀金斯的書《為未來而教,為未來而學》(《Future Wise》)中,他提到,“什么是知識?知識就像自行車,能載著我們到達某個目的地?!?/p>
如果學校只教法則、公式,卻不教運用這些知識解決生活問題的思維技能,孩子們的頭腦就會被一堆散亂的碎片化知識淤塞,成為一個飽讀詩書卻百無一用的書呆子。
而真正的教育是學會一門藝術,一門運用知識的藝術。
其實,中國的第一個老師——孔子就是既教知識、又教思考的,整本《論語》都是老師學生的思辨對話,教會每個學生獨立思考和判斷一直是孔子的終極目標。
在這篇1922年的演講中,梁啟超批評當時的學校像個“販賣知識的雜貨店”,只教常識和專業(yè)知識,培養(yǎng)智慧和判斷力的教育一點沒有,甚至呼吁在場諸君“抖擻自救”,否則前途堪憂。
2、不憂
好的情感教育令人積極樂觀
仁者為什么就“不憂”呢?
孔子說:“仁者人也?!绷簡⒊瑢⑵浣忉尀?,實現(xiàn)普遍人格。
我們每個人都不是單獨存在的,所以“仁”字在字形上也是兩個人,意思是與世界連通、成為一體,人格才能實現(xiàn)。
梁啟超說:“宇宙即是人生,人生即是宇宙,我們的人格,和宇宙無二區(qū)別,體驗到這個道理,就叫做‘仁者’?!?/p>
為什么這種和宇宙、世界融為一體的人就能不憂慮呢?
梁啟超解釋說,因為憂慮不外乎兩種:一種憂成敗,一種憂得失。一個把人生和宇宙聯(lián)系到一起的人,會知道地球不過是宇宙的一粒微塵,人類不過是進化史上的一瞬,更何況我們每個渺小的個體呢?
梁啟超說:“我們所做的事,不過在宇宙進化幾萬萬里的長途中,往前挪一寸、兩寸,那里配說成功呢?然則不做怎么樣呢?不做便連這一寸都不往前挪,那可真是失敗了?!收摺赐高@種道理,相信只有不做事才算失敗,肯做事便不會失敗?!?/p>
所以《易經(jīng)》說:“君子以自強不息。”
所以《論語》說:“知其不可而為之?!?/p>
有這種人生觀的人,還有什么成敗可憂?
更不可能憂得失。因為,只有認定這東西是我的,才有得失可言,覺得“天地與我并生,而萬物與我為一”的人,會憂慮尺寸得失嗎?
梁啟超認為,教到人“不憂”,是最高級的情感教育。
事實上,很多發(fā)達國家的學校教育都在進行隱性的情感教育。以美國為例,學校從不以培養(yǎng)天才為目的,而以培養(yǎng)誠實、勤勞、守法的合格公民為目標。
正如《大學的觀念》(《The Idea of a University》)的作者約翰·紐曼(John Henry Newman)所說:“大學教育教會人們如何適應他人,如何設身處地為人著想,如何把自己的想法轉達給他人,如何影響他人,如何相互理解、相互寬容。與任何群體的人相處,他都融洽自然;與任何人相交,他都有共同之處。他明白何時該說話,何時該沉默;他善于交談,也善于傾聽;當自己沒有什么可述說的時候,他能夠中肯地提出問題,并適時地接受教誨;他總是躍躍欲試,但從不妨礙他人;他是一個讓人感到愉快的伙伴,讓人可以依賴的朋友;他懂得何時應當嚴肅,何時可以嬉鬧;他通脫而機智,嬉鬧時不失優(yōu)雅,嚴肅時不怒自威。他身處塵世而心靜如水,足不出戶而怡然自得。他具有一種天賦,在他為公眾服務時,使他游刃有余;在他退隱之后,賦予他精神上的支撐。若是沒有這種天賦,縱然家財萬貫,亦不脫粗俗;若是有了這種天賦,即使歷經(jīng)挫折,飽嘗失望,也自有魅力。旨在教誨人們所有這一些的技藝,正是大學教育追求的目標?!?/p>
▲ 約翰·紐曼
3、不懼
意志力薄弱容易遇事變卦
一個“不惑”、“不憂”的人,懼當然會少很多。
但梁啟超認為,意志力過于薄弱的人,就算平時智識豐富、情操美好,事到臨頭也會變卦。所以,意志力的培養(yǎng)非常重要。
意志力的重要性怎么強調都不過分,因為,這關系著每個人一生的每個選擇。
英國、美國、新西蘭的專家研究發(fā)現(xiàn),3歲時自控能力差的孩子,32歲時更有可能出現(xiàn)健康及財務問題,包括依賴煙草、酒精和毒品,不會管理金錢,有犯罪記錄等。
美籍亞裔心理學家、賓夕法尼亞大學副教授Angela Lee Duckwort研究認為,意志力完勝智商,更能決定青少年未來的學業(yè)表現(xiàn)。
▲ 晚年梁啟超
在這篇1922年發(fā)表的演講中,梁啟超明確提出,按“德智體”三好標準培養(yǎng)人才是行不通的,“德育范圍太籠統(tǒng),體育范圍太狹隘”,并批評學校對學生的情感、意志教育幾乎為零,感慨這樣的教育一時無法改革,想想孩子們的前途,簡直“不寒而栗”。
時至今日,九十幾年過去了,放眼世界,很多發(fā)達國家最先進的教育理念都和梁啟超當年的思想不謀而合:推進專題教育,讓孩子們在運用中學習知識,培養(yǎng)具有創(chuàng)新能力的人;進行公民教育,培養(yǎng)積極樂觀、能適應社會生活的人;重視意志力教育,培養(yǎng)不怕失敗、不斷探索的人……
學西方還是學孔子?這是近年來探討教育問題時,經(jīng)常會冒出來的選擇題。
但其實,真正偉大的教育、以人為出發(fā)點和終極目標的教育,在本質上是一致的。看似殊途,其實同歸。
擁有2500年教師資歷的孔子、“清華四大導師”之一的梁啟超,他們一脈相承的教育理念,今天看來一點不過時,這值得我們深思。但同樣值得深思的是,為什么梁啟超一百年前關于學校教育的種種大聲疾呼今天仍沒有過時。
文: 丁琬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