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媽媽說,看到娃在家很喜歡畫畫,不用照著模板,能憑空畫出很多東西,便送到培訓機構里上畫畫課。
但在機構一段時間后,在家不畫了,只有上課的時候畫,讓娃畫點啥,啥也畫不出來。所以覺得是機構抹殺了娃的想象力和創(chuàng)造力。
我覺得不完全是機構的原因,而是輸入不夠,自然輸出就會干枯。
剛開始的時候,小孩有生活的積累,所以有輸出。但如果積累用完,也就無法繼續(xù)畫了。在機構還能畫畫,是因為老師會給一個樣板,依葫蘆畫瓢,總是會的。
我家娃最近瘋狂的畫畫,我看到生活中各種輸入的影子。首先,她畫的是很簡單的圖案,細節(jié)沒有同學的多,即使她的同學說她畫得不好看,但并沒有打消她的積極性。她看過《藝術大書》,看過幾千本優(yōu)秀的繪本,各種畫家,各種風格,復雜細膩的有,簡潔大塊的有,她知道每個人繪畫都有自己的風格,不必強求一致,最重要的是表達自己的想法。同學不理解,是因為同學沒有認認真真用心的欣賞。其次,她畫的內(nèi)容,從第一季的兩個主人公的相識開始,每個故事,或者是生活中經(jīng)歷的遇見的,比如受傷去醫(yī)院,比如去海邊撿貝殼,比如游樂園,比如勇敢者探險,比如打疫苗做核酸,比如有個同學媽媽骨折了,等等;或者是從繪本里得來的,比如那些海里的生物,大的小的動物,各種恐龍,可愛的外星人,神奇的可以變身的石頭;繪本里的故事經(jīng)過改編成為新的故事,比如屁屁偵探吃咖喱,怪杰佐羅力掉落懸崖、吃巧克力流鼻血等;即使是科普書也能進入她的畫中,比如生命的誕生等。
《我5歲的孩子》里說,要提高孩子的想象力和創(chuàng)造力,就要給她們材料。我覺得非常對。
生活閱歷是材料,繪本是材料。最近,我看她迷上手工,找來各種手工給她做。在做手工的時候,她也會突然停下來,要畫畫,原來是手工給她帶來的畫畫靈感,她把手工作品也融入到畫里的。
雖然沒有經(jīng)常看畫展(有機會,還是要多看看),但這些繪本就是一個又一個的畫展。
有持續(xù)不斷的輸入,才有持續(xù)不斷的輸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