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一樣的幼升小建議,談中小學階段學習規(guī)劃

2022-6-25 15:09 原創(chuàng) · 圖片6

還有幾天2021學年結(jié)束,我家小朋友即將完成一年級的學習。

前陣子有人留言問我幼小銜接的問題,所以我最近琢磨怎么寫一寫幼升小和幼小銜接相關(guān)的問題。

因為我家孩子上的是雙語的私立幼兒園,整個幼兒園的大班那一年都在教那些幼小銜接的課程,所以我之前是覺得我們家長好像沒什么需要特別準備的。

事實上,我是從去年孩子升入一年級之后,才開始關(guān)注和研究孩子學習的相關(guān)問題的。

我最近想了好幾天,感覺僅僅是寫幼小銜接要不要報個班,怎么做好一年級入學的心理準備什么的,這樣的話題還是太單薄了,不立體,遠遠不夠。

所以我想,今天這篇文章,從幼升小話題切入,重點還是談?wù)務(wù)麄€中小學階段的學習規(guī)劃問題。

父母的學習

上來第一個話題,先聊聊父母的學習。

對,這本來是要講孩子學習的,但是首先要講父母的學習。

之前我看過一位家長寫的育兒書,她說在與女兒溝通的時候,她經(jīng)常會說一句話:我是第一次做一個一年級孩子的媽媽;我是第一次做一個三年級孩子的媽媽,我是第一次做一個初一孩子的媽媽……等等。

是的,孩子在不同階段,有不同的特點。你既熟悉你的孩子,也不熟悉你的孩子。孩子在成長的不同階段總是遇到不同的問題,你要有這種智慧去引領(lǐng)孩子、指導孩子、陪伴孩子。

也經(jīng)常聽家長說,在陪伴孩子學習和生活的過程中,相當于自己又度過了一個童年。

確實是這樣,你正在重度參與孩子的童年,并且是以一個有著更高學識、更多閱歷的成年人,所以你必須站在更高的地方,給予他更高的眼界、更全局和宏觀的視野。

有些家長認為,自己小時候父母幾乎不指導自己的學習,但是自己也考上了大學,甚至是一流的大學。

這是沒錯的,但這是一個概率問題。

2000年大學擴招后,高知父母的基數(shù)在我們這一輩家長中已經(jīng)大大提高了。如果每個父母想的都是我的孩子至少不要比我差(這要求總不高吧?),那今天的孩子面臨的競爭也已經(jīng)要激烈得多。

所以作為家長,你今天面臨的實際問題是:如何以更高的概率“確保孩子不比我們家長差”,這種概率至少也應(yīng)該達到90%以上。

但是我們知道,即使你曾經(jīng)是高考狀元,你的孩子在出生后,他也只是同齡的千萬個孩子中的一個,他并不天生遺傳你曾經(jīng)在學業(yè)上的任何優(yōu)勢。

且不說學校教育的那些知識學得怎么樣。小孩子確實是白紙一張,你給他看什么電視、家里擺放些什么書,自己是不是讀書,這些言傳身教也在潛移默化地影響孩子。

并且這種影響遠比學校和老師的教育重要得多。

世界上沒有一種所謂“好家長”的標準,所以父母的學習,更像是在讀一本無字的書。

父母的認知,將在極大程度上影響和左右孩子早期的認知。以前有句雞湯叫“以多數(shù)人努力程度之低,根本輪不到拼天賦”。改一改,放到10歲以前的孩子身上,恐怕應(yīng)該說10歲以前的孩子主要拼父母認知,還輪不到拼天賦。

關(guān)于語、數(shù)、英

“素質(zhì)教育”這個詞,我們聽了幾十年了,但是何為素質(zhì)教育,恐怕沒幾個人能說清楚。

雙減以后,外面的畫畫、舞蹈、音樂、運動類培訓班很火爆,我不否認這些素養(yǎng)也是很重要的。

但我個人以為,最重要的素質(zhì)依然還是:語、數(shù)、英。

很簡單的邏輯,如果語、數(shù)、英不重要了,那么學校排課的時候,為什么還是語、數(shù)、英為主科呢?課時最多,分值最重。

拋開考試不談,一個人的最核心的底層能力,恐怕還是語、數(shù)、英。

語文和英語都是語言學科,語言是我們溝通、思考的主要工具和載體。如果閱讀能力很差,你看不懂別人要表達什么;如果口語和寫作能力不行,你有再好的想法但是表達不出來,或者別人看不懂。英語則是世界范圍內(nèi)官方使用最多,也是使用最廣泛的,可以說是事實上的“國際語”。

數(shù)學是理工類學科的基礎(chǔ),甚至也可以說是現(xiàn)代科學的基石。雖說數(shù)學的單科成績作為一個學業(yè)評價標準,并不必然說明孩子以后是否適合搞科研,也并不必然表明孩子邏輯性的好壞。但不可否認的是,數(shù)學好的人,他的抽象思維能力應(yīng)該是相對突出的。

所以,我個人的觀點是語、數(shù)、英的投入上不封頂,文科里的歷史,理科里的物理,也不妨多花點精力,其它學科有興趣就多學,沒興趣至少能夠應(yīng)付考試。應(yīng)試提分并不必然與興趣有關(guān),方法得當,沒興趣也不是不能拿高分。

當然,如果有人說,你搞語、數(shù)、英,就是為了應(yīng)試,咱也不必爭辯什么。

私以為,如果一個孩子學好語文,愛好閱讀;學好英語,可以走遍世界;學好數(shù)學,具備很好的邏輯思辨能力,即使最后不上大學,不要那張文憑,恐怕也是內(nèi)心富足和充盈的。

不同階段不同側(cè)重

去年一年級新生開學之后,一位同年級孩子的媽媽通過年級大群加了我的微信,交流了一些孩子學習的情況,我才第一次知道了所謂“雞娃”大概是怎么個雞法。

據(jù)她說,他們家孩子當時Raz讀到了Q級,我查了一下對應(yīng)詞匯量在5500+;數(shù)學又是什么新加坡數(shù)學,又是小數(shù)、分數(shù)哪個更容易導入之類的,我都插不上話。

在當時的我看來,她們家孩子有點“辛苦”啊,頗有幾分同情……另一方面,則把我弄得有一點點焦慮?,F(xiàn)在想想,還要感謝她,不然我都不會花時間去了解這些。

我們家雖然也有Raz,不過我都是拿來當故事書看,也沒有任何的目標指向性和強制性,不趕進度、不跟讀、不刷題。數(shù)學我原本也想買個一、二年級的教材看看,但是孩子媽媽堅決反對,不允許任何提前教學,哪怕只是我先看也不行……

后來經(jīng)過一番研究,我逐漸地認同,至少在小童時期提前搞英語是非常有道理的,也符合孩子的認知特點。

我現(xiàn)在關(guān)于孩子學習不同階段的側(cè)重點,用一句話概括就是:

3~10歲,主抓英語,即小學四年級以前;8~13,大量閱讀,即三年級到初一;初二開始,沖刺數(shù)理化。

之所以說是側(cè)重,并不是說別的就完全不管不碰,而是說在一個階段要抓住重點,其它是兼顧。

3~10歲主抓英語,是因為10歲以前的孩子,他的認知能力還不是很強,但這個時候是語言能力發(fā)展的主要階段。英語搞到5000~8000單詞量,相當于我們中文認識2500~3000字的水平。中英文有別,比如花、樹,前面加一個字,你也仍然知道是花和樹,英文雖然也有構(gòu)詞法,但詞匯量明顯比中文要大。你認識3000中文字,平時閱讀碰到生字就不多了,但是英語詞匯量到一萬,你讀起來還是會有不少生詞。

8~13歲大量閱讀,這個時候可以中、英文并進。閱讀能力也有很大的分層,小童階段主要看故事情節(jié),有趣好玩就行;稍大一點,讀的是遣詞用句、結(jié)構(gòu)謀篇,體會文本的情感和詞句的細微差別;再大一點,讀的是人生感悟和閱歷。趁著小學學業(yè)不重,按照年齡特點,有層次地安排和引導好孩子的閱讀。

初二開始,沖刺數(shù)理化。因為數(shù)理化需要抽象能力和邏輯能力,初一數(shù)學還不算難,初二難度明顯上升,開始加物理,初三開始加化學,這個時候就都要搞起來了。有了前面英語和語文閱讀的積累基礎(chǔ),這兩門學科到現(xiàn)在也就不需要花太多時間精力了,完全可以省出來多搞數(shù)、理、化。

這個路徑,應(yīng)該說是最無痛的,既符合學科特點,也符合孩子成長特點的路徑。

語言學科注重積累,如果到了初中、高中,發(fā)現(xiàn)有欠賬,想補都不好補。而且只是多聽、多看、多讀,并沒有覺得很辛苦。

數(shù)、理、化是短期可以迅速提高的科目。小學數(shù)學學得再好,除了四則運算的速度和準確性以外,知識性方面應(yīng)該說在初、高中沒有任何用處。當然,學習習慣還是有一些用,但應(yīng)該也不太大。

下面的部分,按照不同學科,簡單聊一聊一年級的學習問題。

語文

很多公立幼兒園的家長,最焦慮的應(yīng)該是拼音。我只能說,放寬心。

拼音只是用來學習生字發(fā)音的工具,以現(xiàn)在大多數(shù)孩子在學前就認識很多字的能力水平,拼音即便不學,問題都不大。就像英語國家人士基本上也不會學音標一樣。

而且,拼音和音標都是印刷品時代的解決方案?,F(xiàn)在你要是有個字不認識,網(wǎng)上一搜,點一下就能發(fā)音,這樣豈不是更準確?

要想真正掌握一種知識,最主要的還是要多用。孩子們?nèi)绻麑W用電腦,用上拼音打字,多應(yīng)用,這樣應(yīng)該才會把拼音掌握得更牢固。

何況,跟著學校老師正常地學拼音,也沒啥問題啊。實在不行,網(wǎng)上還有很多學習資料,比如下面這個:

圖片

還有下面這個“寶藏”網(wǎng)站,提供中小學各學科與教材同步的教學視頻。

圖片

現(xiàn)在不是從前,并不是說課堂上沒聽會,就不太容易補救。(最好還是盡量在課堂上解決)

其實一年級下來,更困擾我的是寫字。

我自己是在初中得到一本行書字帖,才有意識地練了練字,只能說還行,但是因為缺乏基本功,總覺得差點意思。所以我其實特別想在孩子一年級的時候讓他多讀字帖,好好摹寫。

結(jié)果是一言難盡,我只能安慰自己是時機未到……以后再找機會引導吧。

所以,如果是家長自己有執(zhí)念,孩子暫時不喜歡,咱就不勉強。家長自己去做功課,有沒有更好的孩子更能接受的方法。只有當孩子自己有興趣,這件事情才能堅持進行下去。

提醒一點的是,千萬不要買描紅印刷體,這樣練字個人認為沒用。建議買下面這種透明的,與教材同步的字帖,重要的觀察字形結(jié)構(gòu),知道起筆、收筆、間架結(jié)構(gòu)、位置關(guān)系,還可以按上去比對。照著“正確”的寫一遍,強過不按字帖寫百遍。

圖片

閱讀方面,校內(nèi)課本當然要讀熟。因為一年級上的語文課本簡單,文本長度短,加上新鮮,多數(shù)孩子都能背下來,這個用不著擔心。

課外的就要家長自己來做功課了。能力具備的話,最好是開始自主閱讀,多讀經(jīng)典。我上學期沒做記錄,這個學期,用軟件(notion)大致地做了記錄如下(有一些沒及時記會有遺漏,視頻和音頻部分限于長度沒截上來):

圖片

還有就是古詩和古文,因為現(xiàn)在教改后比較強調(diào)古詩文部分,高考也從過去的20分提升至35分,與現(xiàn)代文閱讀一樣,所以帶著日常一起讀一讀就好。下面這幾本書是比較推薦的。

圖片

很多人都要求孩子背誦這些,我沒有強作要求。課內(nèi)的已經(jīng)學過的肯定是要背的,這個本身學校老師也會要求。

我自己古詩文部分也不是很好,小時候也不愛背。我個人觀點認為,一些經(jīng)典的知道就好,能多讀讀沒有壞處,但是強行背誦我覺得沒必要,除非孩子真喜歡。如果有這個時間,我覺得不如多看看歷史,這樣把作者和作品放進時代背景里面會更好理解。畢竟,考試主要考的還是考解讀啊。

英語

這是我今年半年下工夫最多的地方,前面說過了,我覺得英語確實適合提前來學。

因為小時候有一些基礎(chǔ),加上幼兒園有外教,上過一年多線上課。從小就是在家看動畫片只允許看英文的,所以也不排斥英文動畫片和電影。我一直覺得孩子英語不錯,口音也非常好。不過明顯感覺到5歲以后能力上提升不明顯,基本是停滯不前,但是應(yīng)付現(xiàn)在一年級課內(nèi)學習還是綽綽有余。

后來自己看了不少書,主要是借鑒一些別的家長的做法,像蓋兆泉、高玉金寫的書還是比較推薦的。也堅定了我在小學把英語刷到高中水平,走外版視聽讀的路線。

語言學習,遵循聽、說、讀、寫的基本順序。聽多了自然會說,輸出量取決于輸入量,不一定嚴謹,但是我估計這個比例應(yīng)該在5%以內(nèi),所以重點還是多聽。聽說過關(guān)了,英語這種表音的文字學單詞很快,讀也可以逐漸跟上,單詞拼寫和寫作這些都留到后面以學校為主了。

想象一下文盲如何學語言?我們的孩子如何學語文?都是先聽,聽到一定程度開口說話,再聽再說互相提高。一年級上學才正式學認字,三年級才開始學寫作。文盲只是沒上學,只學了聽和說,沒認字而已。

所以我們實際上不是在“學”英語,而是多接觸英語內(nèi)容,每天保持聽英語一小時,注意是每天,這是我目前基本上唯一在做的,其它暫時不做任何要求。

經(jīng)過最近半年,孩子在英語上面走過了沉默期,平時動不動也喜歡講英語,有時一次能講上七八上十句,沒事的時候自己一個人嘴里嘰哩咕嚕念叨。

目前聽力大概達到AR值3左右,即母語小學二年級,聽完能復述內(nèi)容大意,部分內(nèi)容直接用英語說;Raz讀到H,不過我們不趕進度,有一搭沒一搭地看,現(xiàn)階段主要還是以聽力為主,章節(jié)書基本上還沒開始讀。

孩子現(xiàn)在興趣還是挺濃厚的,早上或睡前,我只要把手機上的音頻一打開,他就會愿意聽。Wind in the willows、Frog and toad這種Little Fox系列的盲聽了都不下十遍,最近開始聽Treasure island,難度略高一些,差不多得四五年級的。

所以,家長一定要做功課。不能想當然地認為,孩子學那么多東西太累。你想,聽聽故事,把英語學好了,這不是挺好嗎?

如果是三年級起點學英語,那么一年級左右開始練聽力,甚至二年級也來得及。

如果英語上面不想花那么多的時間精力,不準備走原版路線,那么建議一個學期里面,每天聽10~15分鐘課文的聽力,把本學期的課文聽到滾瓜爛熟,每個學期如此,也算是一個可以應(yīng)付課內(nèi)學習的“捷徑”了。

數(shù)學

我家上過一年多小兩年的在線思維課程,直到今年四月份才停,也沒續(xù)費。

我主要覺得線上課的老師,還是太注重講解題技巧,而對于如何推導結(jié)論的部分講得太少,啟發(fā)太少。

數(shù)學大體上分兩塊,一個是運算,一個是思維。

小學數(shù)學前兩年,主要是在學四則運算,一年級加減法,二年級乘除法和四則混合運算。因為需要等語文學到一定程度,才會引入應(yīng)用題,不然讀不懂題目啊……所以學好語文,對三年級以后的數(shù)學也很重要。

口算這個部分還是熟能生巧,多練一練就好。比如推薦下面這個口算訓練機:

圖片

思維部分,不能免俗,我入了《高思學校競賽數(shù)學課本》和《學而思思維創(chuàng)新大通關(guān)》兩套所謂奧數(shù)的課本。

高思的一、二年級比較簡單,尤其因為我們上過思維課,基本上題型小朋友都見過了,一周兩次,一次30分鐘,我講例題,孩子做習題。目前已經(jīng)做完了一年級上、下冊。入了二年級的,也在做,不過我家連乘法口訣都沒背會,做到哪算哪吧……

學而思這個大通關(guān),就是傳說中的大白本,難度是相當大。一年級上的,翻開第一篇,我感覺需要三年級的孩子才能做,暫時擱置一邊了。

數(shù)學如果真的是想試試競賽路線,必須提前學,提前把小學數(shù)學學完,回來刷一二年級這種競賽題,也算是降維打擊了。小高年級的當然就得學初中知識了。

不過我們確實是不打算提前學,也不準備走競賽路線,除非孩子以后自己有興趣。不然我個人認為沒必要,一是孩子太苦了,二是長大除非個別專業(yè)和工作,基本上數(shù)學沒啥用……學生時代訓練訓練思維就可以了。

買高思這種練習冊純粹是因為課內(nèi)的我不打算教,這個還是堅持留給老師,自己適當做點題練練思維。

我們兩口子學生時代數(shù)學都很不錯,不覺得數(shù)學有啥難的,最重要的一點心得:課堂上緊跟老師思路,聽懂例題,少量做題,在解題中體會和運用例題公式、定理即可。所謂難題,也無非就是兩個以上知識點的揉合,外加一點點繞。

如果小學數(shù)學經(jīng)常低于95分,初中數(shù)學經(jīng)常低于90分,高中數(shù)學經(jīng)常低于85分,這樣的同學,更多的還是緊抓課本上的例題就好了,弄懂弄透。搞不明白原理,刷再多題都沒用。

總結(jié)

最初是打算寫幼升小話題,但是寫著寫著,感覺收不住,還是說這些內(nèi)容“過癮”。

這可能與大多數(shù)說幼升小的內(nèi)容不一樣,但是我覺得對你來說可能更需要。

我不能說我的觀點具有多少權(quán)威性,畢竟我現(xiàn)在也只是一個一年級的家長。一些想法也在不斷地實踐、修正。

一家之言,僅供參考吧。


收錄到專題
幼升小怎么做準備
29篇精華攻略 · 41.8萬人學習
查看專題
閱讀原文 回應(yīng)1 舉報
贊17
收藏48
3年前
課堂上緊跟老師思路,聽懂例題,少量做題,在解題中體會和運用例題公式、定理即可????????
發(fā)布

推薦閱讀

學爸加加油
學爸加加油
20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