搞定熊孩子還是被熊孩子搞定——說說親子之愛,想象力和謊言

2015
2009
2017-9-14 01:21 原創(chuàng) · 圖片16

莎士比亞在《哈姆雷特》中說:生存或死亡,這是一個值得思考的問題。

在陪伴孩子成長的過程中,父母們還會經(jīng)常遇到頭大的問題:搞定熊孩子還是被熊孩子搞定,——這的確值得探討。

搞定熊孩子還是被熊孩子搞定——說說親子之愛,想象力和謊言

恰拿到了兩本繪本,在陪伴孩子讀的捧腹大笑的同時,突然對“搞定熊孩子還是被熊孩子搞定”這一問題,閃現(xiàn)出了些許啟示,在此不妨藉由繪本的賞析來說說這個問題。

一、《美味的仙女餡餅》中的父愛

首先看一看被熊孩子搞定的典范《美味的仙女餡餅》(米夏埃爾·埃斯科菲耶 著;克里斯·迪·賈科莫 繪;李旻諭 譯)。

搞定熊孩子還是被熊孩子搞定——說說親子之愛,想象力和謊言

封底對故事進(jìn)行了一個富含懸念的總結(jié):小蟾蜍吵著不愿意吃餡餅,蟾蜍爸爸費(fèi)盡口舌,希望他能夠好好吃飯,但是這一次,情況有點(diǎn)不受控制……

故事是這樣的:小蟾蜍說餓了,爸爸給他準(zhǔn)備了餡餅,里面放了小蟾蜍不喜歡的鼻涕蟲,但爸爸為了哄兒子順利吃下去,告訴他這是按配方做成的美味的仙女餡餅,而他們一家不是什么蟾蜍,而是龍,里面沒有翅膀的仙女是他親自去森林里抓來并把翅膀去掉了放在餡餅里的。最終兒子以吃掉餡餅,爸爸表演飛翔為條件,終于吃掉了餡餅,而蟾蜍爸爸從位于懸崖頂上家里的窗戶跳了出去……

故事的開始,爸爸在廚房忙碌,而蟾蜍兒子則手舉刀叉,大聲喊叫著“爸爸,我餓了……”

搞定熊孩子還是被熊孩子搞定——說說親子之愛,想象力和謊言

滿屏的催促之情和理所應(yīng)當(dāng)。而父親則是一副任勞任怨的樣子,跑前跑后,心心念著“為了兒子”而把腦子動在“怎樣做,怎樣說才能哄他吃下營養(yǎng)均衡的食物”上。

搞定熊孩子還是被熊孩子搞定——說說親子之愛,想象力和謊言

結(jié)果呢?

被視為了上帝的孩子對食物百般挑剔,甚至最后還學(xué)會了提條件才吃東西。

搞定熊孩子還是被熊孩子搞定——說說親子之愛,想象力和謊言

在對鼻涕蟲的口味評價中,父親堅持“鼻涕蟲真的很好吃,可口多汁”等等,但卻依然代替不了小蟾蜍“我不喜歡吃鼻涕蟲”的事實。而這個吃的條件把蟾蜍爸爸逼入了跳崖絕境,最后雖然跳崖未被崖底海中的鯊魚吃掉,但卻被仙女媽媽帶著自己的女兒給抓走了……

搞定熊孩子還是被熊孩子搞定——說說親子之愛,想象力和謊言

在這個故事中,蟾蜍爸爸的動手能力超級強(qiáng),對孩子的愛也從繪本的開頭蔓延到末尾,甚至生命堪憂了,還要顧及肚子沒吃飽的兒子去冰箱找吃的。這樣的爸爸因為愛葬送了自己,我不禁問了這樣一個問題:這是真的愛嗎?

二、《媽媽,給我講個故事吧》中的母愛

看完《美味的仙女餡餅》,對這種親子之愛如鯁在喉,吐之不出。于是又翻開了另外一本繪本《媽媽,給我講個故事吧》(米夏埃爾·埃斯科菲耶 著;克里斯·迪·賈科莫 繪;李旻諭 譯),同樣作者的兩本繪本,這本帶來怎樣的親子之愛呢?

搞定熊孩子還是被熊孩子搞定——說說親子之愛,想象力和謊言

封面是一只小螞蟻在推著媽媽,而封底則是一只小螞蟻在移山,媽媽到底遇到了怎樣的熊孩子,是否能夠搞定孩子的各種狀況呢?這本書是孩子要求媽媽講故事的一個橋段,想必,我們作為家長都曾經(jīng)不止一次的遇到過。

書中的孩子請疲憊不堪的媽媽講一個故事,媽媽要講小螞蟻移山的故事,而孩子提出了抗議,于是故事朝著奇思妙想的方向發(fā)展而去,而當(dāng)最后故事把孩子講得神思飛揚(yáng)的時候,媽媽卻睡著了……媽媽睡著了?!故事又是誰在講呢?

搞定熊孩子還是被熊孩子搞定——說說親子之愛,想象力和謊言

當(dāng)孩子對一個重復(fù)了好多遍的故事開始提出異議的時候,媽媽的一句反問成就了另一個故事的開始。

搞定熊孩子還是被熊孩子搞定——說說親子之愛,想象力和謊言

于是,母女互動的故事就這樣展開了……

搞定熊孩子還是被熊孩子搞定——說說親子之愛,想象力和謊言

不拘泥于“故事需要教給孩子些什么”的教條,跟隨孩子的思緒,讓故事再飛那么一會兒……

搞定熊孩子還是被熊孩子搞定——說說親子之愛,想象力和謊言

各種可能、滑稽、孩子式的驚險……就讓她一環(huán)扣一環(huán),看看孩子的世界有多么的天馬行空吧。

搞定熊孩子還是被熊孩子搞定——說說親子之愛,想象力和謊言

看似無厘頭的故事里,總是有著可圈可點(diǎn)的精彩,不信你看——

搞定熊孩子還是被熊孩子搞定——說說親子之愛,想象力和謊言

一個日復(fù)一日的故事,被孩子賦予了新的內(nèi)容。這不就是想象的翅膀嗎?

搞定熊孩子還是被熊孩子搞定——說說親子之愛,想象力和謊言

同樣是難搞的熊孩子,這個故事中的媽媽選擇了跟隨孩子的步伐,讓孩子參與進(jìn)去,雖然最后勞累的媽媽實在是精力不濟(jì),沒能聽完孩子的故事就睡著了,但是她的包容和跟隨卻讓“熊孩子”插上了想象的翅膀。

三、什么是有質(zhì)量的愛?

看完兩個故事,我不禁問,什么樣的愛才是助力孩子成長的呢?

是一味地想盡各種辦法,讓孩子接受父母覺得正確的東西嗎?

還是不動聲色的跟隨,看看孩子能夠在不傷害自己,不傷害他人,不傷害環(huán)境的情況下,走到哪里去呢?

讓孩子接受的那些,雖然是各種的絞盡腦汁,卻脫不了“填鴨”的窠臼;不動聲色的跟隨,給孩子一個有條件開放的空間,讓她更好的成長。

我想,我會更加支持后者。

前者可以在小的時候想盡辦法搞定“熊孩子”,讓他聽話,但他若沿著你劃下的線,一直走下去,會不會最終忘掉了自己,陷入“我的爸爸是龍,我爸爸的爸爸也是龍,你當(dāng)然也是龍,所以我們怎么可能是別的東西”的泥潭里,搬起石頭,砸到自己的腳。

而后者,看似縱容,實則是對孩子想法的尊重,聽多了愛的故事,生發(fā)出的創(chuàng)造,難道不值得尊重嗎?一個會創(chuàng)造的孩子,她未來的世界也必定多姿多彩,充滿各種樂趣和可能。

或許,你認(rèn)為有些東西真的是對孩子有益的,但是孩子卻不接受,又該怎么辦?還是連哄帶騙嗎?或許《美味的仙女餡餅》故事的最后給出了一個比較好的建議哦。

搞定熊孩子還是被熊孩子搞定——說說親子之愛,想象力和謊言

雖然仙女說著“肥美的龍”,為她們的食材增加了一些魔幻色彩,但是她邀請孩子參與進(jìn)來,切身力行地去收集食物,自己的辛勤勞動得來的,會忍心浪費(fèi)嗎?

四、如何不讓想象力淪為謊言

在和孩子一起玩游戲的時候,我會經(jīng)常扮成怪獸老虎之類的,高舉雙手,弓起背來,慢吞吞又飽含氣勢地向孩子走去,孩子會高聲尖叫著躲藏,并大喊著“不要過來!”——此時,兒子內(nèi)心是知道我是誰的,但他也明白我和他在玩的游戲以及游戲雖未說出但卻明晰的規(guī)則。——是的我們在借助想象力玩游戲。

但是《美味的仙女餡餅》里面的父親呢?他或許在有些地方用了想象力,這種給食物增加想象力的調(diào)味劑無傷大雅,但是如果到了一些基本事實都不給孩子明確的話,那么底線在哪里?孩子如何在這個充滿危險的世界里自處呢?

這種否認(rèn)基礎(chǔ)事實的把戲,已經(jīng)算作是謊言了,謊言多了,就會蒙蔽了事實。

試想,孩子看著父親在窗外飛起來的場景,深信自己也是龍的話,他會不會嘗試在緊挨懸崖的窗上試著“飛”上一 “飛”呢?蟾蜍的父親把自己置于危險境地的同時,也把未曾關(guān)閉的危險之門留給了自己的孩子。

五、搞定熊孩子,或者被熊孩子搞定?親子互動正確的打開方式

兩個繪本,兩種示范,如果真的愛孩子,不如:

1、坦誠地和孩子聊聊,讓他明白什么是好的,什么是壞的。實在行不通,暫時尊重孩子的意愿,之后通過讓孩子參與其中的方式,享受“付出”的樂趣,才能珍惜得到的“果實”。

2、想象力可以助陣,但不是什么撒謊、無界限都可以用的。《游戲力》中倡導(dǎo)通過游戲來解決問題,但游戲過程中處處體現(xiàn)的是尊重,對孩子作為一個人的尊重,而不是各種不計后果的愚弄。

3、為什么不試著跟隨一下呢?讓孩子自己找到解決的辦法。有時候,提出一個結(jié)果——“我們只講一個故事,然后就睡覺”“我們要想辦法把這個餡餅吃掉”,至于這個故事會繞到哪里去,孩子開動腦筋想了什么建設(shè)性的辦法,我們又何必糾結(jié)呢?只要沒有傷害,只要充滿建設(shè)性,其他的,笑一笑,放輕松吧。

在這一點(diǎn)上不得不說,《媽媽,給我講個故事吧!》做了非常好的示范,媽媽總試圖把認(rèn)為好的東西教給女兒,比如善良、比如有教養(yǎng)、比如和平……,但如果我們的孩子滿腦子里面是粗魯、略微暴力的故事,你會去否定她的故事嗎?——要知道,這么大的孩子,你若否定她的這種故事,她會在潛意識里認(rèn)定你在否定她這個人。

自以為愛的灌輸,有可能最終把自己置于絕境;而規(guī)則下的跟隨,你都可以輕松到睡著。面對“熊孩子”你想好怎么做了嗎?

搞定熊孩子還是被熊孩子搞定——說說親子之愛,想象力和謊言

文/晨光微曉

著作權(quán)歸作者所有,轉(zhuǎn)載請聯(lián)系作者獲得授權(quán)。


回應(yīng) 舉報
收藏

推薦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