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時候,我們還不如一個孩子。
昨天下午下班的時候因為要搭同事的順風車回家,當同事突然在辦公室外面等我回家的時候,我還沒開始收拾東西。芊寶脫掉鞋子坐在辦公室行軍床上,于是我喊芊寶快點穿鞋子收拾東西,她收拾好之后一溜煙就跑了。等我拿好東西出門就沒看見她蹤影,當時就以為她應該是到操場去了,于是跑下去找,結(jié)果看到她一蹦一跳的都快走出校門了。當時我就急了,好遠就開始大喊讓她不要出去,她好像是聽到了我的呼喊,回頭看了我一眼,大概是看到我在后面追著她,更加不害怕了,徑直走向了門口。外面就是馬路,摩托車,小車,人很多,那下子真是又擔心又生氣。在她出門的瞬間,我沖上去扯住了她的胳膊。我讓她站在校門口,很生氣地說:“媽媽生氣了,要罰站!你為什么不聽媽媽的喊叫,要自己跑出去?外面很危險你知不知道?”噼里啪啦一頓說,她看我這樣子也被嚇到了,使勁要往我懷里鉆,我一次次把她推開,讓她站在那里,最后她哭著跟我說:“對不起媽媽,我是想在門口等你?!?/p>
我愣住了,我在干什么,一下子回過神來。我被自己的行為驚呆了,門口估計很多人看著我們呢,而我還是讓生氣主宰了自己的情緒。記得看《孩子的成長,媽媽的修行》這本書的時候,就講到過關(guān)于孩子自己走開后,如何去教育孩子的問題。大人在尋找的過程中其實是擔心害怕多于生氣的,但往往我們的處理方法卻是生氣。妄圖通過這個行為讓孩子知道她這么做是不對的,是會讓大人很生氣的。對于小小孩這樣的懲罰也許會讓他們畏懼從而不敢再犯,但當他們長大一些,當他們不再那么害怕我們生氣的時候,甚至當叛逆的孩子就想讓我們生氣的時候他們還會做同樣的事情。相反,如果孩子從這樣的行動中感受到的是大人的擔心,是大人的愛,是害怕失去,那她一定會牢記這種感受,不會再讓自己在不打招呼的情況下離開。我們總想著樹立父母的威嚴,用說教代替愛。孩子不收拾玩具,隨意放置物品,說教十次不如陪她收拾整理一次,告訴她玩具物品的家在哪里。孩子不會主動打招呼,與其貼上標簽說她嘴巴不甜,不講禮貌,不如主動示范如何跟人主動問候。這些都是潛移默化中的成長和收獲,而大人只需要在身邊做好自己,用生命影響生命。
一年級,看到很多孩子拖拉,課堂上完全不能集中注意力,學習變成一件很費勁的事情,有的家長跟我說在家里也是這樣,我們已經(jīng)無計可施,請老師幫我們管管吧!如果父母對一個六歲的孩子都無計可施,那該如何養(yǎng)育好這個孩子,所以從小出現(xiàn)注意力不集中,也就不足為奇了。將來還會有更多更嚴重的問題出現(xiàn),孩子的成長更是父母的成長。沒有誰天生就是會當父母的,都是在不斷地學習和實踐中成長起來的。不同年齡階段的孩子具備哪些心理特點,該采用何種方式進行教育,如果有理論指導再配合實踐,至少不會偏差太遠。但是很多父母沒時間也沒有這樣的心力,或者說根本沒這樣的意識去學習成長,他們只會養(yǎng)大孩子,不知如何養(yǎng)育孩子。
小白是一個外表安靜,文文弱弱的小男生??雌饋矸浅5墓郧?,但是上課的時候他可忙了。一會兒拿出剪刀剪鉛筆,磨桌子,剪刀沒收后不到兩分鐘,他又把橡皮掏了出來,用鉛筆在上面戳一個又一個的小洞。厲聲制止后沒多久又開始折紙,甚至摳磨手指,總之一節(jié)課停不下來。很多時候只能故意站在他身邊上課,但這樣也并不能改變什么,因為只要不是拿過他手上的東西,站在旁邊他根本不能意識到自己應該聽課,鼓勵他回答問題,他站起來一聲不吭,一臉無辜和茫然。而沒收東西后他總有層出不窮的玩意兒,一個班幾十號人,實在無法在課堂上一次又一次地訓練他的專注力。于是我跟家長聯(lián)系,希望能配合學校里進行一些相應的訓練,找到他這一行為背后的原因,幫他改掉做小動作這個壞習慣。父母顯然是知道孩子這一問題的,還沒等我開口說我的想法,爸爸立馬想堵住老師的嘴,說:“我們知道,我們會管的。”我試圖告訴他,孩子目前最大的問題不是每天是否又在家里寫作業(yè)復習課文,而是這個學習習慣,專注力太差了。爸爸不由分說地迫切想結(jié)束這次談話,一個勁地說:“我知道,我們會管的。”最后,我設(shè)想的告訴他怎么去每天訓練專注力,怎么和孩子交流溝通,甚至想介紹他們看哪些專業(yè)的書籍……通通被咽回去。那感覺真不比想吐吐不出來的感覺好受,父親與老師的溝通總是以這樣的方式收場,一而再再而三,我也不再敢談及此,只能期待他們“管”出效果。然而,改變可見一斑。
我試著揣測了一下他們家從小到大的溝通方式,小白爸爸應該是一個不太容得商量的爸爸,他在家里擁有絕對的權(quán)威,不太聽得進去別人的建議。而媽媽在家里包括教育孩子都不太說得上話,而且自身也不太懂教育。像小白這樣手上不能離開東西,注意力全部集中在手上的東西,內(nèi)心應該是極度缺乏安全感的。在兒童成長的過程中,如果不能獲得足夠的安全感,就會表現(xiàn)出來不安、害怕。而每每這個時候,他們需要轉(zhuǎn)移自己的注意力,有的孩子戀物,有的孩子依賴某個親密的人,嚴重的甚至自閉。我想小白應該就是屬于戀物,如果手上沒有東西,會讓他不安,他沒辦法讓自己的注意力轉(zhuǎn)移到課堂上,離開家人在教室里上課這樣的環(huán)境讓他沒有安全感。所以盡管老師們和藹可親,同學們熱情可愛,但是他完全不能融入其中。而這種安全感的建立,需要家長放低自己,傾聽孩子內(nèi)心的聲音。
紀伯倫在《孩子》里說:“你的孩子,其實不是你的孩子,他們是生命對于自身渴望而誕生的孩子。他們通過你來到這世界,卻非因你而來,他們在你身邊,卻并不屬于你。你可以給予他們的是你的愛,卻不是你的想法,因為他們自己有自己的思想。你可以庇護的是他們的身體,卻不是他們的靈魂,因為他們的靈魂屬于明天,屬于你做夢也無法達到的明天。”希望每一個父母都能牢記,孩子不屬于我們,不要試圖去管住你的孩子,你所需要做的是和孩子一起成長,在不同的人生階段給予他們你作為過來人最真實的建議,陪伴他們?nèi)ネ瓿扇松囊粋€又一個嘗試,用生命去影響生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