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首發(fā)于公眾號“帝都果媽不焦慮”,歡迎關(guān)注
在我國,上名校并不是大概率事件。如果我們把“名校”的范圍限定一下,單指清北復交,高中學習成績至少得排名1%,才有可能問鼎上述四所學校。
那么,靈魂拷問來了,上名校的孩子,拼的到底是天賦還是努力?智商平常的廣大普娃,有沒有逆襲的機會?
我在北大見過各式各樣的學霸,曾驚嘆于學神的超高智商,但更多的體會卻是——原來大多數(shù)人都是智商正常的普通人罷了。
沒錯,大多數(shù)上名校的孩子,并不是因為智商碾壓眾人,更不是終日挑燈苦讀的結(jié)果,而是他們或多或少,都有不同于其他學生的學習習慣和思維習慣。
01 為什么有些孩子不著急?
我們都有切身體會,做任何事情,效率都很重要。
影響學習效率的最大因素,便是時間觀念。
以完成寒假作業(yè)為例,時間觀念強的,喜歡早一點搞定作業(yè),然后才能安心的安排其他閱讀、游戲時間;時間觀念差的,正好相反,總喜歡先玩夠了,再狂補作業(yè)。
前者在上課時遇到困難的知識點,會更專注、積極思考,爭取就地解決問題;后者很可能就會想著“課下再好好研究”,或者“問下輔導老師”,從而堂而皇之的開起了小差。這些差別,除了時間觀念外,還受其他因素影響,詳見下文。
我小時候課上抓的比較緊。上課時,有些明顯需要背誦的任務,比如詩詞、古文等,我都會一心二用,一邊聽老師的講解,一邊默默的背誦起來,根本不會拖到課后。甚至,有時我摸清老師布置作業(yè)的習慣,課上或課間就把作業(yè)做完了。
我不是提倡大家也來效仿。但是,時間觀念強,喜歡早點把事情做完,有事情懸而未決會有強烈焦灼感的孩子,確實效率會高很多。習慣于拖延的孩子,哪怕看上去花在學習上的時間更多,但很多時候都效率很低。
這種差異,可能源于自小養(yǎng)成的不良習慣,吃飯慢、起床慢、做事磨蹭等。我們需要從小培養(yǎng)孩子的時間觀念,教會他們認時鐘,吃飯或者學習時,放個計時器或沙漏,讓他們直觀感受到時間的流逝。
另外,將孩子最喜歡做的事情放在最后,也會有用。
前段時間,果果最喜歡做的事情是看《三國演義》連環(huán)畫。每天晚上,我們一般都是先做其他事,最后才是看《三國》。但他吃飯慢,做事比較磨蹭,輪到他可以看《三國》時,已經(jīng)快9點,都該睡覺了。他自然很不滿,甚至大哭,但不得不承受拖拉帶來的后果。
最近,我買了定時器,做大多數(shù)事情前都會定時,希望他能逐步改掉這壞毛病。
時間觀念差,這也許和性格有關(guān),但絕不該天賦來背鍋。
02 為何有些孩子愛開小差?
同樣的作業(yè),有的孩子半個小時就完成了,而有的孩子卻需要耗費兩三個小時。同樣是上課,有的孩子能夠全神貫注,專注45分鐘,有的孩子可能10分鐘就會走神。
這不僅受時間觀念影響,還因為專注度不同。
為什么有些孩子專注度差?除去睡眠、營養(yǎng)等生理因素,最重要的原因就是從出生起,他們每日生活環(huán)境都各不相同。
以學習漢字為例,如果小朋友是通過認字書籍和閱讀中識字,這其實是一種略顯枯燥的學習過程;如果小朋友是通過識字APP中的電子游戲認字,相對于前者,則是一種高刺激的學習過程。
單純認字過程不同,或許并不會對專注度產(chǎn)生影響。
但如果推而廣之,有些孩子,無論是學習詩詞,還是讀名著,還是學歷史,或者學數(shù)學,都習慣于通過視頻動畫、電子游戲等高刺激的方式學習,相比習慣于低刺激學習方式的孩子,誰更容易適應上課聽講這種“枯燥”的過程?
以上,無論方式如何,好歹都還是學習。
當一個孩子,受家庭影響,從小喜歡讀繪本看書,有一門長期堅持的愛好,如鋼琴、圍棋等;而另一個孩子卻天天看電視、玩游戲,那這兩者的差別必定會更大。
習慣于低刺激學習方式的孩子,更容易在枯燥中堅持下去;而習慣于高刺激學習方式的孩子,則更容易思緒不集中。
我們都有類似的經(jīng)驗,原本想認真讀一本書,結(jié)果沒看幾頁,一刷抖音,一晚上就過去了。比起刷抖音,看書是不是很枯燥?
外人看不到這些孩子細小差別,他們便以為這是由于天賦惹的禍。
(主動拿了本練習冊做,雖不常見,也值得記錄)
03 為什么有些孩子不愛思考?
果爸純粹是放養(yǎng)長大,但他能從絲毫不重視教育的家庭中,靠競賽保送北大,還讀了物理博士(和研究黑洞的霍金同專業(yè)),夠罕見的。何況,他對很多事情都是能拖則拖(此處省略了一萬句吐槽)。
但是,必須承認,他有一項難得的優(yōu)點,就是能夠深入思考。
我問過他的學習秘訣。他經(jīng)過謹慎思考后回答:“首先,我需要準確理解基本概念和定律;其次,每一道題,都要靠獨立思考完成,絕不提前翻答案?!?/p>
這看起來簡單,實則極難。
大部分學生,遇到難題就開始犯怵,要么往后翻答案,要么就想求助于老師或其他同學,就是不愿意多思考??荚囍校龅诫y題,他們也沒有信心。長期以往,他們就喪失了分析及解決問題的能力,經(jīng)常一考就糊。
少部分學生,他們能為了一道難題,反復推敲、試探、鉆研,能夠耐心死磕幾個小時甚至幾天。一旦順利解決了,他們能原地收獲很多經(jīng)驗值和成就感,愈發(fā)有挑戰(zhàn)難題的勇氣與堅持。
我的某個北大本科同學也是這類人。他畢業(yè)于普通高中,沒有競賽背景,在一堆學霸中看上去平平無奇。但是,他學各類課程時,所有題目都是靠獨立思考完成的,有時耗時很久,看上去效率很低。但就是這一次次的打怪升級,后來,很多同學都要求助于他來完成作業(yè)(俗稱“抄作業(yè)”,對,學霸也會抄作業(yè),你沒看錯…)。
真的,分析解決問題的能力,必須靠一次次獨立思考才能獲得及增強。這個優(yōu)良品質(zhì),在考入名校的學霸中,也并不普遍。
當然,每個人都會分析,只是每一次的角度、深度、廣度都不同。這些細小差別不斷累積,才最終導致了天差地別的結(jié)果。
比較會思考的,成了學霸;更會思考的,上了名校;最能思考的,在名校中繼續(xù)當學霸……
這過程很難嗎?并不容易。需要孩子們從最基礎的來,一點點養(yǎng)成,一次次升級。
相信我,這個和智商有一點點關(guān)系,但更多的還是靠后天培養(yǎng)。
04 為什么有些人想不到?
學習是不斷的從既有的經(jīng)驗及知識,理解新知識的過程。這種“由舊推新”的知識平移過程,體現(xiàn)了一個人的思維習慣。
這有智商因素,更有不斷觀察、總結(jié)的功勞。閱讀、思考及實踐體驗,或許就是最好的培養(yǎng)方式。
前段時間,我陪果果看歷史書,書上講劉邦建立漢朝后,殺了大功丞韓信。他看到后,一下子聯(lián)想起越王勾踐、文種、范蠡之間的故事,就是“飛鳥盡,良弓藏;狡兔死,走狗烹”典故來源,證明他也動腦思考了。
閱讀越多,閱歷越多,這種知識平移的能力也越強。
人文學科需要知識平移。理工科學習,也是不斷用舊知識理解新知識的過程。
我們從學會數(shù)數(shù)過渡到加減法,再理解更高級的乘除法,從除法更進一步理解奇數(shù)偶數(shù)、質(zhì)數(shù)合數(shù)、分數(shù)、小數(shù),從減法進一步理解負數(shù)…
牢固理解基礎概念,才能不斷遞進學習新知識。
另外,知識間的平移擴展也是創(chuàng)造力的體現(xiàn)??茖W家、數(shù)學家等在各個學科的交叉領域取得突破的例子,數(shù)不勝數(shù)。
比如,達爾文對動植物和地質(zhì)進行了大量的觀察和采集后,通過不同物種類比,提出了進化論的假說,寫出了《物種起源》,顛覆了人們的認知。
這都是知識擴展,需要深厚的知識積累,以及打破常規(guī)的思維方式。
對于普通人來說,養(yǎng)成良好的知識平移思維就已經(jīng)很了不起了,學習的時候還需要多思考;有一定突破性思維,就是天才了。
05 好成績,是綜合的結(jié)果
學習成績,是習慣、智商、努力、環(huán)境等各項因素的綜合結(jié)果。總體來說,最根本決定學習成績的,仍是后天養(yǎng)成的學習習慣和思維習慣。
雖然,天賦確實會起到作用。
然而,邏輯推理能力再強,也抵不上一次次分析及解決問題積累的經(jīng)驗;反應速度再快,也比不上每節(jié)課持續(xù)專注聽講;記憶力再好,也拼不過善于知識平移和擴展的思維方式。
所以,為什么我說,排名前1%、上名校,拼的是學習習慣和思維習慣,還到不了拼天賦的程度。
以上幾項,如果有任何需要改變的,請從現(xiàn)在開始做起。
不知道大家覺得,孩子所取得的好成績,到底靠的是什么呢?如果他們的成績,暫時還不夠令人滿意,是哪方面出了問題呢?
歡迎關(guān)注公眾號“帝都果媽不焦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