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過《少年讀資治通鑒》,我培養(yǎng)孩子歷史閱讀力+歷史思考力+歷史邏輯性三位一體的歷史核心能力

2021-9-16 16:54 原創(chuàng) · 圖片15

在2000年前的漢朝,

中國誕生了一位偉大的史學家,

他就是司馬遷,

他為我們留下了一部

“史家之絕唱,無韻之離騷”的《史記》;

在那1000年后的宋代,

中國又誕生了一位偉大的史學家,

他的名字叫司馬光

他給我們留下的,

是另一部震鑠古今的巨著:《資治通鑒》

可能,

你對他砸缸救小伙伴的故事記憶猶新,

但他留下的這部煌煌巨著,

穿越前年,

影響了無數(shù)的帝王君主,

影響了中國歷史的發(fā)展路徑。

我在給孩子們講完《少年讀史記》課程后,

順其自然地,

開始了《少年讀資治通鑒》課程的設(shè)計和講解。

圖片


圖片

在了解這部書之前,

我們來看看司馬光是怎么完成它的!

砸缸救人的司馬光,其實是個“工作狂”!

作為北宋的宰相,司馬光堪稱宰相中的勞模,編纂《資治通鑒》,他整整用了19年!

《資治通鑒》全書共二百九十四卷,上起周威烈王二十三年(前403年)戰(zhàn)國初期韓、趙、魏三家分晉,下迄后周世宗顯德六年(959年)宋太祖趙匡胤建國前夕,總共跨16個朝代,1362年歷史。

司馬光依時代先后,以年月為經(jīng),以史實為緯,順序記寫。對于重大的歷史事件的前因后果,與各方面的關(guān)聯(lián)都交代得清清楚楚,使讀者對史實的發(fā)展能夠一目了然。全書正文有三百多萬字,司馬光參考了三百多部著作,對于史料矛盾或記載不清之處,還進行了比較、考訂,撰寫《考異》三十卷。

圖片

開始編寫時,司馬光48歲,編完時,已經(jīng)是66歲的老人啦。

這19年,司馬光秉燭至深夜,警枕破黎明,完成了空前絕后的偉大工程!

司馬光認為,治理國家的人,一定要通曉歷史,從歷史中吸取興盛、衰亡的經(jīng)驗教訓。

但從上古到五代,史書實在太多,忙于政務的官員和皇帝沒有那么多時間看書,這么辦?

他決定,對所有的史書進行研究,從中梳理出對于治國者有價值的內(nèi)容,編著一本“治國平天下的說明書”。

要達到這樣的目標,工作量之繁重可想而知,他給自己規(guī)定,每三天修改一卷書稿。

一卷史稿四丈長,平均一天修改一丈多,若遇事耽誤了,他事后定會補上。

他勞累困倦,擔心自己睡過了頭,便叫人做了一個光滑的圓木枕,睡在上面,只要一翻身,頭便落枕,隨即驚醒而繼續(xù)工作,故曰“警枕”。

圖片

19年過去,

盛年的司馬光已垂垂老矣,

但他顯然非常滿足,

因為他完成了心中的理想,

他為中國歷史留下了一部不一樣的史書,

讓無數(shù)人從中得到啟發(fā),獲益無窮。

可以說,

我們今天閱讀《少年讀資治通鑒》,

是新一代少年致敬司馬光的最佳方式!

圖片


圖片

你肯定會問:

《資治通鑒》到底是一本什么書?

第一、《資治通鑒》是一部編年體通史,脈絡(luò)清晰,史料考究,少有戲說成分。通俗來說,就是這本書中的內(nèi)容,很嚴謹。

第二、著名作家馮唐堅定地表示:“如果只讀一本書,我選《資治通鑒》?!?/strong>

第三、晚清重臣曾國藩讀《資治通鑒》數(shù)遍,稱它“論古皆折衷至當,開拓心胸”。

第四、金庸先生說:我寫作的功底,正是來自讀《資治通鑒》,它令我更了解歷史規(guī)律。

第五、一代偉人毛主席,竟然把《資治通鑒》讀了十七遍!

圖片

在《資治通鑒》里,司馬光總結(jié)出許多經(jīng)驗教訓,供治國者借鑒。

宋神宗認為此書“鑒于往事,有資于治道”,意思是說,以歷史的得失作為鑒誡來加強統(tǒng)治,所以定名為《資治通鑒》,可以說,《資治通鑒》是歷史的一面鏡子,是幫助管理者治理國家的必備之書。

《資治通鑒》誕生之后,因為其獨特的使用目的,成為了歷朝歷代統(tǒng)治階層必讀的書目,史學界有人說“《資治通鑒》之后,再無《資治通鑒》”,足見它前無古人、后無來者的地位。

這樣一本重要的書,當然值得我們用一個學期的時間,好好地讀,用心地講。

圖片

你可能還會問:《資治通鑒》與《史記》有什么不同呢?

除了所記錄的時間和體裁上的不同,從側(cè)重的角度來說,我們可以理解為:《資治通鑒》是政治家筆下的歷史,《史記》是文學家筆下的歷史。

《史記》出自太史公司馬遷之手,純粹是他根據(jù)自己的理解和判斷而寫成,因此《史記》有著司馬遷濃厚的個人風格、主觀判斷和感情色彩。

《資治通鑒》是官方寫史的代表作,立場、角度、風格都是官方的,代表著北宋士大夫群體對于“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理想的追求,更多是不是個人判斷,而是一個群體的判斷。

比如說,在記載漢朝一件大事上,我們就可以看到很大不同。

漢高祖劉邦因為寵幸戚夫人和她的兒子,而想要廢掉呂雉所生的太子劉盈,也就是后來的漢惠帝。

《史記》中司馬遷記載的是,張良讓呂雉請來了當時超級有名的四位高人隱士——商山四皓,商山四皓曾經(jīng)拒絕了劉邦入世的邀請,居然能請得動劉邦自己都請不動的高人隱士,這樣證明了現(xiàn)在的太子有德行和能力,所以不應該廢太子。

這樣的說法,是不是非常具有傳奇性,像文學作品的演繹。

劉邦是個父親生命都可以用作政治賭注的“流氓”,怎么可能因為“商山四皓”四個老先生出現(xiàn)就改變了呢?

圖片

我們再來看《資治通鑒》的記載。

司馬光分析道,因為劉邦想要廢太子,很多官員都在反對。御史大夫周昌反對,幫助他制定漢代禮儀的叔孫通反對,而助劉邦打下江山的張良甚至以辭官來表明態(tài)度。

這樣的形勢就意味著,所有的朝堂勢力都在支持呂雉和太子,即使硬把戚夫人的兒子扶上位,劉邦死后,朝堂上定是一番腥風血雨。劉邦那么聰明,這些事他怎么可能不懂呢?形勢要大于人啊,這才是更加貼近歷史的理性分析。

經(jīng)過這樣的對比,你是不是稍微能理解這兩本史學巨著的區(qū)別呢?

圖片

為什么要給孩子講《資治通鑒》呢?

1、   學好歷史不能只聽故事里的熱鬧,更要學會“讀懂歷史”

《資治通鑒》不側(cè)重故事戲劇性,內(nèi)容以國家的政治、軍事和民族關(guān)系為主,兼及經(jīng)濟、文化和歷史人物評價,目的是通過對事關(guān)國家盛衰、民族興亡的統(tǒng)治階級政策的描述警示后人。

對于孩子們來說,讀《史記》能夠讀到非常精彩的文學故事,辨士刺客俠士的傳奇,讓人大呼過癮。

在讀歷史感性的一面的同時,孩子們也需要用理性的眼光來打量歷史,嘗試去讀出歷史中的規(guī)律,這也是我們這門課的一個挑戰(zhàn),我希望能帶領(lǐng)孩子們一起完成這個挑戰(zhàn)。

圖片

實際上,在《少年讀史記》課程中,我已經(jīng)在有意無意中引導孩子們?nèi)フJ知和理解歷史發(fā)展的規(guī)律,比如我們在講春秋五霸時,引導孩子們思考和回答:春秋五霸能夠稱霸成功的因素有哪些?又比如在講到戰(zhàn)國四大名將時,引導孩子們?nèi)Ρ劝灼鹜豸辶H李牧四人的指揮特點及最終命運的異同。

這些,都是歷史中的帶有規(guī)律性的內(nèi)容,需要我們從紛繁復雜的歷史故事中抽絲剝繭才能領(lǐng)悟一二。

2、從更高的緯度培養(yǎng)孩子的歷史思考能力

我一直認為,學歷史和讀歷史故事,不應該劃等號。

對孩子們來說,從歷史故事中獲得樂趣,進而激發(fā)興趣,當然是非常好的,也是學歷史的必經(jīng)之路。但同時,孩子們也不應該停留在這個層次上,而應該循序漸進,進入“學歷史”的階段和狀態(tài),通過大量歷史故事的積累,前后的聯(lián)系和對比,形成一定的歷史思考能力,能通過歷史形成自己的看法。

上學期的《少年讀史記》課程中,我很高興地看到,堅持了一整個學期學習的孩子,都初步培養(yǎng)起了這種能力,幾位特別積極特別熱愛歷史的同學,比如汪維軒、蘆峻陽、鄺子煜等孩子,更是具備了高出同齡孩子一個層次的歷史思考能力。

圖片


圖片


圖片

3、《資治通鑒》是最適合讓孩子獲得歷史框架感的一部書

什么是“歷史框架感”?

意思就是對于中國歷史發(fā)展進程的一種“上帝視角”,看到某個歷史故事和歷史人物,能立即進行朝代定位,進行歷史背景聯(lián)想,進行前后關(guān)聯(lián)思考等。

中小學生的歷史學習,整體性和連續(xù)性非常關(guān)鍵,只有讓孩子對歷史沿革建立起整體輪廓和脈絡(luò)感,才能對中國歷史知識體系融會貫通,理解其中的事件和人物關(guān)系,而不僅僅是記住一些零碎的知識點。

所以,我的目標是:讓參加這門課的孩子,對中國歷史的進程有清晰了解;對于歷史故事,能知道發(fā)生在歷史輪廓中的哪個時代,對于歷史人物,知道他所處的歷史背景;理解一個歷史典故,能放到那個時代環(huán)境下去綜合理解。

《資治通鑒》作為一部跨越千年的史書,在培養(yǎng)孩子們歷史框架感能力上,是最好的選擇。

圖片

4、上過2020年秋季課程的孩子,在歷史的思考力和邏輯性上有突飛猛進的提高。

《少年讀資治通鑒》課程于2020年秋季在越秀區(qū)開課,經(jīng)過近一個學期的學習,全班的孩子,大的初中一年級,小的小學三年級,都有非常大的進步。

如何來評估孩子的進步呢?

我主要從三個方面來觀察:

1、通過每節(jié)課前的預習任務布置和閱讀,孩子們通讀《少年資治通鑒的》的有關(guān)章節(jié),對史實有了基本了解,達到了第一個目標:了解歷史輪廓。

孩子們每周捧書一卷,埋頭細讀,點點滴滴地梳理那些人和事,在心中稍微搭建一個框架。這就宛若繪畫,先描出輪廓。此時,眉目尚不清晰,但已大略得知,有這樣一些人做了這樣一些事,構(gòu)成這樣一個時代。

2、第二個目標是歷史思考力。

在課堂上,孩子們跟隨我的講解,由粗淺的整體認知,進入鮮明的個體品味,在諸多歷史人物中思考:他為何這樣做?有著怎樣的背景?有著怎樣的性格?揮灑出怎樣的魅力?

在歷史事件中思考:這件事為何會發(fā)生?發(fā)生的條件是什么?會帶來什么結(jié)果?是偶然性還是必然性?

體味到深切處,大概便如曾國藩所說:“讀史之法,莫妙于設(shè)身處地。每看一處,如我便與當時人酬酢笑語于其間。不必人人皆能記也,但記一人,則恍如接其人。不必事事皆能記也,但記一事,則恍如親其事。”

由歷史史實到歷史思考,這是極為重要的一步,也是目前絕大多數(shù)孩子難以獲得突破的一步。
但在我的課堂上,我的講解、問題、組織討論、啟發(fā)表達,核心點就是圍繞著歷史思考,讓孩子們能透過歷史的表面,去獲得內(nèi)在的理解。

3、第三個目標是歷史邏輯性。

沒錯,歷史是一門非常講究邏輯性的學科,它不是漫無邊際,毫無邏輯的史實堆砌,每一個朝代,每一件事情,背后都有內(nèi)在的邏輯,而且環(huán)環(huán)相扣,嚴絲合縫。

或許孩子們在讀歷史時不太會關(guān)注到這些,但在課堂上,我們會把邏輯性作為核心的教學目標,每節(jié)課都會針對不同歷史事件的邏輯展開討論。


比如:劉邦建立漢朝后為何要恢復分封制?文景之治期間對匈奴為何實行和親?很多名將打仗厲害,但為何結(jié)局都不好,比如白起、廉頗、李牧、韓信、周亞夫等等?隋煬帝為何要建京杭大運河?等等。

通過歷史問題來培養(yǎng)孩子們的歷史邏輯能力,是最好的方式。

綜上,這門課,我的培養(yǎng)目標就是:歷史閱讀力+歷史思考力+歷史邏輯性,三位一體,我有信心,只要孩子跟著我們的課程學習,一定會有非常好的效果!

下面附上《少年讀資治通鑒》課程的大綱:

第一節(jié)課:

1、呂后專政

2、蕭規(guī)曹隨

3、漢武大帝

4、董仲舒和獨尊儒術(shù)

第二節(jié)課:

1、飛將軍李廣

2、衛(wèi)青和霍去病

3、蘇武牧羊

4、昭君出塞和班超投筆從戎

第三節(jié)課:

1、王莽篡漢

2、光武中興

3、明章之治

4、黨錮之爭

第四節(jié)課:

1、 黃巾起義

2、董卓之亂

3、官渡之戰(zhàn)

4、曹操、劉備和孫權(quán)的崛起

第五節(jié)課:

1、赤壁之戰(zhàn)

2、三國爭雄

3、司馬家族

4、西晉統(tǒng)一

第六節(jié)課:

1、八王之亂

2、白癡皇帝和霸氣皇后

3、西晉變東晉

4、南朝:宋齊梁陳

第七節(jié)課:

1、北朝:紛繁林立的朝代

2、苻堅和王猛

3、北魏孝文帝的改革

4、東魏和西魏

第八課:

1、隋文帝楊堅

2、隋煬帝楊廣

3、李淵起兵太原

4、唐朝的建立

第九課:

1、玄武門之變

2、貞觀之治

3、諫臣魏征

4、李世民和天可汗

第十課:

1、唯一的女皇帝:武則天

2、狄仁杰和來俊臣

3、徐敬業(yè)造反

4、神龍政變

第十一課:

1、開元盛世

2、唐玄宗和楊貴妃

3、安史之亂

4、李白和杜甫

第十二課:

1、唐朝的藩鎮(zhèn)割據(jù)

2、元和中興

3、甘露之變

4、黃巢起義和唐朝的滅亡

第十三課:

1、五代:梁、唐、晉、漢、周

2、名臣郭崇韜

3、石敬瑭和幽云十六州

4、契丹的崛起第十四課:

1、偏安南方的十國

2、契丹內(nèi)亂,收復中原

3、后周世宗柴榮

4、征服南唐,北伐契丹

第十五課:

1、趙匡胤和陳橋兵變

2、北宋統(tǒng)一中國

3、課程總結(jié)

4、學生演講展示


回應13 舉報
贊13
收藏96
4年前
謝謝分享????????????????
4年前
一米陽光光 謝謝分享????????????????
??哈哈,不客氣
4年前
寫得太好了,以前一直沒搞明白史記和資治通鑒的區(qū)別,你的文章簡單易懂,謝謝!
4年前
破破小丫 寫得太好了,以前一直沒搞明白史記和資治通鑒的區(qū)別,你的文章簡單易懂,謝謝!
謝謝,哈哈,我正在錄制《少年讀史記》音頻課程,到時也會發(fā)布在小花生網(wǎng)上
4年前
謝謝分享,學習了??
4年前
謝謝分享,收藏起來
3年前
我們家對歷史還一竅不通。。。
3年前
柳夢纖纖 我們家對歷史還一竅不通。。。
哈哈,從《少年讀史記》開始閱讀,開始歷史啟蒙,也可以來上我的線上直播課程
3年前
寫的好細致,收藏了,謝謝分享
3年前
通鑒不適合沒有建立起自身歷史框架的孩子讀,少年學文還是意氣為先。
更多
發(fā)布

推薦閱讀

熊爸爸講歷史
熊爸爸講歷史
20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