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不久,一個三年級小學生發(fā)現(xiàn)六千萬年前恐龍蛋登上熱搜。
9歲小學生張仰喆與其母親李小芳在岸邊游玩。
孩子意外在護坡上發(fā)現(xiàn)一個蛋殼,覺得很像恐龍蛋。
隨后,他們聯(lián)系專業(yè)人員來處理,最終這個蛋殼被證實是距今6600萬年前的恐龍蛋化石。
張仰喆說其實自己平時了解、留意過恐龍蛋,不同的恐龍蛋有不同的形狀。平時媽媽會帶他去博物館參觀,自己也會查看相關(guān)書籍。
所以這次他一眼就辨認出了恐龍蛋。
看到這里真是忍不住為小朋友點贊,為他那雙善于觀察的慧眼。
國外一位科學家說:“一個觀察力強的人步行兩公里所看到的事物,比一個粗枝大葉、走馬觀花的人乘坐火車旅行兩千公里所看到的東西要多?!?/p>
而蘇聯(lián)教育學家贊科夫的研究也表明:觀察力強的兒童,其智力水平明顯高于觀察力弱的兒童。觀察能力強的孩子,記憶力和思維活躍,善于觀察復雜事物中的細微變化,能有效利用感知去獲取規(guī)律性認識。
達爾文曾自我評價說:“我既沒有突出的理解力,也沒有過人的機智。只是在察覺那些稍縱即逝的事物及對其進行精細觀察的能力上,我可能在眾人之上?!?/strong>
李嘉誠也說過:“只有能面對現(xiàn)實的人才可征服現(xiàn)實,只有更加勤奮,更具觀察力和韌力的人,才可改變困境,創(chuàng)造機會和締造希望?!?/strong>
所以說,培養(yǎng)孩子善于觀察的能力對于智力的發(fā)展、科研、甚至是克服未來人生之路上的困難都有著極大的幫助。
聰明的家長懂得抓住機會,從小培養(yǎng)孩子的觀察力,讓他們的人生之旅更精彩。
培養(yǎng)孩子的觀察力,家長可以做到以下四點。
研究表明:
0-6歲的孩子的注意力以無意注意為主,有意注意逐步發(fā)展,處于不穩(wěn)定階段[1]。
無意注意:沒有預定的目的,也不需要意志努力的注意[2]。
有意注意:有預定的目的,必要時還需要一定意志努力的注意[2]。
也就是說對感官刺激比較大的物體容易吸引孩子的注意力,比如:大的聲音、明亮的物體、鮮艷的顏色、新鮮的事物。
因此可以我們可以好好利用這個規(guī)律吸引孩子的注意力,帶孩子多去戶外走走,看看新鮮事物,開闊視野、增進見識。
孩子對新鮮事物好奇才能繼續(xù)探索,這是培養(yǎng)觀察力的起點。
《媽媽是超人》節(jié)目中的波妞就是因為對見到的新鮮事物“馬”產(chǎn)生了好奇,愿意不斷的去接觸馬。
節(jié)目中賈靜雯去騎馬的時候帶女兒波妞一起去了,波妞看到馬后對這個新鮮的事物興奮不已,甚至還想騎馬試試看。最終波妞也是如愿以償騎上了大馬,與馬兒的親密接觸又更有助于她去觀察馬的細節(jié)。
布盧姆說過:“學習最大的動力,是對學習材料的興趣?!?/strong>
興趣是最好的老師,是觀察力的內(nèi)驅(qū)動力,它能讓孩子接近自己喜歡的對象去觀察、鉆研、探究。
朋友月月帶女兒小琪去菜市場買菜,她發(fā)現(xiàn)剛滿一歲的小琪對蔬菜很感興趣,老是對著它們咿咿呀呀。于是月月帶著小琪站在菜攤前,告訴孩子蔬菜的顏色、名字,還讓小琪摸了摸蔬菜,回家還把不同的菜切開給她看有什么不同。沒過多久,當月月去買菜的時候,嘴里嘀咕了一聲:“還要買黃瓜?!?/p>
小琪立馬就能指著旁邊菜攤上的黃瓜咧著嘴笑,當時小琪還不知道說黃瓜這個詞呢。
興趣一旦得到支持,孩子的觀察實踐就會不斷增加,觀察力也顯著上升。
感覺是觀察認知的開始,是一切知識的源泉。所以我們要讓孩子充分利用各種感覺器官,通過視、觸、嗅、聽來獲得對事物的全面認知。
有人曾做過一個實驗:請兒童觀察圖片,結(jié)果發(fā)現(xiàn),當只用視覺進行觀察時,其保持率只有25%,而只用耳朵聽有關(guān)圖片的言語描寫后,保持率只有15%,當視覺、聽覺共同使用時,保持率可達65%。
顯而易見,全方位多角度的認知,才有助于孩子的觀察更準確,提高觀察力。
比如我們可以從一個蘋果入手:
讓孩子看看蘋果,是紅色的;
讓孩子摸摸蘋果,是硬的、光滑的;
讓孩子聞聞蘋果,是香的;
讓孩子嘗嘗蘋果,是甜的。
我們可以在孩子觀察時、觀察后與他對話,不但可以糾正孩子一些錯誤的觀察和認知,還能引導孩子去觀察細節(jié)和重點,讓他們能夠更加深入去思考。朋友月月就是在寶寶觀察時能夠通過語言引導的聰明媽媽。
當小琪看到了菜市場上的黃瓜,月月會問她黃瓜是什么顏色?喜歡黃瓜的顏色嗎?不喜歡黃瓜的顏色,喜歡辣椒的顏色嗎?黃瓜是什么形狀?喜歡吃黃瓜嗎?誰最喜歡吃黃瓜?
當孩子不會回答的話,可以通過自問自答的方式。
時間一長,在家長的耳濡目染之下,孩子便能夠舉一反三,形成一定的思路去觀察事物。
并且,通過孩子的回答,我們還能夠檢查孩子的觀察力的發(fā)展情況。包貝爾就是能夠通過與女兒對話,糾正女兒認知,提升她觀察力的好爸爸。包貝爾這次帶女兒餃子去長隆野生動物世界玩,孩子興致高昂。
每到一處,餃子就指著動物說它的名字。當餃子指著“袋鼠”說是“駱駝”的時候,爸爸就能很好的糾正餃子并且形象地告知她:“駱駝是背后有兩個大包子的那種,有劉海的是羊駝。”
美國哲學家威廉·詹姆斯說過:“所謂天才,不過是一種以非習慣性的方式觀察事物的能力而已?!?/p>
培養(yǎng)孩子的觀察力,可以在生活中處處留心,利用孩子發(fā)展的特點,引導他主動觀察的能力,形成好的觀察習慣,讓孩子在不斷地觀察中增強觀察力,提高他自身的素質(zhì),更好的適應這個社會,活出精彩人生。
愿每個孩子都能在觀察中尋找奧秘,在奧秘中尋找快樂,在快樂中不斷成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