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之前聽聞二語習得理論著名研究者Krashen,即提出“可理解性輸入”那位,曾經(jīng)著有一本小作品《閱讀的力量》,被英美中小學教師廣為閱讀贊頌,想找來看看,于是尋得這篇簡介。從這里看到的,不知原作者:
http://blog.sina.com.cn/s/blog_507db1f80101eezv.html)
這本相見恨晚的書叫The Power of Reading: Insights from the Research(《閱讀的力量:從研究中獲得的啟示》)。作者Stephen D. Krashen回顧總結了大量關于兒童閱讀和語言能力的研究,除一小部分個案研究外,大部分是實驗性研究,也就是說,學者隨機選擇兩組孩子,一組為實驗組,堅持自由閱讀,另一組為控制組,繼續(xù)按傳統(tǒng)教學方法學習語言,進行一段時間后——短則幾個月,長則一年以上,比較孩子在實驗前后的標準化考試成績,以此判斷兩種學習方法的高下。
我認為這本書應該翻譯成中文,給中國教育部的每個官員發(fā)一本,給小學、中學、甚至大學的每個語文和英語老師發(fā)一本,還應該被列入教育系學生的必讀課本。
Krashen首先給"自由自愿的閱讀"下定義。嚴格的說,這種閱讀意味著學生讀完書后無需交讀書報告,無需回答閱讀理解問題,讀是因為自己想讀,如果不喜歡就不一定得讀完。無數(shù)的前人實驗證實了自由閱讀的威力。大量的研究指向一致的結論:不論是母語還是外語學習,自由閱讀是提高閱讀理解水平、寫作水平,擴大詞匯量,提高拼寫能力和語法能力的強有力途徑?!@個結論聽上去不怎么新鮮。中國人的古代智慧不缺乏類似的高見。開卷有益;書讀百遍,其意自現(xiàn)(讀書促進閱讀理解能力);讀書破萬卷,下筆如有神(閱讀可提高寫作能力)??墒荎rashen拋出了更具震撼力的詮釋:兒童可以單靠自由閱讀發(fā)展語言能力;閱讀不僅僅是"有益"的,它是提高語言能力的唯一方式。直接教授(以傳統(tǒng)的規(guī)則講解、詞語解釋、習題操練等方式為代表)的效果被證明是微乎其微的!
大膽Krashen,他竟敢全盤抹煞長久以來千千萬萬個傳統(tǒng)課堂幫助孩子認字、說話、寫作的功勞和苦勞!——不,他無意于抹煞其苦勞,但在他所回顧的絕大部分實驗中,直接教授比起自由閱讀沒有表現(xiàn)出教學的優(yōu)越性。
對于他的革命性論斷,我有保留意見。在學習一種語言的入門階段,特別在學生缺乏母語環(huán)境學習外語的情況下,直接教授有自由閱讀無法取代的功能。但是在超越了入門階段之后,我贊成讓自由閱讀唱主角,如果不是演獨角戲的話。
Krashen指出,長期以來,我們在鼓勵孩子閱讀上口惠而實不至。語言教育應該把鼓勵自由閱讀、確保孩子閱讀當作主要目的。如何實現(xiàn)呢?首先,為孩子提供書籍和其他閱讀材料。家庭、教室、學校圖書館和公共圖書館的藏書質(zhì)量、數(shù)量和獲得書刊的方便程度直接影響孩子的閱讀量。第二,提供舒適安靜的閱讀環(huán)境。第三,讀故事給孩子聽(read aloud)直接激發(fā)他們的閱讀興趣。第四,閱讀本身促進閱讀。一本有趣的書往往讓一個孩子從此變得愛讀書。第五,家長和老師以身作則,為孩子示范閱讀習慣。第六,讓孩子有時間閱讀。在學校里為孩子提供自由閱讀時間是培養(yǎng)閱讀習慣的有效途徑。在校內(nèi)有時間讀書的孩子放學后讀的書也多。第七,恰如其分的直接鼓勵。
Krashen關于消遣性讀物的討論值得一提。實驗表明,深受孩子喜愛的漫畫書(comic books)第一能促進語言能力的發(fā)展,對學習成績沒有負面影響,第二能把讀者引向其他體裁的閱讀。尤其受少女歡迎的言情小說也能促進閱讀,而且適合作成人的外語閱讀材料。雜志也能促使讀者擴大閱讀量,提高閱讀考試成績。
關于寫作,Krashen有兩點見地:第一,寫作能力的提高不是來自寫作本身,而是來自閱讀。學生寫得越多,不一定能越寫越好。第二,寫作可以理清作者思路,幫助解決問題。
Krashen特別討論了外語學習和閱讀的關系。首先,通過廣泛、趣味的閱讀,學生無需上課,無需老師,無需學習,甚至無需和人(用外語)交談,可以繼續(xù)提高外語水平。第二,母語閱讀能夠促進外語的掌握,因為學生大部分的母語閱讀能力、知識、和閱讀習慣將遷移到外語學習上。
為什么我說中國教育部的官員和語文、英語老師們應該人手一冊這本書呢?請諸位回想一下自己的中小學教育,在大學里準備過四級六級英語考試的,再回想一下大學英語教育,我們的語言教育模式犯了多少"忌"?最大的過錯,是嚴重依賴直接教授法學習語言,不僅不努力為學生創(chuàng)造閱讀條件,還通過題海、補課、考試,侵占了他們本可以用來博覽群書的寶貴時間。很多人指責高考一考定終身的壓力和指揮棒的權威迫使我們采取應試教育的策略。錯了,應試教育是我們主動選擇的策略。我們?yōu)榱嗽诳荚囍腥〉酶叻?,就自以為討巧地直奔結果——求助于題海,無休止地熟悉題型;我們犧牲了過程——知識積累和能力培養(yǎng)的過程。所謂厚積而薄發(fā),可是一到考試,全然沒有人記得祖宗的古訓。其次,是不用研究指導實踐。如果一個語文老師要求學生每周完成兩篇作文,或者英語老師每天布置一篇書面表達,那不是因為他讀到別人的研究結果,或者自己掌握了實際證據(jù),證明這是提高寫作能力的有效途徑,而是因為他一廂情愿的認為,學生們經(jīng)過這樣的"強化訓練",能提高在大考中的作文分數(shù)。反之,如果有人告訴一個老師,根據(jù)學者的實驗結果,你只要每天給學生安排30分鐘的自由閱讀時間,提供足夠多有趣的書籍,如此堅持一年半載,他們的考試成績和學習興趣就會自然上升,他們的閱讀習慣可能持續(xù)終身,有很多老師將拒絕采納。因為這30分鐘不上課、不做題的時間,將使他顯得和其他勤勤懇懇的老師不同,招來偷懶的嫌疑。
最后是一段閑話。在我老家,曾經(jīng)有一位離經(jīng)叛道的語文老師。這人有文采,出口成章,落筆生花,但是領導們從不賞識他,反而給他穿小鞋。如果他好好教課,學生們都愛死他,語文課永遠也聽不夠??墒撬恢浅鲇谙麡O怠工,還是出于他的教學哲學,自打和領導徹底鬧翻以后,凡是語文課就自動變成自修課,學生愛干嘛干嘛。領導聞到風聲來突擊檢查,他端起課本,馬上可以來一堂別人準備了一星期的公開課也趕不上的精彩講授。幾年前,我碰到他的一個學生,當年縣里的文科高考狀元。她告訴我,他們班的同學語文普遍得了高分。那一年,所有的語文課都是自由閱讀課,老師說他們可以讀自己愛讀的任何東西?,F(xiàn)在那位怪才已經(jīng)辭職了。除非有自上而下的壓力,或是個別老師基因突變,我不敢期望第二人鼓起勇氣重復他的教學法,哪怕有確鑿的證據(jù)證明其優(yōu)越性。這段往事最讓我稱奇的莫過于,想不到那種看似消極怠工的語文課,早就在美國和其他國家的教育界成為實驗研究對象,其突出效果被證明不是偶然的。
The Power of Reading: Insights from the Research / by Stephen D. Krashen. Westport, Conn.: Libraries Unlimited, 2004. 2nd 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