陶行知先生有一首詩:
人人都說小孩小,小孩人小心不小。
你若以為小孩小,你比小孩還要小。
是不是適合所有的成人好好思考一下?特別是在面對孩子的時候,特別是那些想要發(fā)火的時候...
尹建莉老師在《好媽媽勝過好老師》一書提到過:事關孩子的事情沒小事,在大人眼里是小事,對孩子來說卻是大事。
小家伙是一個很細心很暖的男孩,自從上次我被安全帶夾到手,每次我開始扎安全帶他都會說:媽媽小心點,會夾到手。每到這時候,我都會謝謝他的提醒,說我會小心的。
這個回答對孩子來說也很重要,你這么說對孩子來說是一種肯定。而如果你回答:我不會夾到手的。對孩子來說就是一種打擊,會讓孩子覺得對此一舉,最重要的是讓他感到迷惑,為什么你每次都會提醒我要小心不要這樣不要那樣..也許在大人看來,這真的是在小不過的事情了,對孩子來說意義可大不相同。
每次舅舅舅媽回家,小家伙都會說再見,飛吻,還會提醒小心一點,路上黑,注意安全,慢點騎之類的。最近也一直把快去快回掛在嘴邊。固然跟大人平時的一言一行有關,試想一下,如果當有親人或客人離開,你坐在沙發(fā)上不動卻要求孩子再見,會如何?這跟你要求孩子做到見面的時候打招呼有禮貌一個道理,在要求孩子有禮貌的同時,首先檢視一下自己平時的行為。你有沒有在見到親戚或是鄰居有打招呼的習慣,張大媽你好,李大爺你好,奶奶好之類的。因為對孩子來說,你的親戚鄰居對他來說就是陌生人,你為何要逼迫孩子叫陌生人呢?而且孩子不叫的時候你還指責孩子沒有禮貌?你如果覺得孩子不叫你的親戚是沒有禮貌的是給你丟臉的行為,那么我覺得該回爐重造的是你,而不是孩子。
昨天第一次望攀巖,最初是膽怯的。我說其實你很想嘗試,只是你沒有自信,媽媽在下面保護你,我們一起挑戰(zhàn)一下吧。這些都是大哥哥大姐姐我們等他們到前面,我們在開始好不好?這樣就不會碰到了...結果他思考了一下,決定嘗試。最初這些小小的繩子他不太會踩,不會用力,我簡單說了一下,又讓他觀察一下前面的姐姐,沒一會就爬的很好了。爬到第一高度的時候成就感也是滿滿噠,只是再到第二高度的時候,就被工作人員制止了,因為怕太高,不到三歲的孩子家長無法貼身保護。
試著讓孩子自己成長吧,我們要做的是做合格的媽媽。合格,其實很難,全心全意的愛孩子,尊重孩子才是合格。當你想改變對時候,不妨試著想一想如何提高你對孩子的愛的質量,你是在精心的培育孩子而不僅僅是養(yǎng)大孩子。
至于所謂的“不讓孩子輸在起跑線上”我覺得純粹是為了滿足父母的自尊心,而不是孩子的滿足感。
我愿你一直這樣開心的笑著,奔跑就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