鹽的故事 0103讀書會手記

2019-1-4 23:31 原創(chuàng) · 圖片21

18年的最后一天誤打誤撞去了上海南匯一隅的新場鎮(zhèn),也就是宋代就開始使用的下沙曬鹽場。而在南匯,倉、場、灶、團都是與煮海熬波那段曬鹽的歷史有關(guān)的地名。




非常巧合的是,昨晚的每周讀書會上,同學媽媽帶來一本《鹽來了》講述從海水到鹽的故事。

媽媽老師先以幾個拓展提問開場:

淡水占地球水資源的比例是多少?

死海是什么海?

如果沒有淡水,我們?nèi)祟悤趺礃樱?/p>

孩子們在討論中了解到了濃度高的鹽水可以托扶起重物,淡水資源如此稀少,要珍惜生命之少。鹽是不可或缺的物質(zhì),每個人都要補充鹽分。工業(yè)鹽可以放熱破壞雪花的結(jié)晶起到不斷消融而化雪的作用。

純美自然圖畫書系: 鹽來了320人有 · 評價201 · 書評1韓國大麥出版社 編;[韓]白楠浩 繪;趙巖 譯海燕出版社 / 2016-04

結(jié)合我們在新場游客中心的墻上拍攝到的曬鹽圖,我們這些媽媽和孩子們一起學習了古法曬鹽的方法。而我今天又特地找了幾篇介紹南通鹽農(nóng)的文章繼續(xù)深入,打算明日做一個剪貼專輯。

古法制鹽的主要步驟如下:
 

1、水車引海水入鹽田

這個步驟書中似乎是利用了海平面和鹽田的地勢差,而我在新場看到的墻畫是水車引流。我引導孩子們思考這條海水小溪是如何將大海和鹽田連接起來的,當我提到水車時,孩子們似乎恍然大悟。



2、鹽田攤曬

不同鹽度的鹽田連接在一起,鹽鹵一層層蒸發(fā)沉淀。



3、為防止雨淋稀釋鹽鹵,要及時引流鹽鹵并蓋上蓋子。

4、鹽池收集到一定濃度的泥鹽后,擔入過濾池過濾引流。




5、挑晴朗的日子,做最后一次的攤曬。從夏秋早上的七八點開始,到下午五點,只要不下雨,就可以收獲粗鹽了。




手殘的兒子畫的曬鹽圖:

右圖中部描繪了鹽農(nóng)踩水車引海入田的方法,上部是濃度不同的鹽田,下部是推出小山的成品鹽。

值得一提的是,今天的南匯新場距離海邊尚有25公里路,早不是800年前臨海而設(shè)的灘涂之地了,可見上海的面積一直在向大海擴張,那么800年后上海又會是什么樣子呢?


回應(yīng)2 舉報
贊5
收藏17
Inu
6年前
除了墻上的壁畫,有實物展示嗎
6年前
Inu 除了墻上的壁畫,有實物展示嗎
沒有相應(yīng)的鹽博物館,這些圖來自古籍《熬波圖詠》
發(fā)布

推薦閱讀

襲文yvonne
襲文yvonne
2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