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歲太早,如果強行讀三國,還是連環(huán)畫吧。
要注意的是,千萬別穿插正史。
所有被后世關注的歷史事件和人物,一般都會有三種形象:民間形象、文學形象、歷史形象。
沒看過《三國演義》的人,對于這段歷史,大都是民間形象。他們不關心袁紹是不是四世三公,他們不關心袁術是不是冢中枯骨,他們更不關心劉表是不是座談客。他們眼中的三國,就是關羽過五關斬六將、千里走單騎;趙子龍七進七出長坂坡、血戰(zhàn)救阿斗;諸葛登壇借東風、火燒赤壁。
看過《三國演義》的人,對于這段歷史,大都是文學形象。他們不關心曹魏政權的性質,不關心孫權為什么在合肥被刷成了經驗包,不關心諸葛亮為什么窮兵黷武、六出祁山。他們眼中的三國,就是郭嘉天生奇才、遺計定遼東;關羽兵敗被俘,降漢不降曹;陸遜年少英雄,火燒七百里連營。
讀過史料的人,會慢慢形成歷史形象。他們會知道,在有些看似荒誕不經的小說演繹之下,有著筆者的價值導向在起作用。比如我們有圣君夢,所以《三國演義》會以桃園三結義開場、而不是真正改變了歷史走向的董卓進京;我們有忠義夢,所以關羽的降漢不降曹(降漢,難道關羽本是反對東漢政權的武裝力量?)這種不靠譜的事情,會被羅貫中編造出來;我們有清官夢,所以會有“狀諸葛亮多智而近妖“,木牛流馬都出現(xiàn)了。更深入地思考,我們還會知道,三國之于歷史的走向,不過是一個意外的波折,不過是儒家士大夫階層掌握政權的趨勢被法家寒族意外中斷了幾十年。
對于經歷了上述三個過程,具備一定思辨能力的成年人來說,區(qū)分上述三種形象不是一件做不到的事情。但是,大部分人并沒有完整地走過這一流程。就人數(shù)而言,上述三種形象的人群數(shù)量為 持民間形象者>持文學形象者>持歷史形象者。鄙視鏈則恰好反過來。
對于小孩子而言,你給他復合式的教育,會讓他分不清這三種形象。他根本無從分辨出他知道的東西到底屬于這三類的哪一類。
那么,當老師在講三國故事時,小孩子會不會因為這跟他的認知有差距,而去糾正老師?當跟同學們爭論三國人物時,他會不會因為秉持不同的意見,而被同學們孤立?會不會因為同一個歷史人物多角度的材料灌輸,而使他限于思維上的混亂?
這些事情,可能會對一個孩子造成嚴重的負面影響。
所以,別按照成年人的想法來教育孩子,請按照認知規(guī)律來。
先培養(yǎng)興趣,再逐步深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