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能是近近幾次小花生的寒暑假計劃話題都有積極參與,每次都會貼出自己的寒暑假積分打卡表,今天中午意外收到小花生相關內容的說明性日志撰寫的邀請,沒有多想就答應了。
言歸正傳,來好好說下我家的假期計劃表。仔細翻了下曾經(jīng)的朋友圈記錄,計劃表的雛形應該是2021年的寒假,有當年朋友圈為證。
那時娃二年級寒假:一堆淘寶的精神獎勵卡+一本淘寶的打卡本=針對娃的第一次假期計劃。那一次有虎頭但蛇尾,原因很簡單,那就是娃也不愛吃畫的餅,而且那個年級的男娃相對也好帶,稍微哄哄就比較好按既定計劃形式,不需要太多督促。
當然這一切“虎頭蛇尾”的“順理成章”背后是有兩個很大的前提的。一是娃從小作息就一直比較規(guī)范,也就是可以不夸張的說從娃從出來了月子后基本的飲食作息都有一個大概的約定俗成,比如一歲前:每餐奶大概什么時候,上午和下午加輔食什么時候,晚上六點前必須睡下去……等等,哪怕新年除夕都是如此,晚上到點全家熄燈安靜,十多年來,一年365天,天天如此,外出旅游也不例外的。所以娃一直有一個很好的作息習慣,因為從小就是這樣的,形成了習慣。再就是娃一直時間觀念很強,娃兩三歲時,家里客廳醒目位置就掛上了一個很大的鐘,經(jīng)常有意無意的把他抱在收款帶著他看時間,告訴他再走多久我們就干嘛,他也是靠著這鐘潛移默化地有了基本的數(shù)感,知道數(shù)量多少、數(shù)的大小和基本的時間觀念,時間觀念的極早形成也直接促成了娃不拖拉的好習慣,因為他知道早干完早玩。
這兩個大前提都是娃二年級前淘寶式的假期計劃無法推進下去的根本原因,當然娃不吃畫餅也是個大因素,畢竟精神獎勵理論上很美好,實際真心不實用。
真正開始計劃表走上軌道的是三年級,緣起娃在一二年級就不是刷題娃,所以三年級時語文由原來的幾乎一直的99和100下滑到了90左右,這對我們來說是個不小的重創(chuàng),當時也明顯感覺到娃在語文上的一點點挫敗感。當時語文的小波動也讓我們意識到三年級要適當刷點題了,畢竟無論語文還是數(shù)學都是這樣的,尤其是語文,語基和閱讀套路還是需要適當刷的,而且三年級也到了需要適當雞娃的時候了。但是我家娃是典型的高敏、高需求娃,不可能像其他娃那樣傳統(tǒng)意義的去雞,那樣會出事,必須想個套路,套路娃,并且娃還開開心心的。
咋套路呢?我想到了很多父母眼中俗不可耐的物質獎勵,但是這物質獎勵必須要有個緣起,不能憑白無故,更不能毫無節(jié)制,也不能流于形式。那就很自然地想到了打卡積分制,由計劃表的變種打卡積分表來適度雞娃。當時的表已經(jīng)找不到了,只能在視頻號里的視頻截圖找到當時的一點留存了。
表里設置了一周七天,每天可以干的事都列在上面。一周一張表,列表里的不是每天必須要做完的,只是可以做的,娃可以根據(jù)自己每天實際情況選擇做,做了就打一個勾。一勾加一個積分,如果這項做了但做得非常差那就會根據(jù)情況打1-5個差,做的正常就是一個勾,做得非常出色就可以根據(jù)情況打2-5個勾。一個差扣一分,一個勾加一分,一分折合人民幣五毛。就這樣每周打印出一張這樣的積分表,每天晚上娃睡前和娃一起總結后并打勾打差。
積分表上的積分每周統(tǒng)計一次,可以一直累計,啥時候兌換取決于娃自己,娃當時兌換的都是自己喜歡的樂高和美高。他從五歲開始入坑樂高小顆粒,這個愛好一直保持到現(xiàn)在,買了很多小顆粒套裝也買了很多配套的自主創(chuàng)意搭建的樂高書。從三年級打卡積分制執(zhí)行至今,娃靠自己買了很多很多,有樂高,有美高,有搭建書,有真骨雕……等等。每一次實物兌換,兌換規(guī)則就是一分=人民幣五毛,每次都是娃自己去淘寶選,選好我下單,如果有快遞費也需要計入兌換的積分里的,每次兌換后都及時記錄扣除的積分。執(zhí)行有三年多了,三年多來的兌換有家里成品擺設和朋友圈為證。
一定會有父母覺得這樣物質獎勵會太放縱娃,其實不會,當然這也必須有個大前提。前提就是娃的家庭教育中一直有正確金錢觀、消費觀及三觀的輸入,如果沒有,那就繞道吧,以后你娃被我的方法帶壞了,我負不起這個責任。家庭教育中的每一個環(huán)節(jié)都是環(huán)環(huán)相扣的,如果沒有之前長遠規(guī)劃的緩慢鋪墊,那么說實話啥都是無法一蹴而就形成的。就好比你減肥,想一夜之間瘦成一道閃電,可能嗎?!
孩子小的時候,很多時候自驅力需要外力去驅動,自驅力很多時候并不是天生的,只要一直以來的家庭教育沒有問題,一定的外力物質獎勵不但不會帶壞娃,相反反而會有利于娃自驅力的逐步形成。通過一定的外力促進,娃很多東西會在周而復始中形成一種類似“肌肉記憶”,也就是成為刻在骨子里的習以為常,也會初步形成“很多時候要獲得,就必須靠自己的付出和努力”的觀念。
平時的打卡積分表需要根據(jù)娃的學習情況不斷調整,一般一個月左右需要修改變動一次,在改動中不斷優(yōu)化,使它更適合娃的實際。下面是最近一次的非假期版的平日打卡積分表。
上學日里這樣的打卡積分表到了寒暑假稍加改動就是假期計劃表了,整個假期就是這一張表,表里的日期刨去了外出旅游的時間,只統(tǒng)計在家時間。下面是去年寒假我做的寒假計劃表,同時也是打卡積分表,只針對當時的寒假。
因為時代久遠,所以只能找到當時公眾號里的截圖了,比較小,可能看不清楚,大家將就看吧。
下面這份是今年寒假的確定版。
因為是今年寒假的,所以還是很清楚的,相關執(zhí)行方式和規(guī)則都在后面的備注里,需要了解的看備注就可以。這份表完全是基于我們這小升初和娃自身的實際情況制定的,基本前調就是無小升初壓力和娃需要過渡中學學習方式與習慣的要求。
隨著娃的年齡增長,娃的兌換也發(fā)生了變化,一直以來積分兌換啥都是娃決定和告訴我,沒原則性問題我們都會同意。從今年開始娃的積分兌換不僅僅限于小顆粒積木了,有時候他會選擇積分兌換網(wǎng)游的充值,充值規(guī)則就是一個月只能充值一次,且金額需共同協(xié)商后再定,依然是一分=人民幣五毛。
娃已經(jīng)六年級,電子產(chǎn)品對他來說是必須的工具,網(wǎng)游更是不可避免的,這些不是簡單的電子產(chǎn)品問題,它實質涉及了娃需要去正視這個時代、需要一定的朋友圈和社交?,F(xiàn)在這個社會,電子產(chǎn)品需要的是正確引導和合理使用,而不是一刀切甚至是禁止。時代車輪在前行,作為父母絕對不能逆時代,堵遠不如疏通。所以,只要是有商有量,網(wǎng)游適當?shù)某渲禌]啥不可以。當然電子產(chǎn)品的引導是須在學齡之后的,學齡前電子產(chǎn)品必須杜絕。學前電子產(chǎn)品就是紅線,絕對不能觸碰。小學之后尤其是三年級之后,電子產(chǎn)品是需要引入到娃的生活和學習中的,但是引入時給娃的第一個相關觀念就是電子產(chǎn)品時工具,它可以看動畫、看影視、工作、學習、網(wǎng)游等,其中娛樂只是電子產(chǎn)品很小的一部分,工具才是它的正確定位。但是其中有一個必須禁止,那就是小視頻,這玩意就是電子毒品,全是碎片化信息,習慣了這些視頻后孩子學習中最重要的信息提取和二次加工能力會嚴重受損。不要說小視頻了,就是其他視頻類也盡量少看,能通過傳統(tǒng)紙質書籍去汲取的東西就去傳統(tǒng)閱讀,視頻是讓孩子被動接受信息,久而久之娃主動獲取信息的能力會出問題,一旦這方面出問題了那直接影響的就是學習能力了,說白了就是習慣于被動獲取信息的孩子或多或少都有閱讀障礙的。所以電子產(chǎn)品必不可少,但必須正確合理使用,所以去年年底也為此做了一個相關的家庭規(guī)則,以此規(guī)范娃電子產(chǎn)品的使用。
本來要我談的是寒假計劃表,但我連帶談了很多其他的,因為表面上那一個白紙黑字的計劃的落實是需要很多東西背后去支撐的,單獨的去執(zhí)行一個計劃毫無意義,也根本不可能很好的落實。家庭教育中的每一環(huán)都不是孤立的,都必須是環(huán)環(huán)相扣,前面的鋪墊做好了,才能去執(zhí)行當下想執(zhí)行的,當下做好了,才有可能更好的未來,一步一個腳印,踏實走下去,問心無愧就可以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