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辛子:日本家長如何看待“中式教育”?

2016-2-19 20:01 轉(zhuǎn)載 · 圖片5

BBC拍攝的場景紀錄片《我們的孩子夠堅強嗎?中式學校》(Are Our Kids Tough Enough? Chinese School),通過5名中國老師花一個月時間,在英國的中學實踐中國式教學,來對比東西方的不同教育模式。這種文化對比并發(fā)生沖撞摩擦的節(jié)目,通常容易吸引眼球,引人關注。看到網(wǎng)上討論熱烈,我也忍不住將這部三集紀錄片從網(wǎng)上翻出來全部看過一遍。說實話,還挺好看的。就連我家正上中學二年級的中學生,也跟著我一起看得很起勁。


作為一個電視節(jié)目,BBC的這三集場景紀錄片,并無法科學地說明中式或英式教育孰優(yōu)孰劣。但它的確可以啟發(fā)人們對于現(xiàn)代教育模式的思考。作為一名母親,教育一直是我所關注的話題。在此結(jié)合自己所觀察到的日本教育,記錄一些個人的感想與看法。


▲ 紀錄片《Are Our Kids Tough Enough? Chinese School》


日本的公立與私立


BBC這部紀錄片一開始就刻意渲染中式教育的特點:老師權威、課堂規(guī)矩、分數(shù)競爭,甚至連體育也要算分數(shù)——這些“中式教育理念”都令英國學生感覺不可理喻。但我家小朋友、一個從小在日本出生成長、并接受日本教育的中學二年級學生,卻對“中式教育”表示了深切的理解:因為她現(xiàn)在日本的私立學校所接受的教學方式,除了沒有愛國升旗之類的政治思想教育,其他許多地方,與5名中國老師的中國式教學大同小異。甚至在禮節(jié)禮貌、體能訓練、規(guī)矩紀律方面,日式教育比起中式教育,完全有過之而無不及。不同之處,可能在于她的學校除了理論課外,還有手工課、實踐課,以及日本學校最具特色的各種俱樂部活動。


日本學校主要分為公立與私立兩大類。公立學校負責為國家提供義務教育。目前日本國家規(guī)定義務教育為從小學到中學共9年,但實際上有不少地方自治體為義務教育提供補貼,將義務教育一直包攬到高中,達到了12年。

關于義務教育的目的,日本文部科學省是這樣說明的:

1.作為國家、社會的構成者,培養(yǎng)能夠?qū)で蠊餐ㄐ缘淖畹拖薅鹊幕A資質(zhì);

2.是國民接受教育權利的最小限度的社會性保障。


從這兩條濃縮的要約說明,可以看出:所謂“義務教育”其實就是“基礎教育”。每個日本國民都有接受基礎教育的權利與義務,以便將來可以自食其力,最低限度地養(yǎng)活自己,不因為自己的無能而給他人添麻煩,給社會添亂。


因此,在日本的中小學公立學校,孩子們可以學習到成為社會人的基礎知識與社會常識。但是除此以外,日本的義務教育不提供精英教育服務。對于熱衷于教育的父母而言,如果你希望自己的孩子能夠接受超越基礎教育之上的更多文化教育,就必須選擇另外的教育方式:送孩子去學校之外的私塾接受更深入的學習與強化訓練,或是讓孩子考入有名的私立中小學就讀。

與負責義務教育的公立學校不同,日本的私立學校各有各的辦學特色。是校風自由還是紀律森嚴,依各所學校自己的辦學方針而定。如果要給日本的私立學校做個分類的話,可以根據(jù)其背后的辦學團體,將學校分為基督教系、佛教系、非宗教系三大類。佛教系私立學校主要集中在京都、奈良、大阪等歷史悠久的城市,因為這些地方是日本佛教傳播發(fā)展的重鎮(zhèn),有不少佛教系私立學校都是從上百年前寺廟里的私塾起步,沿革至今成為現(xiàn)代化私立學校的。

 


▲日劇《對不起青春》劇照,講述了佛教男校和天主教女校間發(fā)生的故事


教育的自由與不自由

相比基督教系源自西方的開明、自由的辦學風氣,佛教系私立學校顯得規(guī)矩繁多紀律嚴明。如我家中學生就讀的佛教系的女子中學:女學生們至今身穿幾十年不變的、保守而傳統(tǒng)的校服,裙子長度必須不多不少在膝蓋以下三公分(負責風紀檢查的老師會手執(zhí)尺子檢查丈量);從內(nèi)衣到襪子到書包皮鞋運動鞋,所有通學物品一律均由學校指定;頭發(fā)超過肩膀時必須扎起來,且只能使用黑色、棕色、藏青這三種素色橡皮筋;放學后必須直接回家,不允許繞道更不允許身穿校服在外逗留或購物;每天進出入校門時,都必須朝學校大門口的觀音像合掌鞠躬行禮;每天上課前須朝禮、須冥想;每天放學回家前亦須終禮、須冥想;僅僅這些還不夠,所有學生還必須如流背誦《般若心經(jīng)》。當然,除此之外,還有相當分量的家庭作業(yè)……這所紀律嚴明的佛教系女子學校不培養(yǎng)“卡娃伊”女生,而是將女孩子們一個個培養(yǎng)成“女漢子”:她們的乒乓球和圍棋可以連續(xù)幾年蟬聯(lián)日本高中之首,甚至曾經(jīng)風靡世界的排球女將“東洋魔女”也出自這所女校。去參加學校的運動會,聽到會場上震耳欲聾的歡呼聲,以及女學生們矯健的雄姿,你真會懷疑自己進入了一所男校。

雖然各種規(guī)矩繁多,但我家中學生很喜歡她的學校。作為一名立志將來要自食其力的未來“女漢子”,她喜歡“卡可伊”(帥)而不是“卡娃伊”(可愛)。與“可愛就是正義”的口號相比,對她而言,“帥,才是人間正義”。


而對于學校的規(guī)矩,她也認為有必要認真遵守。理由是“正因為大家都講規(guī)矩,才能獲得自由”。規(guī)矩是自由的前提。關于這個“自由”,我將其理解為“物理上的自由”:如在公共場所的著裝、言行舉止等,都須遵循禮節(jié)禮儀,服從社會秩序,才能做到既不妨礙他人,也不讓他人妨礙自己?;ハ嘧鹬?、互相守規(guī)矩,才能彼此保留各自的隱私空間,從而獲得“物理上的自由”。


而與“物理的自由”相對的,是“思考的自由、表達的自由”——這些屬于精神層面的自由,我想才是現(xiàn)代教育需要強調(diào)“自由”。規(guī)矩只能用來維護公共空間的社會秩序,但不能禁錮人的思想。實現(xiàn)“物理上的不自由”,是在公共場所作為文明人的教養(yǎng);而與此同時擁有“思考的自由、表達的自由”,才能免于成為文明的精神奴隸。


填鴨教育與寬松教育

現(xiàn)在,在網(wǎng)絡上會經(jīng)常看到國人對國內(nèi)“填鴨式教育”教育的批評,并同時贊美海外其他國家所施行的“寬松教育”。在這兒,我想特別強調(diào)一下:海外國家的“寬松教育”是分流的。例如日本,“寬松教育”主要指公立學校的義務教育而言。而私立學校則不然。當然私立學校也可以“寬松教育”為辦學方針,但除非在硬件或是其他方面擁有相當?shù)奶厣c吸引力,否則很難招收到學生。

就像文章前面介紹過的那樣,因為公立學校只負責義務教育中的基礎教育,目標只是“最低限”或“最小限”,學生們沒有分數(shù)壓力,考試也不排名次,老師屬于公務員編制,獎金不與教學成績掛鉤,所以,日本的公立學校有實施“寬松教育”的條件。


另外還有一個事實是:一直到70年代末,日本實施的都是“填鴨式教育”,這種和目前中國的教育方式相近的、注重知識教育忽視經(jīng)驗教育的填鴨式教育方法,在當時因為受到來自各界的指責批判,才有了從1980年開始實施“寬松教育”。但日本的教育學者發(fā)現(xiàn),“寬松教育”帶給日本不少社會問題:日本年輕人的學歷低下、閱讀量不足、意欲衰退、能力萎縮、不再擁有對于學問的追求與敬畏……于是,當年批判“填鴨式教育”的各界人士,又看到了“寬松教育”所帶來的種種弊端。因此,幾年前開始日本政府又提出了一個新的教育計劃,叫“脫寬松教育”,目前正每年逐步增加公立學校課時,要讓日本孩子從過于寬松的教育中脫離出來。


“填鴨式教育”固然是不可取的,但這并不意味著“寬松教育”就值得提倡贊美,否則,英國人也不會想到要找中國老師取經(jīng),探討中國模式教育了??梢哉f:“寬松教育”帶來的種種弊端,是發(fā)達國家面臨的一個頭痛問題。這點包括美國在內(nèi)也毫無例外。現(xiàn)代日本的教育模式曾經(jīng)是向美國學來的,但是美國教育改革中的全美教育標準(CCSS),則是以日本和新加坡為范本的。


關于“中國模式”教育,日本媒體也一度有過熱烈報道。在2009年和2012年“經(jīng)濟合作與發(fā)展組織”(OECD)在世界65個國家與地區(qū)所進行的“國際學生評估項目”(PISA)中,中國上海在閱讀、數(shù)學等方面都排名第一,超過了日本、芬蘭等國家。不過日本人并沒有因此倡議“中國模式教育”。因為首先是各國學者對于PISA的評估方式,是否會破壞各地域傳統(tǒng)文化的多樣性,已經(jīng)頗有質(zhì)疑之聲;此外曾經(jīng)也有過“填鴨式教育”經(jīng)驗的日本,已經(jīng)認識到一元化、絕對化的單一價值觀的教育模式,帶給整個社會的傾斜與弊病。

因此,對于日本的教育研究者而言,日本教育今后所面臨的課題,是在價值多元化社會中,培養(yǎng)對于不同價值觀以及文化差異的寬容與理解,并在此基礎上通過反復交涉尋求共通的構建,以實現(xiàn)多樣性中的統(tǒng)一。


我想,這應該也將同樣是中國教育未來所要面對的課題吧。

作者:唐辛子旅日華人作家,著有《唐辛子in日本》《日本女人的愛情武士道》等。


回應 舉報
贊1
收藏2

推薦閱讀

小花生小溪
小花生小溪
20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