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讀我讀|少年不愛讀龍媽,愛讀已是中年婦——小紅讀書筆記之一

2018-7-27 09:22 原創(chuàng) · 圖片6

高中時,偶爾翻翻《南方周末》,有個連載作者叫“龍應(yīng)臺”,名字很特別,記住了,文章好無趣,不喜歡。

大學時,第一次拿起她的書——《目送》,當真叫一個寡淡,還是不喜歡。

工作后,又看了幾本她寫的書,慢慢的開始讀進去。剛有了孩子哪會兒,看《孩子你慢慢來》還是平平淡淡,卻有了一絲共鳴。后來,讀過更多的歷史書、關(guān)注過更多的社會問題,對《野火集》里的篇目感到了咬牙切齒;而那本《大江大河》幾度翻開,又幾度悲傷地看不下去。于是,我感覺自己愛上了她,這之間用了差不多快二十年的光景。龍應(yīng)臺從中年到了老年,而我從少年到了中年。

前幾日,準備抓住青春尾巴的矯情人買了一本讀書筆記,記錄的第一本仍是龍應(yīng)臺的書——《親愛的安德烈》,是一部母子對話錄,就用它作為我立志小紅書的開篇記錄吧。

頭一回讀它,我還沒有小小娃,速速讀過,感覺還不錯。

這一回讀它,娃已是小小少年,慢慢再品,讀的是龍媽的母子生活,想的是如何與越來越成熟的自家寶貝相處。

人與人,總是有了共同的經(jīng)歷,才會有更多的共鳴。翻開這本書,大概看了有7、8年了光景,但里面干干凈凈、除了書皮些許泛黃基本上就是新書一本。而再讀這本書,一會兒畫上一條線,一會兒記上一句話,實在忍不住寫上去點什么,即使龍應(yīng)臺不認得我、仿佛也是在和她聊天一般。

再讀《親愛的安德烈》,最大的一個收獲是母子之間需要的是一份溝通,我覺得這比施與無窮的母愛更重要。作為父母,對孩子的愛多是掏心掏肺,唯恐怠慢了哪一點。但子女對父母的愛卻是漸行漸遠,或許直到父母年邁或是重疾不久于人世,那份愛才會一下子再涌入心田,緊緊抓住與父母的情。這中間的幾十年子女更愿意與自己的朋友一道歡聚、一起傾訴,因為他們之間更有交流與默契。

和父母之間的溝,被我們喚作“代溝”,而這越來越深的代溝之間缺少的就是溝通二字。從矮矮小小的娃娃扒著媽媽的腿問“這是為什么?。俊钡角啻浩诔吨傍喩ぷ雍啊鞍パ侥悴欢?,我在看書,快把門關(guān)上!”,這之間用不了十年時光。但這扇門若是簡單地關(guān)上了,也許就會是幾十年,彼此間的話越來愈少,直到父母老到哪也去不了,才重新陪伴在身邊聽聽父母的嘮叨。

龍應(yīng)臺用了一個很好的辦法解決了這個問題——寫信。當然,也是威逼利誘下為了完成書稿與兒子的協(xié)議,但寫著寫著,母子間失去的四年相互陪伴時間就通過三十幾封書信又逐漸回歸了,并且?guī)Ыo眾多讀者各類的思考和啟發(fā)。

幾乎從序言開始,我就被不斷感動著,也不停思考著。看著安德魯?shù)男?、想想以后我的小娃會有如何的想法;看著龍媽的信、斟酌如何?yīng)對我將要長大的小娃。我想,若是一個面臨“親子”隔閡與沖突的家長,這應(yīng)該是一本必讀書目,與其看遍書城的教育方法論,不如捧起這本書,感受一下一對普通母子之間的對話。必定會從中受益、找到合適自己的方法,去彌平與子女之間的代溝。

此書金句太多,不足以記在新買的讀書筆記的規(guī)定頁面里,但我還是用潦草慣了的字跡盡量認真地記錄了下來,作為立志讀書的第一篇吧。

假期了,小兒在我的壓榨下不時的學習,而我也不該做個只拿著手機的媽媽,也許,這小紅書過于形式主義,但其實我還為兒子準備了同款的藍本子。若是愛,就和我一起形式主義的記上幾筆,若是不愛就留給一個自己也不知道能不能堅持用下來的媽媽。

但是,我會努力。因為,這也將是我和他一種溝通的方法之一。
 

這是普普大白在小花生上的第 103篇小文, 你我若志同道合、敬請關(guān)注微信號“普普大白“,更多分享在那里.
 


回應(yīng)7 舉報
贊8
收藏13
7年前
讀過此書,看到你的文章,不知為何又是滿滿的感動,太多的共鳴之處。
7年前
舟寶媽 讀過此書,看到你的文章,不知為何又是滿滿的感動,太多的共鳴之處。
謝謝!
7年前
請問小紅叫什么名字,在哪里買的
7年前
臻寶的珍寶 請問小紅叫什么名字,在哪里買的
一家叫"趁早"的淘寶店
7年前
普普大白 一家叫"趁早"的淘寶店
收到,謝謝
7年前
我給孩子都是郵件,其實要找很容易??墒侨死狭耍瑴I腺沒閘,根本不敢去看那些文字。歲月如流水,其中翻滾的滋味不敢再嘗,還不如任由靜靜地流逝。天涯何處無芳草,就像這里一角,總有撫慰和溫暖。
7年前
xjmomo 我給孩子都是郵件,其實要找很容易??墒侨死狭?,淚腺沒閘,根本不敢去看那些文字...
說的真好!孩子還小,沒有什么寫給我的,而我卻為他記錄了很多,希望他有一天能懂我。
發(fā)布

推薦閱讀

普普大白
普普大白
20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