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年級,收獲一枚自驅娃,我等的花終于開了

2024-4-9 04:31 轉載 · 圖片10

養(yǎng)一個自驅娃,是每個媽媽的夢想。放學就學習,作業(yè)自己做,學校得三好,回想一下,我和淘爸小時候都是這樣典型的“自驅娃”。我們的學習從來沒讓家長操心過,別說輔導作業(yè)了,我爸有時候連我在幾年級都能記不清。我們一步步靠著自己的努力,從小城市考到北京,“自驅力”好像是天然的。

偏偏事與愿違,淘淘到了海淀一入小學,卻成了一個我們使勁兒拽也拽不動的“笨”娃。我陪讀快四年,拍過桌子瞪過眼,吼到鄰居踹天花板,后來慢慢自我修煉,中間無數焦慮與發(fā)愁,屢次前進與后退,回頭看去,淘淘已經成為了一個小小的“自驅娃”。這個過程是極其艱難的,也是一個龐大復雜的教育問題,感謝娃也感謝自己,現在每天下班淘淘都已經在學校完成了學校的作業(yè),進家做完了我要求的內容,高高興興等吃飯了。

周末也能很好地規(guī)劃自己的學習,預習、復習都自己安排,我只要偶爾看看就好。這種令人欣喜的轉變,老母親覺得“天都晴了”。今天分享幾個心得給大家。

目錄

    1. 曾經的痛苦

    2. 轉變

    (1)允許“不會做”

    (2)降低難度

    (3)拆分任務

    (4)預見性

    3. 培養(yǎng)興趣

曾經的痛苦我真的沒有想到一年級的淘淘不能完成課堂作業(yè),還要帶回家來寫或改。一年級的知識不是太簡單嗎?為什么會完不成呢?那些在大人看來很無語的錯題,錯了又錯,改完還錯,永遠有新的問題,永遠有新的錯題。

老師讓把作文寫在作文本的右面,他寫在了作文本的左面。

兩題中間要求空一行,他忘了空。

寫拼音老師要求中格要撐滿,上下不挨線,他寫出來不是中格沒撐滿,就是上下挨了線。

寫=要用尺子,沒用尺子是錯。

……

諸如此類,10個要求擺在那,能記住8個,錯倆,然后又重新改。還有看不懂圖,列不對式子。

看不懂圖,也寫不對看圖寫話。

(這4幅圖,12分,淘淘沒看懂,我看著也很艱難)淘淘就在無窮無盡的改錯中艱難地跋涉。那兩年孩子特別受打擊,別人唰唰就交了,他寫一課生字要1節(jié)課的時間,好不容易搞完了,交上去又退回來改。在他眼里,學習這件事真的很討厭。寫也寫不對,我也很難受,看他坐在那兒那么不想學習,那么不想寫作業(yè),寫又寫不好,既生氣又發(fā)愁。每天下班回來的時間都耗費在了陪淘淘改作業(yè)上面,畢竟做個學生,每天咱得把作業(yè)交上,這是最起碼的要求。

孩子也很無助,每天就在“不會做,做了錯,我不行,不想做,不思考”這樣的循環(huán)中逃不出來。這是一個特別復雜的難題,并不是教會了一個知識點就解決的,它涉及到學習能力、注意力、兒童教育心理學等等,方方面面。

轉變我也學習了很多,觀察了很多,思考了很多,首先要突破的就是把“不會做”,變成“我會做”。

只有孩子會做了,才不會逃避。為了做到“我會做”,我們用了很多方法。

第一,允許“不會做”。剛上小學,我以為這點兒玩意這么簡單,怎么可能不會做,進家總想問一句:“作業(yè)寫完了嗎?”接受了現實的打擊,我改了。不會做?可以,那就先把會做的做完,不會做的帶回家,媽媽會幫你。那時候常說的一句嘮叨就是“會做的先做,不會做的空過去”。心理上減了負擔,淘淘開始行動起來,他會先把口算、計算、生字這些寫完,閱讀理解和應用題帶回來,我們再一起分析。那段日子,放學后我都會問一句:“會做的在學校寫完了嗎?” 最起碼,他相信自己能做好的,都會在學校盡量做完。事情好像有了一些轉機。

第二,降低難度。中間也有過反復,一旦有了“畏難情緒”,他會再次選擇而逃避。3年級一開學,老師增加了一項預習作業(yè),每節(jié)課的10來個生字都要列個表格,查字典、寫音序、拼音、部首、筆畫、組詞。換做我,可能10分鐘就搞定了,但淘淘畢竟還小,他需要1個小時。多么寶貴的一個小時,干點啥不好……于是,開學2周后,我和語文老師約了一通電話。感謝老師的豁達,最終答應我們預習作業(yè)縮減為只寫組詞,老師說“咱們先讓孩子動起來,總比什么都不寫干坐著強?!庇谑?,再次清除了障礙后,坐那愣神的娃又飛起來了。但是不可能所有的作業(yè)都給他“破例”,學校的作業(yè)大家難度是一樣的,直接降低難度根本不可行。其它作業(yè),我們又找別的方法減低難度。在疫情期間上網課,我觀察淘淘語文練習冊的基礎題部分?;緵]什么問題,但是到了理解課文的階段,卻經常喊自己不會。可是課文明明講過了呀,這個學期,老毛病又犯了。

題目讓找出課文中不同地點對應的畫面,我再看一下他的語文書,全是圈圈。

老毛病,記筆記不愛寫字,做題的時候就傻眼了。所以我讓淘淘想個辦法。能不能老師一邊講課文,有ppt或板書的時候,自己在練習冊上一邊填寫。他說:

不可以!老師講課不讓寫作業(yè)。

也對,那記在書上總可以吧?

可以,可是我也不知道練習冊上都有什么題呀。

這簡單,那就把練習冊里和課文有關的題提前抄一下嘛,標注一下,老師講到這兒的時候就知道要記下來了,也是一種預習。所以,我們現在預習的時候會把練習冊上和課文相關的題目標記在語文書上,老師講到這里的時候,就把答案當做筆記記在語文書上,課下再抄在練習冊上。這個工作周末干一下,也不麻煩。但是難度降低了,他做起來不發(fā)愁了,后面就順了。

第三,拆分任務

為什么磨洋工?為什么干坐著也不寫?除了怕寫不好以外,還有一點原因,就是嫌多,不開心。

尤其一二年級的小娃,特別沒有時間感。不知道干什么事兒需要多長時間,只知道好像自己寫了很久很久。

不信你問他:

估計多長時間寫完?。?/p>

他如果覺得多,張嘴就來:

可能三個小時吧……

他如果覺得少,簡直文曲星附體:

5分鐘搞定!

實際一動筆,往往和娃預計的差很多。越寫覺得越多,越不想寫。淘淘一二年級,一看自己還有一整頁要寫,就不開心,有時候數學一頁、語文一頁,就更不開心

于是摳橡皮、咬指甲、看熱鬧、畫小人、就開始了

。怎么辦?拆!大任務拆成小任務!有一次晚上因為淘淘40分鐘只寫了9個字,我氣到爆……爆成啥樣就不說了,理智如我也真的瘋了……所以那段時間在家的學習計劃是15分鐘一個顆粒度的,每項任務只有15分鐘,為的就是讓他習慣這個節(jié)奏,對自己干一件事兒用了15分鐘有個基本的概念。

有的家長覺得這個太死板了,但是事實上,對“懼怕大任務”的娃死板點兒挺好的,讓他對時間有個概念,也特別有成就感。他會覺得:

“哇塞,我做完一個,又做完一個,我好棒!”

這種成就感特別重要,孩子真的特別幼稚,他們不是大人,沒有長遠目標,只能完成時間最短的任務,這個太正常了。隨著能力的增加,他速度提升,對量和時間都有了正確的認識,慢慢就能做長時間的任務了。有的家長覺得:

孩子太慢,寫3道題就得一節(jié)課,你這15分鐘能干什么?

這15分鐘我不留大任務,難任務,都是小任務。如果是學校的作業(yè),我也讓淘淘拆開。例如語文練習冊計時15分鐘,先做一、二、三,后面先不寫。

然后數學拿出來,只做1,2,3,后面先不寫。

我知道他大概的速度,這些內容15分鐘+15分鐘差不多,應該能做完的。這兩項作業(yè)的前半段都做完了,一定要表揚表揚。咱吃點水果,或者洗個澡,擦個地,然后再寫后半段。但是最好別撒出去玩兒,一玩兒就容易收不回來了。

再努力倆15分鐘,這兩頁煩人的題就都做完了。這個過程中,其實需要家長陪伴,孩子要集中注意力不容易(學霸除外),淘淘2年級的時候也會叫我:

“媽媽,你坐我旁邊寫東西好不好,你陪著我,我寫得快?!?/p>

當然好,只要他有這顆心,我一定陪。淘爸原來不同意,覺得在學校誰給你計時?誰允許你先寫一半?誰陪著你?我當然知道,但是呢,重點在于讓孩子體會高效率帶來的成功。

如果,10次作業(yè)里有9次磨蹭,沒有成功的喜悅,接下來的10次還會磨蹭。

如果10次作業(yè)里有5次磨蹭,但是5次不磨蹭,順利完成了,有了這5次成功的快樂,接下來才有可能克服另外5次的磨蹭。

沒有在家的5次成功,就不會有在學校有可能出現的哪怕1次成功。最終幫助孩子帶來自驅力的的不是家長,而是成就感。第四,預見性還有一種娃學著費勁不是他學不會,而是他理解的慢,需要消化。別人學一次就做對了,他學一次錯5次,才能做對。但是學校的課時是固定的,書中一課時的內容就是一課時,不管簡單還是難。學校的容錯率很低,說實話對于普娃很不友好。錯了可以改,每項作業(yè)改來改去,特別耽誤時間,最后就是寫不完。所以,最好提前把可能的困難處理一下,減少錯誤。在家,我們可以把難的分成幾天消化,簡單的合并解決或直接忽略,更加靈活。低年級的娃自己是沒這個腦筋的。只能靠家長拎出來。例如,兩位數乘以一位數,我就猜到,這個部分淘淘會遇到困難,不敢把這個難點留到開學,如果開學上課沒聽懂,估計那一個單元的作業(yè)都做不利落。所以,暑假用了差不多一周多的時間,才搞明白。暑假給娃講18X4,怎么講都錯。

總是四八三十二,3X4, 非得用進位來的3去乘4。積木塊也擺了,還是不行。最后,逼得我做了個PPT

 帶動畫的就為了演示清楚這30什么時候加過去

我的腦子里有個大大的問號,他為什么要豎著1乘以3?要不就是(1+3)再去乘以4?!就是不會斜著乘?。『髞砦易屗v,突然明白了,在加法豎式里面,進上來的數是直接豎著加上的。

這種難點,我們就前置,我總說:“要犯錯,就在家犯完?!?/strong>

減少了難題,孩子自己覺得變簡單了,做起來更有信心,慢慢才能樂意去挑戰(zhàn)難題。

培養(yǎng)興趣

很多人覺得培養(yǎng)興趣和學習沒關系,會耽誤學習,其實是大家誤會了。興趣愛好不僅不耽誤學習,還能促進孩子鍛煉自我管理。

北大的學生們隨便拎一個,興趣都是專業(yè)水平的,絲毫不耽誤人家學習好。未名湖冰場上飛舞的花樣滑冰和冰球,十佳歌手蕩氣回腸的演唱,棒球、籃球、射箭、游泳……那都是專業(yè)運動員水準。小時候都沒少下功夫。原來我總想給淘淘多一點再多一點自由玩耍的時間,童年嘛,越快樂越好。但孩子是玩不夠的,自由玩耍的時間當然要給,但培養(yǎng)興趣愛好的時間也要給。其實他無非就是喜歡推小汽車罷了,他上小學以前好像也沒什么有意義的愛好。后來我發(fā)現隨著年齡的增長,他慢慢衍生出了自己的愛好。

他會為了去下國際象棋而計算自己寫完作業(yè)的時間,

他會為了想去彈“尤克里里”而跟我商量,能不能早點檢查作業(yè),

他會為了周末去北大做自然考察,一大早6點多起床偷偷讀RAZ,寫預習作業(yè),

……

他會為了想折紙,而選擇上完網課不肯離開,直接坐那堅持把作業(yè)寫完。

我才發(fā)現愛好會幫助他更好地動起來。為了自己想做的事,他會把自己該做的事都盡快做好,這成了他的一個動力。我和淘爸當然會鼓勵他的愛好,即使這個愛好對考試成績沒什么用,但這是一個“正向的驅動力”,來自孩子內心深處的驅動力,是他建立“自驅力”的一個重要方式。

原載于公眾號“大淘小乖成長記”


回應2 舉報
贊2
收藏13
1年前
好棒的媽媽 向你學習!
1年前
寫的太好了,學習了!
發(fā)布

推薦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