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首發(fā)于公眾號“帝都果媽不焦慮”,歡迎關注
在當今社會,“雞娃”已經(jīng)變成一種傳統(tǒng),英語、奧數(shù)、鋼琴、編程,甚至跳繩班等,與此同時,小孩子還得完成家庭作業(yè)。晚睡成為常態(tài),周末也得不到休息。更有甚者,小學二三年紀就把小學奧數(shù)課就學完了。
我理解這些家長的心情,望子成龍,希望小孩子贏在起跑線上,才能應對競爭激烈的社會。先不說內(nèi)卷成這樣,是人的問題,還是制度的問題。我直接問一個最基本的問題,學這么多這么快,是否真能真正提高孩子的能力呢?
01 先說說多任務學習的危害
許多人自信地認為,一心多用,同時學習很多東西進步更快。而實際上,我們的大腦一次只能專注一件事情,過量的信息轟炸,會使我們大腦運行速度變得越來越慢。持續(xù)不斷地任務切換很有可能促使不良習慣的形成。
每當我們完成一個小任務時,大腦就會分泌出少許多巴胺——一種獎勵給自己的荷爾蒙激素。我們的大腦喜歡這種激素,所以,我們在其鼓勵之下,持續(xù)不斷地在多個小任務之間頻繁切換,從而讓我們得到了短暫且即時的快樂。這種情況構(gòu)成了一個危險的反饋循環(huán),讓我們覺得,我們正在完成數(shù)量眾多的任務,然而實際情況并非如此。
與此同時,多任務狀態(tài)還會提高皮質(zhì)醇的分泌 ,這是一種導致壓力的激素。我們的大腦將會體驗到持續(xù)的壓力,致使我們疲憊不堪。
我個人認為,超前學習不是不行,但如果都超過小孩子的認知力,那么學習就會變成一種負擔。學習的過程變成了記憶,而不是理解。最重要的是,短時間內(nèi),大量新知識的涌入,如果不是天賦異稟小孩子,可能就會失去學到新東西的樂趣,失去了理解、深度思考和頓悟的機會。
02 學習到底是什么?我們學習過程到底學的是什么?這個問題必須搞清楚
以我的判斷,學習大致分為以下幾種類型:
第一種,語言學習。如果從語言的聽說來說,大人肯定比不過孩子,越小學習越?jīng)]有負擔,這是人類大腦的基礎能力。
第二種,樂器彈奏、繪畫、乒乓球等需要手腦協(xié)調(diào)類的學習。這類學習需要大量的練習,這些東西最講天賦。我在這方面比較渣,小學繪畫課都很發(fā)愁,根本畫不出來,更從來沒學過音樂。這方面我沒有發(fā)言權(quán)。但是從基本原理來看,這種也是越早學習越好,因為小時候小孩的大腦可塑性更強。只有基礎打得好,后期才有可能加入個人的理解、思考和創(chuàng)造力,才有可能成為大師。
第三種,就是地理、歷史、生物等需要大量記憶的知識。這類知識,雖然考試重點還是放在了知識點的記憶上,但其實更重要的還是理解。比如歷史,某人做某事的動機以及背景;比如地理,春夏秋冬形成原因;比如生物,植物光合作用和呼吸作用原理等等。單純憑記憶,很快都會忘記,但如果理解了就不會再忘。
第四種,數(shù)學、語文,現(xiàn)行教育體系中的重點科目。大家有沒有想過,為什么數(shù)學、語文會成為我們義務教育階段的重點,而不是其他科目?因為數(shù)學和語文都是我們理解、改造自然和社會的基本工具。
今天這篇文章的重點,其實也是關于數(shù)學和語文的學習,到底該如何理解和思考。
語文和數(shù)學的學習也是有技巧的。
湖南臺《最強大腦》很多選手使用記憶迷宮,而我更常用的是聯(lián)想記憶法,即在記憶知識同時,想象知識點對應事物的場景,多深入理解,這樣一旦學會,就很難忘記了。
比如,記憶某個朝代某人做了某事,就想象自己就是那個人,遇到了當時的情況;比如,記憶地理位置,腦子中就想象一幅地圖。
這種方法雖然慢,但是記得牢。如果一個小孩在被逼迫著不斷學習,是沒有辦法靜下心來用這類辦法記憶和理解的,就會陷入“學而不思則罔”的境地。
03 說了這么多,把重點放回到討論數(shù)學、語文的學習,以及理解和思考的重要性
在討論這個問題之前,我先說兩個奇怪的數(shù)學大牛人。
一個是愛德華威騰,大學主修歷史,輔修語言學,1971年20歲取得了文學學士學位。后來他才開始學習數(shù)學和物理,運用代數(shù)幾何知識在超弦和量子場論方面取得卓越的成就,獲得過菲爾茲獎。
另一個人是韓國數(shù)學家六月,十幾歲的時候他喜歡上詩詞文學,寫了很多的詩歌,還寫過兩篇中篇小說。2002年,六月進入國立首爾大學開始他的大學生涯,這時他開始意識到做詩人并不能讓自己過上好日子,于是他又打算成為一名科學新聞工作者。在大學,他主修天文和物理。24歲研究生才開始學習數(shù)學,2015年也就是僅32歲解決Rota猜想,被認為是菲爾茲獎的有力競爭者。
為什么兩個研究生階段(其中一個還是文科生)才開始學習數(shù)學,還能成為聲名顯赫數(shù)學家呢?
如果大家學過邏輯學的課,學過形式邏輯,會發(fā)現(xiàn)基本的推理模式也就那些。那么,數(shù)學好的人是如何思考的呢,邏輯是否是其中最重要的呢?運用技巧解決數(shù)學難題,確實是數(shù)學好的一種體現(xiàn),這也是學而思等奧數(shù)培訓機構(gòu)喜歡訓練的點,那么除此之外,學好數(shù)學需要什么能力呢?
雖然我大學專業(yè)是物理,但是輔修及旁聽過數(shù)學系大部分課程。數(shù)學學的越深入,越來越會發(fā)現(xiàn),數(shù)學是關于概念以及概念之間存在的關系的抽象化的學科。技巧確實是其中重要的一部分,但概念、概念之間的關系、一些具體的例子、模型,以及使用例子幫助建立的圖像、圖景,構(gòu)建的對數(shù)學的整體理解,這些才是最重要的。
我們以三角函數(shù)為例,來解釋一下什么是數(shù)學的學習?看下面這張圖。
這里面涉及到很多概念,首先是坐標軸和坐標,然后三角函數(shù)的定義:
如果掌握了這個圖像,那么遇到到底是大于0還是小于0時,就不會茫然無措了;遇到sin(α+π)= -sinα也就自然明白為什么了。
形式邏輯的基本推導就只有那些,最重要的顯然不是邏輯,最要的是基本的概念、概念的關系、具體例子、大的圖像以及在此基礎上的整體理解。所以數(shù)學不完全是邏輯的學科,更多的是語言和圖像結(jié)合的通感學科。
然后,我們再說說語文,為什么語文重要?
從某種角度看,語文的詞也是抽象概念的集合,背后都代表著具體的事物和概念,語文就是用各種抽象或具象的概念表達思想。我們在學習語文的時候,也不能是純靠記憶,而是在閱讀時有圖像的概念,要建立大的圖景。而用這種方法來讀書,通常都不會很快,但是理解卻能上升一個層級。比如,我們學習《背影》、《荷塘月色》等散文時,聯(lián)想朱自清的生平,寫文章時的具體情境,再結(jié)合文字中描述的場景,幾項相結(jié)合,形成一幅幅圖景,才能真正體會到作者想表達的思想感情。
另一方面,語文中也有模型的概念,比如我初中時語文老師教給我的:“主謂賓、定狀補,主干枝葉分清楚,定語須在主語前,謂前是狀謂后補”,這就是關于句子的模型,這個模型讓我對句子的理解突飛猛進。
小孩子學習數(shù)學和語文,還是要努力幫助他們建立圖像和圖景,這才是理解事物的基礎,而這樣的學習,速度會慢一點,但只有這樣,才能真正打牢基礎,才能為學習更深入的知識奠定基礎。
說回前面的例子,兩個人半路出家還能成為數(shù)學大師,一方面是因為深入學習以后,就會發(fā)現(xiàn)數(shù)學、語文之間也有相通之處;另外一方面,任何時候,理解基礎概念和其關系才是最重要的,我猜他們也并沒有在初高中及小學時大量刷題吧?
一味的求快求多,并不能幫助小孩真正提高能力。
本文首發(fā)于公眾號“帝都果媽不焦慮”,歡迎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