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想:大多數(shù)父母看到這個題目時,都會嚇一跳,甚至會破口大罵,不管了,我只說我想到的和學到的,隨大家吧??!題目很大,下面的文字卻很?。。。?/p>
今天,讀到《愛與自由》中的一段文字,大致意思是:哈佛大學有一位位心理學教授,想把兒子培養(yǎng)成天才,其兒子也確實是一個天才,6歲就會了幾國語言,10歲就進入了哈佛大學,16歲獲得博士學位,18歲博士就畢業(yè)了,一切看起來近乎完美,然而,劇情逆轉,當孩子博士畢業(yè)后卻進入一家商場當起了售貨員,干得不亦樂乎,特別高興。他拒絕參加一切知識性的活動,他說知識讓他無比痛苦。
這個故事也讓我想起了前幾天來我們家的一位學生,他是媳婦班上的一位學生,成績很優(yōu)秀,高中畢業(yè)時考入了西南政法大學學習法律,對于一般人來說,這已經(jīng)是一個不錯的學校了,然而,他說,他自己在大學里一點興趣都沒有,一點也不想學習了,甚至厭煩看書,讀書,我試著與他交談了一會,得知該學生在一歲的時候,父母就離家務工,他是一個地地道道的留守兒童,由爺爺奶奶帶大,奶奶對他管教極嚴,父母常年累月常年累月不在家,而父親對他又抱有極大地期望,從他懂事開始,就一切按照父親希望的去做,去完成,父親希望他能考一個號學校,所以他就廢寢忘食的學習,終于考上了西南政法大學,步入了所謂的學府殿堂。
另外,他還說,他討厭交際,討厭大家的吃吃喝喝,討厭大家的喋喋不休,討厭大家所謂的“海闊天空”,討厭大家的“高談闊論”,也討厭大家的青春熱血,豪邁奔放……他只想找一個安靜的角落,一個人呆著,就一個人,什么都不做,即使他想去做一件事情,他也會找一千個理由說服自己干不成這件事而放棄,所以,到現(xiàn)在,他在大學里,什么事情也沒有干,除了老師畫的重點。他的父親依然會時不時的給他打電話提出要求,卻沒有之前那么強烈,但他卻不愿意按照父親的要求去做了,甚至開始抱怨父親干預太多。
我和媳婦通過與他的交談,意識到他的問題,想借給他幾本心理學方面的書籍給他看看,以便他能發(fā)現(xiàn)自己的問題,找出解決的辦法,他卻隨口說了一句“又要看書,太痛苦了”,我和媳婦面面相覷,沒有好意思再說下去。
那么,為何一位曾今表現(xiàn)優(yōu)秀的學生,如今會把看書讀書看成是痛苦的事情呢?為何?
這里又讓我想起了在《捕捉兒童敏感期》一書中讀到過的內(nèi)容,大致意思是:一個人小時候,尤其是在3歲之前,如果是在成人的干預,限制中度過,那么,這個人一旦進入自由的環(huán)境,他會無所適從,直至重新暴露出之前被壓制的各種天性,如果之后,一直得不到解放,那么,這個人長大后會形成各種心理問題。比如,前面講述過的這個學生,現(xiàn)在表現(xiàn)出厭學,討厭交際,孤獨,自卑,極度不自信,不會合作,對父親抱怨等等各種問題。他雖然身體進入了大學校園,但他的心智卻沒有隨著他的身體一起長大。
幼年時,爺爺奶奶肯定是愛他的,父母也一樣,但在他現(xiàn)在的記憶中卻是奶奶管他極嚴,更不要說父母陪伴他的印象了。長久以來,他沒有安全感,缺乏歸屬感及價值感,然而,作為留守孩子的他,又迫切需要這些,所以,他沒有其他辦法,只有以獲得好的成績作為獲得父親關注的手段,成績好了,父親的目光就會聚集在他身上多一些,停留時間長一些,當父親的目標“靠大學”達成后,他自己也過完了“成人禮”,父親也把他當小大人看了,關注度明顯降低了,沒有了父親的計劃和目標,沒有了老師的考試,于是,他迷茫了,找不到目標了。之前的好成績與其說是為了他自己,倒不如說是為他父親,那是他父親的目標,不是他自己的目標。因此,他的好成績不是為了自己,換句話說是他沒有自己,沒有認識到自己是誰,將來要去何處,要做何事。不清楚自己心里到底要的是什么,要成為什么樣的人。他在沒有釋放自我的前提下,加上父愛、母愛的缺失,造成了他今天的各種問題,包括對學習的厭倦。
歸根到底,問題在于父母,不在于孩子,孩子無罪,在天涯論壇上有一個版塊叫做“父母皆禍害”,我想在后面加半句,“舍父母其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