親子共讀的目的 ——以書為介,走近寶寶眼中的世界

2015
2017-1-17 16:21 原創(chuàng)

做事總有目的,這是爸爸說的。我一直持有懷疑,卻也試圖在生活中驗證它是對的。

這是寫完標題,突然想到,又引發(fā)我思緒的?;蛟S對孩子而言,即便懷疑,也總會偏向于認為爸爸媽媽說的是對的。這就是所謂權(quán)威的力量吧。因此,提醒自己,作為伊伊的媽媽,我要更加注意言行。

收回思緒,言歸正傳。

最近在看《騎鯨之旅》,是一個媽媽分享的共讀心得??吹某鰜?,這位媽媽語言功底深厚,且受信仰之力影響。讀她的分享,直接意義是借鑒經(jīng)驗,因為寫文時,她家寶寶大概兩歲左右,而現(xiàn)在我家寶寶一歲三個月。而更深遠的意義在于,這個分享點亮了我的視野,引發(fā)了我的思考,使我獲益良多。

在分享中,作者提到瑪麗·荷·艾斯的《在森林里》。

以下引用《騎鯨之旅》原文:

《在森林里》展現(xiàn)的是作者瑪麗·荷·艾斯用炭精筆一筆一筆畫出的森林。小男孩戴著紙帽、手拿喇叭走進森林;午睡的獅子拿著王冠和梳子跟隨他;洗澡的象寶寶穿上毛衣和鞋子跟著他;大棕熊拿著花生、果醬、勺子跟著他;袋鼠媽媽把小袋鼠放進肚袋里,袋鼠爸爸帶上鼓跟著他;一言不發(fā)的老鸛跟著他;興高采烈的小猴子們穿上最好的禮服跟著他;膽怯的小兔子蹦跳在他身邊,跟著來了。浩大、喧鬧的游行隊伍在森林里散步,他們一起野餐、玩“丟手絹”和“鉆城門”的游戲,他們還玩捉迷藏的游戲。小男孩閉上眼睛,等小動物躲藏起來。當他再度睜開眼睛,小動物們都不見了,爸爸從森林另一邊走來?!霸摶丶伊??!卑职终f,“他們會一直等著你,下次再來一起玩。”于是,小男孩坐在爸爸肩膀上,沖著森林喊:“再見啦!別走遠啦!過兩天我會再來找你們!”

《在森林里》說的就是這樣一個簡單的、黑白的故事。

當然,我們了解了這本書的寫作背景后,就會意識到此書是那么意味深長。

這本繪本是瑪麗·荷·艾斯五十歲“知天命”之作。這個命運多舛、羸弱多病的婦人當時獲知自己深愛的丈夫罹患絕癥。他們待在芝加哥郊外的森林小屋里,等待死神降臨。在丈夫彌留之際,她創(chuàng)作了這本繪本。只要我們稍微想一下,就會意識到這是一個多么珍貴且難得的開示:一個背負自身苦難的大人,含著熱淚,心里包裹著死亡和所有災(zāi)難,卻仍然帶著勇氣和微笑,溫柔地對所有孩子俯下身去,敞開懷抱,指點給他們看——

看哪,孩子們,來這段奇幻的旅程里吧。許多美妙和注定好的東西會如影隨形:權(quán)勢、口腹之欲、家庭溫暖、年歲、華服珠寶、愛情……可以玩熱鬧的游戲,盡情享受喧囂和歡樂。然后?然后啊,突然他們都躲起來了。沒關(guān)系的,這個時候,生命的實相會來接引你。這段奇幻之旅,這樣的人世間,我們可以千百次去而復(fù)來。

引用原文結(jié)束。

到目前,我還沒有看過《在森林里》這本書。我猜測著,如果不讀這段文字,單把這本書放到我的面前,我能看到的也僅僅是一個孩子穿過森林,后面跟著許多動物?;蛟S會想一想這些動物是按照怎樣的邏輯順序排列,作者為什么要畫這些動物?而更大的可能是,我并沒有多想作者的意圖,只是單純的欣賞著畫上的動物們的各種表情以及它們玩耍時的情景。

別驚訝,我是真的有可能不多想的,因為我自認為是個頭腦簡單的人。就像本文開頭所說,我理解的“目的”,是需要用腦的,可我仍然認為,很多事情,是走心不走腦的,也就是所謂的隨心所欲。

又扯遠了,再拉回來。

可問題是,現(xiàn)在我看到了對《在森林里》的解讀,如果我還想把它買回來,和我的一歲寶寶共讀,那么,我的目的是什么呢?尤其是在以我的閱歷都尚不能確定可以體味作者瑪麗·荷·艾斯的用意之時。

先說結(jié)論,經(jīng)過思索,我發(fā)現(xiàn)我的目的是想以書為介,走近寶寶眼中的世界。

我曾看到過一個關(guān)于對“靈魂”的解釋,原話和出處已經(jīng)不記得了,大意是說靈魂是一個人留下的可以被其他人憶起的特質(zhì)。這個說法讓我豁然開朗。我覺得,讀文章、看藝術(shù)品、聽音樂,都是在與作者的靈魂對話。而對話的前提是,我對世界的認知,即我眼中的世界。

想通這一點,那么我就可以通過和寶寶一起讀書,探討她看到了什么,來反觀推測,寶寶眼中的世界。是繁星點點,鳥語花香,還是凄風苦雨,獨自前行?哈哈,和寶寶共讀,認知啟蒙自然是目的之一,可同時還能滿足一個媽媽的好奇心,想想就很有趣,對嗎?


回應(yīng)1 舉報
贊1
收藏
8年前
歡迎大家留言評論哦
發(fā)布

推薦閱讀

Hailey0316
Hailey0316
2015
作者熱門日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