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手記2#
講故事,共讀和朗讀有著不同的功效。
最近連續(xù)幾天給竹笛講楊永青民間故事繪本《捆龍仙繩》和《司馬光砸缸》,為了省事,基本上放棄了以往講故事之際的繪聲繪色,和共讀之際的啟發(fā)式提問,改成我念他聽——因為灑家實在太累了!
剛送上學的路上,竹笛要求我再講講這兩個故事,于是我開始按以往講故事的節(jié)奏講起來,結(jié)果每講幾句就被挑一個錯,不是指出我漏了哪一句沒講,就是指出我用詞的錯誤,比如我說:“小仙女救了青娃后就飛走了”,他糾正道:“媽媽你說錯了,是一會兒就消失得無影無蹤了! ”
原來在聽我朗讀之際,竹笛已經(jīng)記住了文本。而我無論講多少遍,也只記得大意。 由此可見,朗讀繪本的好處是,孩子在聽父母朗讀的過程中,詞匯量會猛漲,也會習得很多新句式,文字多的繪本雖然孩子自己一個人看不懂,但經(jīng)過家長朗讀潛移默化后慢慢就能聽懂。另一面,要注意的是,這就要求家長對給孩子朗讀的繪本一定要精選再三,因為孩子的吸收力是非常驚人的。
昨晚做夢,夢里尤讓我給他念《木偶奇遇記》,家中這本書是注音版童書,之前我講過故事,念文字則只念了前幾節(jié),但孩子卻念念不忘,可見朗讀可以增加難度,免得孩子們老覺得我們把他們看幼稚了,畢竟他們已經(jīng)不是三歲小孩了~
08.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