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對孩子靈魂拷問的正確姿勢——這樣回答孩子的“十萬個為什么”

2019-8-28 09:40 原創(chuàng) · 圖片9

我們都知道,想了解生活的殘酷真相,去聽聽三歲孩子的靈魂拷問就夠了。

但是,光接受拷問是不夠的,每一個提問的小孩一定要從你嘴里掏出一個滿意的答案,才會停止“為什么”。

曾有研究人員統(tǒng)計過,學齡前的孩子平均每個小時可以問75個問題。

想想也差不多,我兒子可以沒完沒了地一直問為什么,直到家里的某個成人再也受不了,大吼一聲“沒有為什么!”,才能消停......大概一分鐘,緊接著開始下一輪的“為什么”大拷問。

為什么孩子有如此之多的為什么?

著名兒童發(fā)展心理學家Alison Gopnik的研究為我們揭開了冰山一角。更重要的是,學會用正確的姿勢回答孩子的為什么,可能會對孩子的思維方式產(chǎn)生比我們想象中更重大的影響。

01 為什么“為什么”是更高級的問題

Gopnik的研究發(fā)現(xiàn),孩子的漫長童年天生被大自然設(shè)定為從上一代和周圍環(huán)境中不斷學習,孩子隨時隨地都在主動尋求和吸收信息,提問就是孩子主動學習的重要方式。

但是問題也有高低之分。

大多數(shù)問題都可以用新聞五要素中的五個W(Who, When, What, Where, Why)再加一個H(How)來概括。我們大概不一定記得孩子問的第一個問題是什么,但這個問題大概率不會是“為什么”。

仔細想一想,“為什么”這個問題和其它幾個問題有著本質(zhì)上的區(qū)別。

其它幾個問題的答案都是“事實性”的,可以通過直接的觀察得出,比如今天中午(When)和小伙伴(Who)在幼兒園(Where)吃蛋糕(What),就連How也是可以通過觀察得出的(比如:用叉子吃)。只有“為什么”不是?!盀槭裁础碧綄さ氖鞘澜缛f事萬物背后的聯(lián)系和深層的邏輯。

美國學者Simon Sinek提出的“黃金圈法則”也闡述了類似的觀點:“為什么”是所有問題的內(nèi)核,應(yīng)該建立由內(nèi)而外的思維模式,即為什么Why——怎么做How——是什么What。

所以,當你的孩子第一次問出“為什么”的問題,表明他已經(jīng)開始透過表象看本質(zhì),對萬物運行背后的邏輯產(chǎn)生了興趣。

“為什么”天然就是個更高級的問題。

02 無窮無盡的“為什么”,是在尋求更好的解釋

但是,我怎么發(fā)現(xiàn)我家孩子的“為什么”聽起來并沒有教科書上寫得那么高級?

是的,有時候孩子的“為什么”聽起來真的有點胡攪蠻纏,一連串的為什么聽起來莫名其妙,純粹像是為了吸引大人的注意力。

但是在批評孩子之前,不妨先問一下自己:

在孩子提出一連串為什么之初,我有沒有認真回答他/她的每一個問題?他/她對我的回答是否滿意?

Gopnik的研究指出,孩子永無止境的為什么,其根本目的在于尋求更好的解釋和答案,并從中學習。而且孩子對自己的問題是否已被充分解答非常敏感,只要他對你的答案不滿意,覺得你的回答沒有充分解答他的“為什么”,沒有提供他想要獲得的知識或信息,他就會繼續(xù)發(fā)問。孩子回應(yīng)一個不太明確的答案或者沒有答案的方式就是問另外一個問題,或者重復剛才的問題。

所以,孩子的一連串為什么,可能只是對你一開始的回答不滿意,想要尋找更好的答案而已。

但是,受限于他們有限的表達能力,孩子不知道如何表達自己的不滿意,或者將原始問題拆解為更容易回答的問題,因此只會永無止境地重復“為什么”。

知道了這一點,相信大家對孩子無窮無盡的為什么都會多一份理解和寬容。

那么,什么才是回答孩子“十萬個為什么”的正確姿勢?

03 “為什么”的最佳答案是揭示因果關(guān)系

前面說了,“為什么”不同于其他的事實性問題,“為什么”探索的是世界萬事萬物背后的聯(lián)系和深層的關(guān)系。孩子需要的不僅是事實性知識,還需要理解事實性知識背后的因果關(guān)系,這是他們從更深入和更廣泛的角度理解世界的開始。

因此,自然地,需要從深層邏輯的角度對“為什么”給出回答,“為什么”的最佳答案就是揭示因果關(guān)系。

難道我們平時對為什么的回答的并沒有都揭示了孩子想要的因果關(guān)系嗎?太多了。我也是在敗給了兒子無數(shù)莫名其妙的為什么之后,再看了Gopnik的書,才恍然大悟:原來不是孩子的為什么太多,而是我的答案不夠好。

如果小朋友問你為什么天熱需要吹電風扇,你告訴他很正常啊,天熱就是要吹電風扇。這就不叫揭示因果關(guān)系(好吧,我承認我經(jīng)常這樣敷衍孩子的提問,深刻反思ing)。相反,如果你很認真地跟他從電風扇可以產(chǎn)生風,風吹到身體表面會讓汗液蒸發(fā),蒸發(fā)可以帶走熱量說起,就算他不能完全理解你說的每一句話,但是孩子會知道你在向他展示因果關(guān)系的邏輯。

04 做到“有問必有答”

簡言之,就是認真對待孩子的每一個提問,有提問就一定要有回答,哪怕這個回答暫時不那么完美。

這樣做的好處是,既讓孩子知道自己的每個問題都受到了父母的重視,也在無形中讓孩子自然而然地形成“閉環(huán)思維”的習慣,所謂“閉環(huán)思維”,就是指對待任何事情都有始有終、有反饋有反思的思維習慣。

相反,如果經(jīng)常性不置可否地對待孩子的問題,久而久之,可能孩子就會失去本真的好奇心,更加喪失了深入探索未知世界的動力。

05 幫助孩子弄清楚自己究竟想知道什么

因為受限于表達能力和思維能力,孩子常常不知道如何表達或者自己也不知道一連串“為什么”背后的真正問題。這個時候,父母可以更進一步,通過提問或者分解問題的方式,幫助孩子弄清楚自己究竟想知道什么。

例如,孩子問你“為什么要出門”的背后,可能只是想知道“我們出門要去哪里,去干什么”,“為什么要洗澡”只是在表達“我現(xiàn)在不想洗澡”,這些都是隱藏在“為什么”背后的真實問題或情緒,需要父母的幫助才能發(fā)現(xiàn)。

06 像科學家一樣回答“為什么”

如果孩子提出的“為什么”很復雜,哪怕拆解之后依然很難立刻給出合理的因果關(guān)系答案,也許反而是個和孩子一起實踐“科學思維”的好時機。

通過三個步驟,學著用科學家“觀察——假設(shè)——實驗——評估”的思路和孩子一起研究無法立刻回答的“為什么”:

首先,承認自己沒有辦法立刻回答這個“為什么”,但是愿意和孩子一起去一探究竟。

其次,和孩子一起提出“假設(shè)”,一起說說自己天馬行空的想法,對“為什么”做出合理猜測。

最后,不妨一起動手實驗,對自己的假設(shè)進行實驗和評估。沒法進行實驗評估的也可以一同去搜尋資料發(fā)現(xiàn)答案。

一個“為什么”的探尋解答過程,恰恰也是“提出問題——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實踐過程,也是培養(yǎng)孩子解決問題能力的大好時機。

07 “為什么”不是孩子的特權(quán),家長也可以多問問孩子“為什么”

父母不僅可以通過提問幫助孩子拆解“為什么”,弄清“為什么”背后的真實問題,也可以多問問孩子“為什么”。有時候,放下家長的身份和成人的思維禁錮,就會發(fā)現(xiàn)生活中有太多的值得問的“為什么”。

這里的提問不是居高臨下的考察,而是和孩子進行身份平等的探討。

比如,當孩子決定按照某種方式搭積木時,可以問問他為什么要這樣搭;當他選擇用某種方式走迷宮時,可以問問有沒有其他路徑或方法。

父母的這些“為什么”,既可以充當孩子思維的腳手架,幫助他們在適當?shù)臅r候停下來想想下一步;也可以成為發(fā)散思維的引導者,引導孩子更有創(chuàng)造力地解決問題。

08 創(chuàng)建孩子的“為什么寶庫”

不妨專門拿出一個筆記本,把孩子的“十萬個為什么”都記錄下來。

有些“為什么”不一定第一次就能給出解答,或者即使有了答案也似懂非懂。那么等到下一次遇到相似情境的時候,可以再次把同樣的問題重新拿出來,在新的情境下進行解釋和驗證,而且往往還可以引出新的問題。

通過這樣的回顧和總結(jié),和孩子一起打造一座“為什么寶庫”,記錄從提出問題到解決問題的探索過程。日積月累的不僅是問題和答案,更重要的是方法和思路。

09 寫在最后

童年說長不長,我們自己也都曾經(jīng)是“十萬個為什么”孩子,漸漸長成了對“為什么”視而不見的無趣成人。

當自己的孩子也用稚嫩的嗓音問出“為什么”時,請堅信,這一聲“為什么”,正是人類進步和對真理追求的原動力。

孩子的創(chuàng)造力無需培養(yǎng),只需保護。請珍惜每一個提出“為什么”的孩子,和他們提出的每一個“為什么”,用心思考,認真回答,未來智慧的熠熠之光就在每一次提問和回答間閃耀。


回應(yīng) 舉報
收藏4

推薦閱讀

養(yǎng)娃有意思
養(yǎng)娃有意思
2016
作者熱門日志
啟蒙一年,我們讀了這些英文書  贊40 · 收藏447 · 評論7
一套小書,兩種啟蒙  贊23 · 收藏139 · 評論14
游戲力讀書筆記  贊22 · 收藏85 · 評論9
英語啟蒙半年記(上)  贊20 · 收藏71 · 評論11
英語啟蒙半年記(下)  贊7 · 收藏50 · 評論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