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本書是我在網(wǎng)上給女兒挑圖畫書時,看到書名就決定買來看看的。
沒想到我和女兒都非常喜歡,尤其是我。
這大概是我最喜歡的一本圖畫書了。
這個故事發(fā)生在龐太太一家吃早餐時,前后大概只有30多分鐘。
象媽媽口袋里塞著報紙,手里端著一個餐盤,里面有茶壺、牛奶罐、茶杯、烤面包片和昨天吃剩下的小蛋糕,偷偷地想要去浴室。孩子問她為什么,她說:“因為我想自己一個人安靜五分鐘,就是這樣?!?/p>
“就是這樣”這四個字非常的簡短,但是很有力,表明想要結束對話,趕緊進入自己一個人的狀態(tài)。不信你可以換成“That is all”感受一下。
然后故事隨著象媽媽進入浴室-泡澡-孩子進入浴室-象媽媽回到廚房-孩子回到廚房迅速展開。
最后的結尾可以說是點睛之筆:
然后,她走下樓。
在孩子們還沒有下樓以前,
她安安靜靜地度過了三分鐘又四十五秒。
正文中左面這頁是小圖+文字,右面這頁是一張大圖,并以此節(jié)奏貫穿始終,孩子們最喜歡這種重復的節(jié)奏。
在繪畫方面,一是充分利用了大象的長鼻子這個特點來增加幽默感。
二是眼神的刻畫特別傳神。
正文中只出現(xiàn)了四個人物:
象媽媽:龐太太
大兒子:萊斯特,從穿著以及書中用的第三人稱“他”來判斷應該是男孩(但是又有猶豫,后面說)。
二女兒:羅拉,是女孩,因為穿著睡裙,第三人稱用的“她”。
小兒子:只稱為小弟弟,未說名字,是男孩,可以確定。
那么,在和孩子一起讀這本書的時候,我們可以就家庭成員討論以下幾個問題。
比如,龐太太是不是全職媽媽,獨自在家里照顧三個孩子?或者吃完早餐是不是就要送他們去幼兒園了?
龐先生在哪兒?是不是上班去了?
然后我們可以去書中去尋找答案,我在扉頁找到一張全家福。
左一穿著粉色裙子的是老大嗎?那他是男孩還是女孩?
象媽媽懷里還背著一個小嬰兒,故事發(fā)生的時候她會不會已經(jīng)懷孕了呢?
這些都可以跟你的孩子一起討論,這才是圖畫書的樂趣所在。
象媽媽并沒有如愿安靜五分鐘,我想這也是眾多媽媽們的真實寫照。
我們家每天倒是會有幾個這樣的“安靜五分鐘”,那就是在女兒自己讀圖畫書的時候。
晚上臨睡前,是我和女兒非常重要的閱讀時間。
我拿一本書,給女兒拿一堆她最近比較喜歡的書,然后各讀各的。
有時候我能安靜地讀上五分鐘,但更多的時候是女兒拿起一本書直接拍到我的臉上,是的,拍到我的臉上,并大聲地說:“媽媽講!”,那架勢,簡直一秒鐘都等不了。
有時候,我也試著對女兒說:“讓爸爸講,爸爸也會講”。
但是基本上女兒會說:“爸爸不講,媽媽講”。然后再把書拍到我臉上一次。好吧,媽媽講,這種被需要的感覺還是挺好的,因為我覺得對于2歲多的女兒來說,這個階段我就是她的全世界。
身為父母,孩子需要我們,我們也需要他們,一個小孩子帶給家庭的樂趣是我在未做母親之前無法想象的。
普通人可以通過日記來記錄與孩子的那些點點滴滴,而作家就可以將這些寫進自己的書里,比如慶山。大學時讀她的文字覺得有種冷漠的感覺,那時她還叫安妮寶貝。她的作品我讀過不少,甚至包括與藏書家韋力合著的文化隨筆《古書之美》,我也買了一本來讀。直到今年一月份讀她的散文小說集《月童度河》,這時她早已改名為慶山,感覺她的文字和之前大不一樣,很有溫度。
書中有一章專門寫她和女兒,其中的一段文字讓我印象非常深刻:
每個星期日上午,去三里屯的咖啡店吃早餐。那時,她把一頭黑發(fā)披散下來,穿著時髦的連衣裙,像個小文藝青年般地自由自在。她畫畫,我看書,一起安靜度過兩三個小時。這在兒童心理學上叫特殊時刻,之前并不知道這些概念,只是覺得這樣的時段很有必要,這些相處會成為她的記憶。
她說的這個狀態(tài)正是母女間相互依賴而又相互獨立的一種平衡,讓我好生羨慕。
當然,無論是閱讀還是生活中的其它方面,爸爸對于孩子的影響也是至關重要的。就在我查閱《讓我安靜五分鐘》的作者資料時,發(fā)現(xiàn)吉爾·墨菲的另外一本作品《總算安靜了》正是講爸爸的。
但我還沒讀過。別著急,等我買來之后,讓她爸來寫篇讀后感!
所有文章首發(fā)微信公眾號:coffee愛讀書,歡迎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