避免培養(yǎng)完美主義者
之前麥道衛(wèi)談到了把孩子推到完美主義層面上的危害性。我很想接上這個話題,談一下我這幾年一直關(guān)注的一個特殊問題。這個問題叫做完美主義。我作輔導(dǎo)時,我常常會遇到一些孩子和家長,他們認為只有表現(xiàn)良好,才能被人接納,這就是完美主義的外在表現(xiàn)。
我們一起來看一個完美主義的典型案例吧!
這位女士叫芭芭拉,她常常感到疲倦、消沉,可她的醫(yī)生查不出任何生理上的問題。當(dāng)她說出自己平時的日程安排時,我就明白原因究竟在哪里了。
芭芭拉在一家服裝飾品店工作不是因為她需要錢,而是因為她喜歡這樣的工作。她是 “家長—老師協(xié)會”的主辦人、教會主日學(xué)的忠實成員,在過去的幾年里,她還在主日學(xué)教學(xué)齡前兒童。她在詩班唱詩,每年夏天都在暑期圣經(jīng)學(xué)校幫忙。在我們談話時,我了解到她為自己的獨生女兒詹妮弗感到很驕傲,她成績優(yōu)異,是初中排球隊的明星隊員,而且“在家里根本就不惹一點麻煩”。她還幫芭芭做飯、干家務(wù)。 “真不知道如果沒有詹妮弗的話,我該怎么辦?!卑虐爬瓏@了口氣,說道:“她真是個出色的孩子,我和丈夫都為她感到驕傲。” “再和我談?wù)務(wù)材莞サ氖聝?。”我請她繼續(xù)往下說。其后的 15分鐘,芭芭拉用諸多華麗的辭藻把詹妮弗夸獎了一番。她女兒在初中畢業(yè)典禮上致辭,甚至連高中畢業(yè)典禮的致辭都準備好了。
“她可不是個書呆子,”芭芭拉強調(diào)道?!八矚g運動,很有闖勁。她的排球教練說,她到高中后就可以和大學(xué)生打?qū)官惲?。她唯一需要注意的就是要稍稍控制一下自己的脾氣。她討厭自己接不到球,如果她們的球隊輸了,她會受不了的?!?nbsp;
“為什么她的好勝心這么強呢?”我說出自己心里的問題。 “嗯,她爸爸和我一直強調(diào)要她盡其所能,”芭芭拉回答道?!笆聦嵣?,我自己也很好勝,我丈夫說他很害怕和我玩拼字游戲,因為我總是把他掃蕩一空?!薄澳銊偛耪劦秸材莞サ钠?,她經(jīng)常發(fā)火嗎?”
芭芭拉的臉上現(xiàn)出了陰影,她回答道:“嗯,老實說,詹妮弗的確有點問題。我試圖讓她慢慢來,但是她還是不停地全速前進。除了學(xué)習(xí)和運動外,她還參加了三四個俱樂部,也是其中一個俱樂部的主席?,F(xiàn)在,她又想多花點時間去作鐘點工保姆,好掙些錢買衣服。她有的時候會對我發(fā)火,不過也難怪,她給自己的壓力太大了?!?nbsp;
就芭芭拉的情況,我可以一直往下談。但她只是我所輔導(dǎo)過的許多類似婦女中的一位。我相信你已經(jīng)看出問題了。不幸的是,這個問題別人一眼就看出來了,可芭芭拉自己還蒙在鼓里。所有外在的跡象早就顯出了她內(nèi)在的問題。芭芭拉是個完美主義者,她也使自己的女兒成了一個完美主義者。
她們兩個都活在自我表現(xiàn)的層面上,在幫助芭芭拉明白自己為什么總是那么累之前,我要先讓她看到她為什么要給自己這么大的壓力。然后,我還要接著幫助芭芭拉了解,詹妮弗也在步其后塵。她在以母親為榜樣“貪多嚼不爛”。很明顯,詹妮弗的生活主張是“要么不做,要做就做最好的”。成績必須要始終名列前茅;必須一直討父母歡心;排球比賽只能贏,不能輸。
對詹妮弗來說,贏就是一切;屈居第二決不能容忍,成績是 B簡直不可思議。詹妮弗生活中的每一天都在與世界和自己抗衡。她跟媽媽一起在表現(xiàn)人生的道路上滑了下去。
期望的微妙力量
讓一個孩子生活在自我表現(xiàn)的人生道路上,有許多很微妙的途徑。父母們最常用的就是對孩子有各種各樣的期待。有的時候,父母將自己無法實現(xiàn)的愿望全部傾注在下一代的身上例如,在大學(xué)球隊里踢球;成為備受寵愛的公主;擁有更好的工作或更好的教育。他們經(jīng)常想通過孩子來達到父母自己渴望的生活,無形中給了孩子巨大的壓力,要按照爸爸媽媽所期望的去表現(xiàn)自己。家里的期望加上學(xué)校里來自老師和同伴們的期望,他們的壓力就越來越大。
如果你的孩子還小,那現(xiàn)在就停下來,好好想想你們在孩子身上傾注了哪些期望。父母們總是為自己對孩子們的“高標準、嚴要求”感到驕傲,還是那句老話,“望子成龍”。
激勵孩子是一回事,但是對孩子期望值太高則會讓孩子處于惡性循環(huán)中,表現(xiàn)欲極強。一些心理學(xué)家認為,在那些常常自我表現(xiàn)的人群中,有三分之一的人成了完美主義者。偶爾,我們會用完美主義作為褒義詞,來贊美別人,事實上,完美主義是一具沉重的桎梏,帶著它跑完人生會非常累。它會導(dǎo)致心理紊亂,嚴重甚至自殺。
完美主義的外在標志
完美主義者的心態(tài)是“要么不做,要做就做最好的”。他們必須要十全十美,分毫都不能差。這樣的態(tài)度常常讓他們以為,沒有什么是自己不能成就的。“不”這個詞似乎在他們的字典中不存在。他們通常會貪多嚼不爛。
完美主義的另一個典型特征是為了遠大的理想不堪重負。因為咬下來太多又嚼不了,又想完美地做完,沒有錯誤,沒有缺陷,于是,完美主義者低著頭看路,看到的盡是不可逾越的障礙。他們琢磨自己究竟該怎樣穿越障礙,又該怎樣全部完成?或許他們根本就不敢去嘗試,因為害怕失敗。
當(dāng)完美主義者看到前面所有的障礙后,他們通常會退縮,拖延時間。一個喜歡拖延時間的人常常是一個完美主義者,他一直延遲不做,是因為他覺得自己沒有足夠的時間把這件事做得十全十美。很明顯,完美主義者耽擱的時間越長,事態(tài)就變得越糟。但是最后,他常常會為自己開脫,說“如果我的時間多一點的話,我的工作就會做得很像樣?!钡嬲脑蚴菍κ『捅痪芙^的懼怕。
這就導(dǎo)致了完美主義的又一個特點完美主義者發(fā)現(xiàn)要完成一項工作很難。他們一直想再接再厲,所以他們永遠都不滿意。
正如我們從芭芭拉的女兒詹妮弗身上看到的那樣,一旦有什么問題出現(xiàn),完美主義者會很惱怒。他們對人對己都不夠有耐心。完美主義者難以理解別人,不知道為什么他們不對自己高標準、嚴要求。
完美主義者也常常認為自己“應(yīng)該”做很多事。他們會說“我應(yīng)該處理好一切?!被蚴恰拔也粦?yīng)該說那些?!?nbsp;
如果完美主義者失敗或犯了錯誤,他們會變得很消沉。失敗任何類型的失敗都是不能接受的。
完美主義者不停地努力,好讓自己“下次做得更好”。這只是鞭策他們進入新一輪的“要么不做,要做就做最好的”的思想中,再給自己設(shè)定一些不可能實現(xiàn)的目標,然后在達不到目標的時候再次感到挫敗。
我們從芭芭拉的例子中可以看到,完美主義者會勉強自己在同一時間內(nèi)完成過多的事情,最后把自己耗盡。他們也可能希望退縮或是放棄一會兒,因為他們害怕失敗。
你的孩子懼怕失敗嗎?
生活在自我表現(xiàn)的層面中會使很多人害怕失敗。你希望你的孩子學(xué)會在生活中冒一下險,還是學(xué)會保險一點更好呢?
讓我們來看一些公認的“英雄”。他們都知道什么叫失?。?nbsp;
最 托馬斯·愛迪生在發(fā)明電燈前失敗了數(shù)千次。
最 貝得·路斯,有史以來最偉大的運動明星之一,打出了六十個本壘打的記錄,這項記錄保持了幾十年,后來被羅杰·馬里斯打破。然而,同年,路斯又刷新了另一項紀錄全壘打。
最 亞伯拉罕·林肯在成為美國總統(tǒng)之前,在政治上和個人生活上失敗多次。像愛因斯坦、丘吉爾、本杰明·富蘭克林這些名字,也使我們腦海中浮現(xiàn)出英雄的形象。然而,他們每個人都曾經(jīng)被老板炒過魷魚。
所有英雄共有的一個特點就是他們甘愿冒險,敢于和別人不同,哪怕在追求自己認為值得且正確的事情上遭受失敗,也在所不惜。在努力使自己與眾不同這一點上,你為自己的孩子樹立了什么榜樣呢?這不是道德問題,而是要讓孩子自由地走出去,去學(xué)習(xí),去尋找,去發(fā)現(xiàn),讓自己不同凡響。
允許孩子有失敗的空間和要求他們盡量完美這兩者根本不能混為一談。完美主義只會給他們加上雙重捆綁。一方面,他們?yōu)榱吮kU而不敢冒險,這樣他們就不會發(fā)現(xiàn)任何新鮮事物;而另一方面,他們又以一種嚴謹?shù)摹床烤桶嗟男问搅η笸昝馈?nbsp;
每個人都在經(jīng)歷一個名叫生命的過程。我們走進這個過程,但我們永遠不會到達,因為生命是一次旅程,而不是一個終點。當(dāng)我們前行時,大多數(shù)人都決定要完成一些事情,我們有目標,注重結(jié)果。
近年來,目標和目標設(shè)定成了一個大產(chǎn)業(yè)。全國各地的大小企業(yè)都在舉辦講座和培訓(xùn),以幫助他們的員工設(shè)定并到達目標。
你孩子的目標是什么?在你的榜樣、引導(dǎo)和期待下,你的孩子樹立了什么樣的目標?
樹立目標以及看到結(jié)果都很重要,但是,如果達到目標和結(jié)果是以不能享受其過程為代價,
那么我們就與生活失之交臂。我們應(yīng)該對生命的過程充滿熱情,并學(xué)會把這種熱情傳遞給我們的孩子,而不是對孩子極端的期望。
教導(dǎo)孩子與他人雙贏,而不是對抗競爭
在向孩子傳遞你對他們的贊賞時,會涉及競爭領(lǐng)域。兒童心理發(fā)展專家埃利克森(E.Erik son)認為,有一個人生舞臺是每個孩子都必須要經(jīng)歷的,那就是離開家,開始學(xué)習(xí)生涯。當(dāng)他進入幼兒園或是一年級時,就邁入了學(xué)齡兒童發(fā)展階段,叫做“勤奮期”。他第一次被融入一個充滿競爭的社會,在社會中,他所做的一切變得非常重要。這時候,父母要成為鼓勵者和肯定者,贊賞孩子的行為,但他們的贊賞一定要基于對孩子本身的接納。
當(dāng)孩子進入勤奮階段時,最好要教導(dǎo)他,他是在和他人共同做事,共同競爭,目標是雙贏,而不是與人對抗競爭。然而,典型的教育體制則教導(dǎo)孩子怎樣與人對抗。有那么多人得 A,那么多人得 B,那么多人得 C,那么多人得 D,還有那么多人不及格。在運動上,孩子也早早地學(xué)會了贏是最重要的。毫不夸張地說,對孩子來說,他們最典型的學(xué)校經(jīng)歷就是彼此對抗競爭的生活方式。
彼此對抗面臨的問題是,他們總是處在“贏輸”的局面里。不論何時,只要你開始玩輸贏游戲,最后你會以輸家告終。你根本沒有可能贏。這就是說,從某種角度看,在競爭界,每個人都是你的敵人。
然而另一方面,與人雙贏則是另外一種情況。你的對手不是你的敵人,而是你的同盟軍。他可以幫助你最大限度地發(fā)揮自己的潛力。誰第一個跨過終點線并不重要。彼此競賽使自己最大限度發(fā)揮出潛能,才是最重要的。
我意識到,“與人雙贏”的哲學(xué)聽起來很天真,在一個人吃人的“現(xiàn)實世界”里,人們會嘲笑這個觀念,即便如此,還是有許多人實現(xiàn)了雙贏。
為什么《烈火戰(zhàn)車》(《 Chariots of Fire》)是贏家
獲得奧斯卡金像獎的電影《烈火戰(zhàn)車》講述了兩個很有天分的賽跑運動員:哈羅德·亞伯拉罕,一個立陶宛猶太人的兒子;以及埃里克·利德(Eric Liddle),他的家人火熱地參與教會的傳福音工作。這部電影描寫了“對抗競爭”和“雙贏”之間的強烈對比。他們都獲得了殊榮,代表英國參加 1924年在巴黎舉行的奧林匹克運動會,但是他們的心態(tài)迥然不同。
哈羅德·亞伯拉罕在劍橋讀書時,受到同學(xué)反猶太情緒的影響,為了證明自己,他和身邊的每個人進行對抗。他養(yǎng)成了一種“贏就是一切”的人生態(tài)度,他使足了勁,雇用自己的私人田徑教練,為奧林匹克運動會作封閉訓(xùn)練。
哈羅德曾宣布過自己的人生哲學(xué):“我在對抗全世界”,他說:“我賽跑的目的不是讓別人打敗我,如果我贏不了,我就不會跑。我跑步是因為我要贏?!?nbsp;
與此同時,埃里克·利德也在預(yù)備參加比賽,他面對的是姐姐對自己的失望。他的姐姐詹妮擔(dān)心弟弟參加賽跑會使他的心遠離上帝,而不愿意侍奉上帝。埃里克解釋說,他的目的是要作全職宣教土,但是首先他必須要完成在巴黎的比賽不是為自己的榮耀,而是為了上帝的榮耀。
“上帝使我跑得快,”他告訴詹妮?!爱?dāng)我賽跑時,我能感受到上帝的快樂。贏得比賽是為要榮耀他?!?nbsp;
哈羅德在 100米短跑中贏得金牌,而埃里克卻拒絕參加這場比賽,因為他的預(yù)選賽被定在星期天。對于埃里克來說,這意味著違背了他的信仰,他認為禮拜日應(yīng)被尊為圣日。他的一個同伴放棄了 400米跑的項目,讓埃里克替他跑。埃里克贏得了 400米的金牌。
然而,比賽結(jié)束后,哈羅德卻并不為自己的成就感到快樂。他在比賽前說了一句話,讓我們可以了解為什么他不能品嘗自己的勝利。他曾經(jīng)說:“我永遠在追尋中,甚至不知道自己在追逐什么。”比賽前,在更衣室里,他自己承認,“我已經(jīng)嘗到了失敗的恐懼。但現(xiàn)在我更恐懼,不敢去贏?!?nbsp;
與此同時,埃里克·利德卻在享受自己的勝利。由于埃里克堅定的信仰,要尊安息日為圣日,他放棄了 100米短跑,當(dāng)一個隊友問他對此有何感受時,他回答道:“我感到很遺憾,但一點也不后悔?!?nbsp;
埃里克來到中國,作了長期宣教士。他常常在路上跑步或是騎自行車,一次幾公里,只是為了尋求其中的快樂。20世紀 40年代,日軍侵華,他被日本兵抓進監(jiān)獄,在二戰(zhàn)結(jié)束前,死于集中營。
在一生中,埃里克·利德與人堅持雙贏的策略,而不是與人對抗。當(dāng)他贏得奧運會的勝利光環(huán)時,有人這樣說:“他是奉上帝的名義而跑,全世界都站在他的身后贊嘆?!边@句話可以拿來作為他的墓志銘。
當(dāng)父母親向孩子表示:最重要的是盡力而為,這就可以使孩子們從“贏輸”的心態(tài)中解脫出來。他們要幫助孩子們了解,與人雙贏和對抗競爭之間確實存在微妙的差別。這就是為什么要去欣賞孩子的努力,而不是只注重他們輸 /贏記錄的原因。當(dāng)你的孩子意識到,他們本身遠比計分板上的記錄和成績單更重要時,他們就能放松、感到安全,自由地以自己的最佳狀態(tài)出現(xiàn),知道他們可以成功,也可以失敗,這絲毫不會影響到你對他們的接納程度。
我們的排球“冠軍”一場比賽都沒贏
去年,朱利安中學(xué)(最多時有 2000名學(xué)生)首次參加了和其他學(xué)校一起舉行的排球聯(lián)賽。他們的起步讓人有點擔(dān)心,名不見經(jīng)傳的教練、拼拼湊湊的比賽計劃,只有一場比賽是在主場,其他幾場都在路上顛簸,另外一些球隊則來自比較大的學(xué)校,球員也更有經(jīng)驗。
我們兩個正處在青春期的兒子,喬納森和蒂米參加了比賽。我和妻子以及其他一些家長們場場不落地觀看球賽。我們的呼聲隨著他們的戰(zhàn)況此起彼伏,當(dāng)我們的 1A級孩子面對更強的 3A級的對手時,我們?yōu)樗麄兇舐晠群爸?nbsp;
賽季結(jié)束的時候,他們一場比賽也沒贏。雖然他們贏了其中的幾局,但一場比賽是五局三勝,他們一直也沒有能夠成功。
但這對我們來說并不重要。我們沖著喬納森和蒂米歡呼,仿佛他們是世界級的選手一樣,因為在我們心里,他們就是。他們的得分并不重要。他們已經(jīng)盡力了。他們從未抱怨過,或是說別人的壞話,也從來沒有因為感到羞恥而垂頭喪氣。我們一路向他們歡呼,儼然他們就是冠軍,從孩子們小時候起,我們一起都這么做。
他們獲得的每張證書,每份獎品,每一個肯定都掛在他們臥室外面走廊的墻上。無論是什么樣的獎勵好公民、藝術(shù)獎項、運動會上得的一枚勛章每樣都掛在墻上,以肯定喬納森和蒂米的價值。我們一直在肯定他們的行為,同時注意并肯定他們本身。走廊的那面墻成了爸爸、媽媽的宣言:“我們?yōu)槟銈兒湍銈兊男袨楦械津湴痢!?nbsp;
蒂米和喬納森是我們的“第二家庭”,他們比我們前四個孩子晚 15年出生。但我們對前四個孩子同樣給予肯定。蒂克、大衛(wèi)和杰夫在中學(xué)和大學(xué)都是出色的長跑運動員,我的辦公室看起來就像是一個運動獎品陳列室,因為我書架最高的一格擺滿了獎品。人們走入我的辦公室,就能看出我為孩子們的成就感到驕傲。但是,有些來訪者可能不知道,我對孩子們的本身更驕傲。孩子們沒必要表現(xiàn)自我,用成功和表現(xiàn)來得到我的接納。我還要提到,我的唯一的女兒,凱米,她本身就是一個獎勵。她是爸爸唯一的“小公主”,盡管她現(xiàn)在已經(jīng)出落成一個成熟又美麗的“才德的女子”,三個孩子的母親。
我也努力讓他們明白手足間的競爭和嫉妒之間的差別。手足間的競爭很正常。我認為這是彼此雙贏的基礎(chǔ),但手足間的嫉妒則導(dǎo)致彼此對抗。一個孩子要壓制另一個孩子,好讓自己看起來更有光彩。孩子之間可能會玩起“我很不錯,可你就不行”的游戲,這是最糟糕的競爭。
當(dāng)我們收養(yǎng)蒂米時,杰夫比喬納森大 16歲,所以我們有一個顧慮就是喬納森會怎么看待這件事。喬納森在許多方面儼然是一個獨生子,因為他的哥哥、姐姐已經(jīng)成人,都離開了家。他是 “小王子”,我們擔(dān)心,他會嫉妒“侵犯他領(lǐng)地”的人。但是這樣的跡象一點也沒有出現(xiàn)。
是的,在喬納森和蒂米之間存在著手足間的競賽,但不是嫉妒。夏洛蒂和我堅信,這是鑒于他們有很好的榜樣,就是他們的哥哥大衛(wèi)和杰夫。我不知道,還會有哪兩個人,會像他們那樣相互接納、相互鼓勵。雖然他們參加同一個運動項目,但他們是“與人雙贏”的最優(yōu)秀的榜樣,而不是“彼此對抗競爭”。
喬納森和蒂米還有一個 “傳奇”榜樣,就是他們的哥哥,蒂克。他在非洲的一個受饑荒最嚴重的國家馬里負責(zé)賑災(zāi)項目。
在上帝賜給孩子的天賦上面,我常常要求孩子要努力做到卓越,但絕不是完美。當(dāng)你追求卓越時,就是盡你所能成為最好你可能也會“失敗”,但仍然是一個贏家。
他打破了世界紀錄,卻是第二名
幾年前,一名優(yōu)秀的美國中長跑選手史提夫·斯考特(Steve Scott)參加了在圣地亞哥舉辦的大型國際邀請賽。當(dāng)晚史提夫在室內(nèi)一英里賽跑中打破了世界紀錄,可他是第二名,因為埃明·可蘭(Emin Coghlan)跑得更快。隨后,記者采訪了史提夫,問了他一個不可回避的問題:“你跑得這么好,卻是第二名,你的感受如何?”
我永遠都不會忘記史提夫的回答。我記得他是這么說的:“我完成了為自己設(shè)定的目標,但是埃明有更高的目標,他也完成了。不過,我還是完成了自己的目標,我感到很滿意?!?nbsp;
史提夫并不愿意輸給埃明,他仍然很滿意,因為他知道,自己盡了最大的努力。是的,他本想成為第一名,并且打破世界紀錄,但是,他沒有必要為自己的結(jié)果向任何人道歉,因為他已經(jīng)盡力了。
史提夫的態(tài)度是我們的榜樣,讓我們與人“雙贏”而不是“對抗競爭”。無論何時,只要有可能,就要卸下重擔(dān),讓你的孩子知道,他沒有必要對抗他人。教導(dǎo)你的孩子懷著雙贏的態(tài)度,與人合作,并且充滿同情心。我認為,生命里最大的成就是建立品格,品格的一個重要方面就是對他人富有同情心。無論這個人成就有多大,多輝煌,但如果他對別人沒有同情心,那么他的生命就注定是一個失敗。記?。?nbsp;
當(dāng)你的目標是要到達巔峰時,你就不可能有同情心
除此之外,我想讓孩子明白,他們對自己也要充滿同情心。完美主義者對自己沒有憐憫。他驅(qū)使自己走向越來越高的目標,從來不對自己所做的感到滿意,因為他認為這一切都不夠好,完美主義者不能接納自己。
這也是為什么贊賞孩子必須要在接納的基礎(chǔ)上。只有當(dāng)孩子感到被接納,他才能夠自主,信任他人,自由地作出自己的決定,自由地按照贊賞的本相接納它贊賞本來就是你對孩子的愛和肯定的外在表現(xiàn),而不是“足夠好”以后的報酬。
蒂米終于感到被接納
在蒂米 5歲時,我們從韓國的一家孤兒院里收養(yǎng)了他。蒂米來到我們家,成了家庭的一員后,他立刻開始“表現(xiàn)自己”。他做得盡善盡美,順從到極點,即使蒂米不會說英語,我們也不會說韓語,但我們能看出,他想要討我們喜歡要表現(xiàn)得乖一點。
一開始,我把他的行為解釋為:他這是出于自己的文化,特別是東方的傳統(tǒng)要求順服長輩。
但是幾周后,蒂米的真正動機就很明顯了。在朱利安中心召開了一次國際學(xué)生大會,當(dāng)時我擔(dān)任主席,我得知有一個韓國女孩兒要來參加大會。
多好的機會,我想。終于找到一個人,蒂米可以和她聊聊天了。他來了四個星期,卻一直不能用自己的語言和別人交談。
我把蒂米帶到會議中心,找到了那個韓國女孩。她是一個很可愛、很友好的孩子,笑容滿面,但是當(dāng)她用韓語和蒂米說了些什么的時候,蒂米就轉(zhuǎn)過身,抓住我的腿,緊緊地偎依著我,開始顫抖。我抱起他,他抓著我的胡子,一遍一遍地叫著:“爸爸,爸爸,爸爸……”
我向那位韓國女孩道歉,告訴她,我不知道這是怎么回事兒,而且這肯定不是她的錯。后來,我弄明白了。當(dāng)我?guī)У倜兹ヒ婍n國女孩兒時,兩個孩子開始用韓語交談,5歲的蒂米本能地感到:他們要把我送回去,我要回韓國了!
不久,夏洛蒂、蒂米和我一起去舊金山市度周末。我們?nèi)チ藵O人碼頭,蒂米玩得開心極了。之后我們覺得坐纜車去唐人街肯定會很有意思。還有,我想蒂米一定喜歡吃東方食物,也愿意去一個讓他想起韓國的地方。
我又一次錯了。當(dāng)我們進入唐人街時,蒂米開始保持沉默。我們走了兩家商店,買了點東西,然后在一家餐館吃飯,整個過程,蒂米一言不發(fā)。最后,我們離開唐人街,坐上纜車,直到漁人碼頭。突然,奇跡般地蒂米高興起來,而且一直都很快樂。
后來夏洛蒂和我談起這件事,我們認為,這并不只是對“他們要把我送回韓國”的懼怕,而是提醒他,讓他想起過去的傷痕。還有,就是渴望得到我們的認同,討我們喜歡。這種情況持續(xù)了幾周,然后,我們稱作“轉(zhuǎn)折點”的一天終于到來了。
在我們吃早飯時,我叫蒂米做了些什么,我有點想不起來到底是什么事了??赡苁穷愃啤暗倜?,趕緊吃完早飯,你得去上學(xué)了”這種不關(guān)痛癢的話。
但是,蒂米沒有像往常一樣,立刻跳起來順服我,他猶豫了。在他的臉上沒有公開的反抗,但他的表情在說,“我得想想”。
我看了一眼夏洛蒂,看她是否注意到蒂米的異常反應(yīng)。她的眼神告訴我,她注意到了。蒂米邁出了巨大的一步,開始成為一個獨立的人,可以做自己的決定了。通過這個小小的“違抗”行為,蒂米讓我們知道,現(xiàn)在他在我們家已經(jīng)感到很安全了。在我們要他做一些事情時,他可以順服我們,不是因為他由于懼怕而做機器人式的回應(yīng),而是因為他知道我們愛他,他自己能夠決定順服與否。
從那以后,蒂米就完全認同了我們的家庭。事實上,他教會了我很重要的一課,讓我知道身份到底是什么。5年級學(xué)習(xí)美國革命時,蒂米舉起手,告訴老師,他的曾曾曾祖父簽署了獨立宣言。他講這件事時,大部分人都私下竊笑,因為他們不相信一個東方人會簽署什么獨立宣言。然而,蒂米掌握了一個真理,借著他被收養(yǎng),他已經(jīng)認定自己是戴依家族的一員,無論是過去、現(xiàn)在和未來,他永遠都是這個家族的后代。
永遠以人為本
在接納并贊賞你的孩子上,引發(fā)了一個我稱之為首要和次要的問題。人的本身永遠是根本,他的表現(xiàn)永遠是次要的。首先,你要面對孩子的存在接納孩子,讓他們有安全感和自我價值感。其次,你要面對孩子的行為贊賞孩子,使他們感到自身的重要性。無論什么時候,只要你對孩子的行為表示贊賞,就說明你接納了孩子本人。
如今,蒂米已經(jīng) 16歲了,你可能在猜想他現(xiàn)在是什么樣子。他并不完美。他有自己的毛病,有的時候,他需要管教,正如任何普通的青少年一樣,但是有意思的是,他是我們家里最愛幫忙干活的人。他喜歡做飯、洗盤子。他幫忙是因為他想幫忙,不是因為他不得不幫。這讓我的心里感到很溫暖,因為我知道,蒂米不是在表現(xiàn)自我,讓自己被接納。他很清楚他已經(jīng)被接納了,正由于這樣的接納,他才可以自由地表現(xiàn),知道他可以有失敗的空間,也明白我們贊賞他,并不是出于他的行為,乃是出于他本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