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和孩子讀史記(二)

2013
2010
2020-4-29 18:11 原創(chuàng) · 圖片30

經(jīng)過幾代之后,到了周厲王時,因為周天子的倒行逆施,造成諸侯眾叛親離,周王室出現(xiàn)了嚴重的內(nèi)亂。國家內(nèi)亂,外患多半隨之而來,西戎立即起兵反周,滅了犬丘和大駱之族。歷史告訴我們,沒有實力去維持的理想,終究只是空想。


周宣王即位,為了解決西戎的問題,加封非子的后代秦仲為大夫,(秦人經(jīng)過幾代人的努力,現(xiàn)在也只不過是個大夫 按照西周宗法

帝國崛起12人有 · 評價8 · 書評1呂世浩 著接力出版社 / 2016-11

制,大夫在封建等級中排倒數(shù)第二,只比士好點。從這里就可以知道,秦人此前雖然有自己的一小塊土地,但是地位極低,連大夫都不是,現(xiàn)在擔任大夫了,需要有和身份相配的車馬和禮樂器?!睹娦颉氛f“秦仲始大,有車馬禮樂侍御之好焉說明秦人的統(tǒng)治者才開始進入文明社會”) 如果不是大駱一族讓西戎滅了,大夫的頭銜也輪不到秦仲,大夫前面還要加兩個字“炮灰”大夫。任命秦仲為大夫的目的就是要他率領(lǐng)秦人進攻西戎,問題是西戎是那么好攻打的么?,結(jié)果西戎殺了秦仲。秦仲有五子,其長者曰莊公。周宣王乃召莊公昆弟五人,與兵七千人,使伐西戎,破之。

秦仲戰(zhàn)死,周宣王召莊公昆弟五人你猜周宣王想做什么?是安慰他們,還是賞賜他們?都不是,是借兵給他們,命令他們再去伐西戎。

秦人的祖先由于在商周更迭站錯隊,選擇幫助商紂王,結(jié)果全族被流放到西邊去做炮灰。經(jīng)過幾代人的努力,希望得到周天子的信任結(jié)果最后還是繼續(xù)做炮灰。因為周天子根本就不信他們,更不在乎秦人的死活。

不管再怎么努力,不管再怎么討好,都改變不了炮灰的命運。如果你是秦人,請問你會怎么辦?

秦人的選擇是,奮戰(zhàn)!

遭遇了這樣的境遇,世上有很多人想必都會灰心喪氣,甚至自暴自棄。但是秦人最了不起的地方就是他們永不言棄的精神,環(huán)境越艱難,秦人奮斗的意志就越堅強,這個氏族只能用“百折不撓”來形容。

秦人從頭到尾都清楚,自己的命運不能仰賴任何人的恩賜,只能靠自己殺出一條路,而這一次他們上下奮戰(zhàn) 最后終于把西戎給打敗。

復予秦仲后,及其先大駱地丘并有之。因為秦人先破西戎,所以周宣王才愿意他們繼承秦仲的大夫爵位。如果他們沒有破西戎,那么下場會如何啊!滅族了。從歷史上無數(shù)的事例來看,成功人物最重要的共同特質(zhì),就是“百折不饒”。只要還有一口氣在,就隨時都有可能卷土重來。這樣的氏族,這樣的人,往往是最可怕的。詩經(jīng)《無衣》也反映了秦人尚武好勇,其實反過來想如果秦人不尚武好勇估計幾百年前就沒有了。








莊公生三子,其長男世父。說“我的祖父秦仲被西戎殺了,如果我不能殺了戎王為祖父報仇,我就終生再也不回秦邑”所以世父就帶領(lǐng)軍隊去進攻西戎,而把繼承人的位置讓給襄公。

看到這里真是很感慨秦人的血性有多么的強烈一個本來可以做族長享受權(quán)力富貴的人,為了報仇寧可不要富貴權(quán)力選擇孤軍殺進西戎報仇。而另一個人鄭桓公名叫姬友,是周厲王的小兒子,宣王的弟弟,幽王的叔父,宣王把他封在鄭這個地方,幽王更任命他為司徒,僅次于三公,發(fā)現(xiàn)幽王因為寵信褒姒,政治倒行逆施,諸侯紛紛背叛王室。

如果你是鄭桓公,面對這樣的局勢,請問你該怎么辦?血緣最近王室宗親,身為天下有數(shù)的諸侯,身為位高權(quán)重的大臣,在國和家都處于危殆之時,你該怎么辦?

鄭桓公跑去問太史:“王室禍患事故那么多,我要逃到哪里才能免于一死?”

秦人的子孫在最困難最艱難的時候都還在跟他的敵人拼斗到最后一刻。周人的子孫安享榮華富貴幾百年,到了國家有危難的時候,所想的第一件事不是如何匡扶國家,而是要逃到哪里去才能使自己免于一死。

世父和鄭桓公兩者一比較,哎,都知道誰將興?誰將衰?誰將成?誰將???太史公說讀史是為了“稽其興壞成敗之理”為什么秦國必能崛起,西周必然衰亡,在這里就能看清楚。

更諷刺的是,一心拼命的世父最后沒死,鄭桓公后來卻在西戎,犬戎入侵王畿時被殺了。拼命的未必會死,想逃的卻先死了,歷史有時就是這么諷刺。

從歷史上看,絕對人生成敗的不過兩樣東西,第一是運氣,第二是自我要求。什么是運氣?往大的方面說在什么時代,什么國家,什么家庭。往小的方面說,有時早上出門決定往左走或往右走,你的人生可能都不同,因為某一個方向可能碰到一件你從來沒有想象過的好事。所以運氣很重要。你可能會問,既然運氣很重要那我為啥還要努力呢?因為運氣不可測,世界上沒有人能控制運氣,我們可以控制的只有“自我要求”。什么是“自我要求”呢?就是你想真心希望自己成為一個什么樣的人。注意是“真心”希望,不是白日夢想想而已。必須是要真的不斷奮斗,時刻努力準備,讓自己具備足夠條件。等到條件具備之后,就等待機會的來臨,然后緊緊地抓住。

秦人就是這樣一個氏族。接下來秦人即將迎來一次千載難逢的機會。

(襄公)七年春,周幽王用褒姒廢太子,立褒姒子為適,數(shù)欺諸侯,諸侯叛之。西戎犬戎和申候伐周,殺幽王酈山下。這個情節(jié)是不是很似曾相識?不過這次申候沒有拿西戎要挾幽王了,因為他直接勾結(jié)西戎,犬戎一起進攻把幽王和來不及跑的鄭桓公都殺掉了。

地圖里的興亡: 秦, 從部落到帝國(上)22人有 · 評價7風長眼量 著中國地圖出版社 / 2015-05



西戎和犬戎還占領(lǐng)了位于今天陜西中部的西周京畿之地。于是宜臼即位成了平王后,只好將周室東遷到洛邑。這就是大家熟知的從西周到東周的巨大變局。

帝國崛起12人有 · 評價8 · 書評1呂世浩 著接力出版社 / 2016-11


地圖上的中國史 第一卷 遠古時期至東漢208人有 · 評價34中國地圖出版社中國地圖出版社 / 2019-09


幽王烽火戲諸侯,據(jù)一些學者研究,幽王烽火戲諸侯的烽火臺是秦漢建置,故事本身有一定的史實背景---周王威信大跌、失信于諸侯。但是考慮到西周末年的種種情況,故事本身的可信度就不大了。烽燧本身是懷疑的起點。烽燧作為一種古老的預警系統(tǒng)使用了很長時間。

今人所熟悉的“烽火戲諸侯”的典故,出自太史公撰寫的《史記-周本紀》。他寫這段故事時,可能參考了前代的有關(guān)材料。那么在太史公之前有沒有關(guān)于幽王戲弄諸侯的文獻記載呢? 當然有!幽王戲諸侯的故事還見諸戰(zhàn)國末期的《呂氏春秋》 ,只是此版本與太史公的版本的最大區(qū)別在于,幽王是“擊鼓戲諸侯”,而非烽火戲諸侯。 兩個文本記載了不同的傳令方式?!扒霉膽蛑T侯”和“烽火戲諸侯”是兩碼事。雖然《墨子》的部分篇目提到了烽火,但從考古發(fā)現(xiàn)來看,我國年代最早的烽燧遺址是西漢的遺物。所以,除了司馬遷的《周本紀》之外,并無其他材料,更無考古發(fā)現(xiàn)證明西周時代的關(guān)中地區(qū)有過烽燧?,F(xiàn)今發(fā)現(xiàn)的最早烽火臺也是漢朝的

倒是在西漢時代的在漢匈戰(zhàn)爭中,烽火臺是漢代邊防體系的重要設施之一。史記中有例如“胡騎入代句注邊,烽火通于甘泉、長安。數(shù)月,漢兵至邊,匈奴亦去遠塞,漢兵亦罷”的記載。一旦匈奴入侵,前方的烽燧可以及時預警并略微遲滯敵軍,長城邊墻則能阻斷匈奴小部隊的襲擾與偵查,后方的屯兵要塞則根據(jù)烽燧、前哨提供的情報組織反擊。

“舉烽傳警,乃漢人備匈奴事耳”。司馬遷有可能在敘述西周末年戎狄入侵的歷史時,想到了自己所處時代的邊境烽火,于是“關(guān)公戰(zhàn)秦瓊”式地將烽燧移植到了西周末年。所以故事里,幽王戲弄諸侯的重要道具--烽燧是不存在的,這個故事的可信度如何,也就一目了然了。

遠水不解近火的諸侯 
 

西周分封諸侯有著重要的現(xiàn)實意義

“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濱,莫非王臣”。話雖如此,但西周的王畿實際上接近帝國版圖的西部、靠近周后期的勁敵戎狄。遠在關(guān)東的各大主要諸侯的兵力可謂“遠水不救近火”。這一點可以通過文獻中記載的行軍時間來判斷。就算有烽火戲諸侯這碼事,天子能調(diào)戲的諸侯,只能是王畿內(nèi)部的各種小國封君。

西周早期的主要敵人是東方的商人、商的盟友們,以及各種各樣的夷人部落。所以西周在關(guān)東的封建就是為了鞏固對殷商故地的統(tǒng)治、防范夷人的叛亂與入侵,肥沃土地、戰(zhàn)略要地與要道都有同宗把守。但隨著時間的發(fā)展,這套布局的漏洞是東重西輕-北重南輕,江漢、淮河流域缺乏有實力的諸侯國防御南方。王畿附近缺乏大諸侯藩籬,只是周人早期武力甚強,威脅不甚明顯。
 

西周后期,由于種種原因王室實力下降,而距離王畿較近的西戎的威脅就體現(xiàn)出來了。西周前中期對西、對北外戰(zhàn)雖有不少勝利,但即使追奔逐北,也只是對于侵略的反擊,而獫狁的進犯卻可以深入王幾附近。在詩經(jīng)中有許多關(guān)于玁狁入侵的詩歌,它們遙相呼應著青銅器的記載。比如周厲王時代的《多友鼎》銘文,就記載了一場王畿內(nèi)周軍抗擊玁狁的短線防御戰(zhàn):



多友鼎及其上的銘文

玁狁從位于太原(今寧夏固原,《詩經(jīng)》中的“太原”,區(qū)別于后來的山西太原)的基地出發(fā),長驅(qū)直入涇水谷地。他們攻破京師后他們又東進了約25公里,洗劫了旬地,捕獲了當?shù)鼐用瘛R苍S是察覺到周軍出動,獫狁于癸未日(20日)開始后撤。

多友鼎中記載的戰(zhàn)斗示意圖

甲申日(21日),貴族多友帶領(lǐng)的周軍在豳地附近的漆(距離豐鎬120公里)追上獫狁并與之開戰(zhàn),獫狁200人被殲滅,117輛戰(zhàn)車被繳獲,旬地居民也被救。隨后,周軍又在距離漆地約70公里的龔地追上敵軍再敗之。然后周軍繼續(xù)西進,在楊冢三敗之。多友于丁酉日(34日)在周都獻俘。

也就是說,有一支規(guī)模不小,害裝備了戰(zhàn)車的玁狁突入王畿,還攻破了周人在涇河上游的防線。周軍從反擊到凱旋持續(xù)了13天。理論上周軍從王都出發(fā),大約會在行軍6天后到達前線。但是由于軍情緊急,周軍出擊時的行軍速度肯定比返回時的速度快,而且周軍又多打了兩仗才返回,所以周軍只用了6天不到的時間,就從首都趕到了第一個戰(zhàn)場。對于周王而言,敵人就是在國門前磨刀霍霍。

這樣的規(guī)模不小、驚心動魄的戰(zhàn)斗并不見于史書記載,而且青銅禮器是用來記功的。換而言之,一些失敗的戰(zhàn)例沒有留下任何可考的記錄。所以西周王畿的嚴峻國防局面可見一斑,敵人近在咫尺。


牧野之戰(zhàn) 

參考其他文獻,武王伐紂時于一月癸已(26日)從關(guān)中出發(fā),于二月癸亥(26日)行軍至中原的牧野,大約用一個月的時間走完約400公里。根據(jù)西周銘文的記載估算,周王師從關(guān)中到達位于天下之中的洛陽,大約要走40日左右。所以關(guān)東諸侯要入關(guān)中勤王,至少要行軍30-40日左右。

更何況各路諸侯組織軍隊、集結(jié)人馬、收集糧草還要花費更多時間。此外按照周朝的禮制,軍隊出戰(zhàn)之前還要“省道”:出征前派人清掃道路,整修行軍路線、偵查路況,以便車兵通行。這些任務都無法在短期完成。

周周天子與幾大諸侯分布

而且從地理上看,西周時代蕃屏中央的幾個大國,齊(山東半島)、魯(山東南部)、晉(早期中心位于山西南部運城盆地)、燕(燕山南部)、衛(wèi)(山東、河北、河南交界處)、鄭(西周末期才出現(xiàn),西周滅亡前夕,鄭桓公將國民從陜西地區(qū)遷到洛陽以東地帶)距離洛陽更遠。要他們來勤王不亦難乎?根據(jù)后來歷史的發(fā)展,當秦晉衛(wèi)鄭聯(lián)軍真的趕到時,戰(zhàn)斗早已結(jié)束、戎狄正盤踞周故地。可見關(guān)東諸侯西征也不可能朝發(fā)夕至。

最后,歷史上周天子帶兵征戰(zhàn),通常是讓戰(zhàn)地附近的諸侯就近增援。在周厲王鎮(zhèn)壓鄂侯叛亂時,在王師作戰(zhàn)不利的情況下,周王派出了井叔禹率武公的貴族私兵“兵車百乘,斯馭二百,徒千”前去助戰(zhàn),擊敗了叛亂?!抖嘤讯Α分械馁F族多友也是受命于大貴族武公,帶領(lǐng)武公的私兵前去抗敵,很少有讓關(guān)東諸侯不遠萬里、帶軍隊來到關(guān)中協(xié)防的情形。所以指望東方列國前來勤王是很難成立的。

雖然號稱天下之主 周天子實際上并不能掌控一切

就算周王想戲弄諸侯,他能號令的應該是王畿附近的各種小國封君。因為西周的王畿不是鐵板一塊,那里有著各種各樣的小勢力。比如在隴山以西有秦人為周天子“保西陲”,在關(guān)中盆地的西部,還有與周王室交好的一些獨立的小國或者外族小邦,其中一些不見于史書中,是考古發(fā)現(xiàn)才讓他們重見天日。

矢國位于寶雞縣賈村至隴縣南坡,其君主為姬姓,稱王,理論上與天子地位對等!

魚國位于寶雞市南,把守川陜、甘陜的交通要道。

豳以旬邑為中心占有今天的彬縣與長武,是橫在西北敵人進入渭水流域的防線,在矢國、豳國以西還有一個外族的乖國,其君主也稱王。

這幾個國家沿著子午嶺、隴山至秦嶺一字排開,也構(gòu)成了一道防線,把守后來唐代的蕭關(guān)道與隴關(guān)道。豐鎬以東,還有芮國、虢國、韓國、魏國等同宗小國把控晉南與渭水流域間的交通要道。

但這些小邦要么實力無足輕重,要么不見經(jīng)傳。而且到了西周末年,一些有先見之明的君主們和貴族們已經(jīng)預感王室要遭災,或者在政治斗爭中失意,于是他們進行了東遷。比如鄭國先君鄭桓公見王室多有變故,禍患將至,于是遷徙其國民到中原地帶躲避,以保存宗嗣。這樣的行為無疑會削弱王畿的防御能力,讓已經(jīng)受到“三川竭、岐山崩”的天災打擊的關(guān)中地區(qū)更加虛弱。

在實力虛弱、山河日下、人心惶惶之際,天子怎么有權(quán)威、底氣去戲弄諸侯呢?!

西周的制度注定了這個王朝的衰敗。迄今為止尚無證據(jù)表明,西周王室對諸侯領(lǐng)地有著中央集權(quán)的財政體制,土地一旦被分封給了自己的親屬、臣子,就對于周王而言,意味著永遠失去了價值。每位周王都有自己的子嗣、親屬、封臣,歷代積累的受封者越多,意味著賞格越高,王室的負擔就越重,王室的軍事、經(jīng)濟實力必然受到擠壓。王室能否調(diào)動諸侯的財富與兵力,完全取決于天子的實力與諸侯的意愿。

隨著代際的延續(xù),當初開國元勛的后裔們早就老死不相往來甚至刀兵相見,血親意識也日益淡薄,地方越來越游離于中央。所以西周封國在對外開疆擴土的同時,同時也在壓縮王室。沒有種種構(gòu)想出來的妖孽災變,這個王朝也難逃衰敗。

在古本、今本《竹書紀年》這樣更接近事發(fā)年代的文獻中,對于周亡國的描述十分簡明:幽王九年,申侯公開聯(lián)絡犬戎與繒國,書中用了十分正是的“聘”字,足見其明目張膽。周幽王十年,幽王前往中原的太室山與諸侯盟誓,天子不能讓諸侯來朝反而前往地方,可見天子威信大跌,但面臨壓力卻又無可奈何。

這一局面是西周中期以來地方諸侯離心力漸強、諸侯與天子關(guān)系惡化的結(jié)果,也能從側(cè)面說明天子毫無戲耍諸侯的可能性了。最后幽王十一年,王師主動討伐申國但被擊敗,最后平王的外公申侯和繒國聯(lián)合犬戎顛覆西周政權(quán)。

首都直接暴露在邊境附近是遲早要出事的

烽燧的弱點

烽燧在氣象條件不佳時效率很低

雖然烽火這種聲光信號遠快于車馬傳信的速度,但烽燧本身也有種種缺陷。周幽王就算有烽燧,也未必能有效地傳達命令。

烽燧本質(zhì)上屬于接力式的傳信方式。烽燧用不同數(shù)目的積薪、苣火、烽火、旗幟表示不同敵軍的規(guī)模、不同敵情,然后按照烽燧的順序,將前線的敵情逐步傳到后方,從而給將領(lǐng)們以參考,他們一般會派出2-3倍于來犯者的軍隊還擊。

漢代邊軍烽火信號級別。烽分為草烽與布烽,布烽是標幟物,草烽是點燃的柴草。白天舉烽;苣用蘆葦扎成,長度不一,夜間點燃,有時漢軍要準備大苣徹夜長明;積薪是柴草堆。 

根據(jù)《漢書》的敘述與有關(guān)測算,居延塞烽火傳令的速度是每晝夜1280——1440漢里(漢里約合400米),或是每晝1600——1800漢里?!稘h書》中記載,漢朝強盛的時代,運行良好的河西烽燧發(fā)出的信息,用一天就可到達遼東是可能的。

但與烽燧傳信的快速形成反差的,是其不佳的穩(wěn)定性、準確度和保密性。首先燃料受天氣、季節(jié)影響大,惡劣天氣中烽燧的傳信易受影響,“胡騎憑陵雜風雨”的攻勢,可能與牧民趁著天氣惡劣、傳令不便的機會進攻有關(guān)。

其次,烽燧的各種信號敵我雙方均可目睹。烽火臺白日升煙、夜里舉火,但在晝夜交替時不可避免地會有信號混亂,匈奴人就有了可乘之機。根據(jù)東漢建武五年的EPT68簡記載,在一次邊境沖突中,匈奴騎兵在日落時分攻擊木中燧,燧長陳陽發(fā)出信號,城北燧開始接收信號。但由于天色變晚的原因,城北燧的人員只看到了煙,而沒看到木中燧舉起的烽幟。城北燧候長周褒派屬下騎馬前去木中燧偵查,結(jié)果被埋伏于道上的匈奴人俘虜,最后這些匈奴伏兵還全身而退。最后周褒被免官治罪。可見匈奴兵長期與漢人交手,不僅注意到了晝夜交替時有信號混亂這一問題,還識破了烽燧間傳信的順序與方式,最后還活捉了漢軍官吏。

顯然匈奴對烽火的認識非常深刻

由于傳播環(huán)節(jié)并不十分機密,敵我雙方都能看到旗幟、鼓號與煙火,一旦這套符號系統(tǒng)被識破,就毫無保密性可言了。漢簡中記載,漢軍發(fā)現(xiàn)匈奴人會用洗劫堡寨時繳獲的烽具、積薪等物品,按照漢人的傳令體系制造假烽火,玩起了聲東擊西之計,原因就是烽火系統(tǒng)的保密性不佳。

漢代積薪遺跡

最后,任何傳播方式都無法做到瞬間送達信息,信號從發(fā)出到被接受仍需一定時間,而且烽燧發(fā)出的代碼是十分模糊的信息。

根據(jù)漢簡的記載,在邊境沖突中,靈活的匈奴騎兵會派出數(shù)目不等的小分隊,多地點、多批次地攻擊邊墻與烽燧,使得漢軍將領(lǐng)就在短時間內(nèi)接收到混亂無序的信息,難以判斷其主攻方向。模糊的信息能否被接受者正確解讀也不一定----漢簡中不乏燧卒操作失誤、誤傳信息、受到懲罰的記載,這說明傳信迅速的烽火一旦操作失誤,可能會鑄成“失之毫厘謬以千里”的大錯。

在西漢末期中原混戰(zhàn)之際,北方的長城亭障的防御功能必然大打折扣,而同樣的問題也會出現(xiàn)在西周晚期。國防弛懈,政令混亂,就算周幽王有烽火臺,能否不受干擾、準確無誤的傳達信號是要打大問號的,諸侯未必能準確地從信號中提取有效情報、作出正確反應。

假若周王真的用烽火將敵情、敵軍規(guī)模告訴東方諸侯,且不論東方諸侯能否收信,進攻周王畿的西戎部族反而會比關(guān)東諸侯先看到烽火、進而警覺起來、及時作出相應部署,天子有可能陷入更加不利的局面。而西戎的盟友、帶路黨申侯、繒國正是周的諸侯,他們熟悉周人的制度文化,而且在西周后期,戎狄長期進攻王畿,與周人拉鋸,可能識得周人的信號系統(tǒng)。他們釋放誤導性信號、阻礙信息的傳達也并非沒有可能。

所以周都告急時向其他諸侯求救的傳令方式,應該還是周代禮制里有著明確規(guī)范的、相比之下不那么容易暴露的郵驛系統(tǒng)。

烽火戲諸侯的故事僅僅出現(xiàn)在《史記-周本紀》這一孤本里,并無其他有效的證據(jù)。而且周本紀在講述褒姒的身世時,采用了神話出身的描寫----褒姒是龍涎所化。 明顯的神話敘事和漢高祖是人蛇雜交混血的身份一樣值得懷疑。但是“赫赫宗周,褒姒亡之”這樣的咒罵出現(xiàn)在了詩經(jīng)里是無可爭辯的事實。褒姒亡了西周是有關(guān)系,因為她違反了西周的嫡長子繼承制,攛掇周幽王廢太子。 





《詩經(jīng) 小雅 正月》

明確記載了西周的滅亡跟褒姒有關(guān),但是沒有講“烽火戲諸侯”。

“烽火戲諸侯”到底是不是真的,我想不真的假的并不重要,重要的是引導孩子去思考和探究。

從申候助平王的史實看,太子宜臼被廢黜后逃奔西申的說法是可信的。宜臼為王的時間不如《史記.周本紀》所言在幽王死后,而是在幽王死前就被申候,魯候,許文公等擁立于申,稱“天王”由秦襄公護送東徙雒邑,與虢公翰擁立的“攜王”有一段“二王并立”的局面。到了晉文侯二十一年(公元前760年),攜王被殺,周二王并立的局面才結(jié)束。而秦襄公為諸侯,從此在西陲牧馬的秦子才被賜予“公”的爵位,拉開了一段輝煌威赫的秦歷史的序幕。

我在想太史公把周幽王烽火戲諸侯也記載了,包括后面的說秦始皇是呂不韋之子,還有一個春申君將懷孕的小妾獻給孝烈王這些故事都記錄在史記里,他是不是想作為一名書記員把當時社會上流行的說法都記錄起來,至于真?zhèn)尉妥屪x者自己去探究。這么讀書才有意思對吧。大家一邊讀書一邊用腦思考。

中外文明同時空44人有 · 評價4林言椒,何承偉 編上海錦繡文章出版社 / 1970-01

為什么說周室東遷就天下諸侯就從此分崩離析?周天子的權(quán)威就此蕩然無存?

原因很簡單,還是宗法。在西周時代,要維持天下封建秩序的穩(wěn)定,最重要的就是宗法,而宗法的核心就是嫡庶。按照宗法,宜臼是嫡長子,即使是周天子也不應該廢嫡立庶。就維護宗法這點來說,幽王當然是錯的,宜臼才是正統(tǒng)的繼承人。

但問題在于,太子面對父王的敗壞宗法,他的解決辦法居然是勾結(jié)外族,讓外族來殺害自己的父親和弟弟,這么一個弒父的人,又怎么陪當天下的共主!

可能也有人說勾結(jié)外族的是申候,不是宜臼,不能算到他頭上。但是別人殺了你父親和弟弟,你不但不為他們報仇,反而被殺父仇人擁立為王,說你不是共謀,誰信?

所以天下的諸侯,在這個時候陷入兩難困境。你不擁立平王就是不擁護宗法嫡庶制度。你擁立平王,就是擁立一個勾結(jié)外族弒父的不孝子。那么請問你該怎么辦?

不能對抗,又不愿意擁護,諸侯更深深不齒這位新王,因此只有對天子視諾無睹。這就是到了東西后,周天子的權(quán)威一落千丈,封建秩序逐漸崩潰,局勢再也不可挽回的關(guān)鍵。

當時還有人做第三種選擇,就是另立新王周攜王,只不過攜王被晉文侯所殺。東周史書對周攜王只字不提,以達到周平王是唯一天子候選人的效果。周平王繼位后,通過太史的文筆,藝術(shù)處理過這段歷史。大凡末代天子,一般都奢侈無度,窮兇極惡。夏朝末代天子桀,建造酒池肉林和長夜宮,殺人好像踩死只螞蟻。商朝末代天子紂,建造摘星樓,發(fā)明各種酷刑,挖人心,逼人吃子女的肉。可是周幽王顯然沒有這些不良奢好。周平王努力讓太史營造一種在周幽王時期,民不聊生,百姓痛恨周幽王的環(huán)境,可事實上,真正造成鎬京和關(guān)中地區(qū)民不聊生的是西戎,犬戎與申候勾結(jié)攻入關(guān)中鎬京,或者說關(guān)中民不聊生是周平王造成的,而不是周幽王。

另一個讓抹黑得更嚴重的人是虢公鼓。虢公鼓是四大公爵國之一的國君,又是輔助周幽王的三公之一,位高權(quán)重。按道理周平王的史書,稱虢公鼓應該為虢公,而不是東周史書上直呼其名虢石父。

周平王有意要誤導后人:這個虢石父是一個被周幽王寵信的奸詐小人,他出身低微。(改變周王超德高望重的虢公鼓的身份,降低他的影響。)不過1989年三門峽虢國古墓出土的青銅文物,讓后人驚奇地發(fā)現(xiàn),虢石父原來就是虢國國君虢公鼓!

孔子痛恨那樣的亂世,寫道:“禮崩樂壞,王室式微。”

關(guān)于“禮崩樂壞”,太史公司馬遷更直接寫道:“春秋之中,弒君三十六,亡國五十二,諸侯奔走,不得保其社稷者,不可勝數(shù)?!?/p>

這個禮崩樂壞,就是從周平王弒父殺弟而即位,鄭武公(鄭突)弒兄和抱殺父仇人大腿開始的。周平王,鄭武公,正是春秋時期禮崩樂壞的始作俑者。

國學經(jīng)典大字注音全本(第4輯):史記(套裝共10冊)56人有 · 評價21 · 書評1(漢) 司馬遷 著;鄧啟銅 校南京大學出版社 / 2014-10 全文注音絕對是書友的福音,這樣肯定就是無障礙閱讀。因為以前我就是因為以前也曾經(jīng)因為里面很多字不會讀查字典也未必能查對讀音,可以說查字典查到崩潰。后來這套書一上架沒有滿額減還要一百多的運費,當時還只有某寶上架了還需要買家付運費。買必須買,毫不猶豫直接去下單。后來電商上架還有滿額減再去買了兩套平倉。


看一個人的本性要看兩端。成功之后,他做的第一件事會做什么?以及絕望的時候,他又會做什么?

如果你是秦襄公,現(xiàn)在自己終于有了自己的國家,并獲得列國承認,你要做的第一件事是什么?

我會拜祭祖先告訴戰(zhàn)亡的先祖我們終于有自己的國家了。

哈哈哈,秦襄公也干了祭祀這件事,只是他居然在西祭祀上帝。這在當時是相當驚世駭俗的。因為在當時的禮制,只有周天子可以祭祀上帝,諸侯只能祭祀境內(nèi)山川之神。而秦襄公只是一個新立國的小諸侯,他竟然敢冒犯天子的權(quán)威,自行祭祀上帝!

太史公給的結(jié)語:君子懼焉!

君子見一葉落便知蕭瑟之秋終將到來。履霜堅冰至。

天下終將因秦國的崛起,而陷入一場血與火的風暴之中。

下一個要說到的秦人就是秦文公。

史記箋證(軟精裝全10冊)修訂新版評價1韓兆琦江西人民出版社 / 2016-01

本文就是一個和孩子的讀書筆記,可能會時不時增補插入相關(guān)內(nèi)容估計會比較亂。本人的邏輯思維能力是比較欠缺的如有錯亂歡迎大家一起補充和修正,很希望有朋友加入一起共讀。??參考的書目已經(jīng)插入文中,還直接貼了一篇文章冷跑歷史:烽火戲諸侯這事是真的的嗎?


回應4 舉報
贊13
收藏16
4年前
孩子看的是史記哪個版本?白話還是原文
2年前
請問圖1、2是哪本書啊?
2年前
Alex2023 請問圖1、2是哪本書?。?/span>
地圖上的中國史
1年前
安圖 孩子看的是史記哪個版本?白話還是原文
大字注音版史記,中華書局三全版,史記箋證還有一個是岳麓書社布脊精裝
發(fā)布

推薦閱讀

坤鈴榮融焱燁
坤鈴榮融焱燁
2013
2010
作者熱門日志
聊聊我家買過的字帖和書法練習紙  贊15 · 收藏59 · 評論6
我和孩子讀史記(一)  贊10 · 收藏44 · 評論4
聊聊我家用過的計時器  贊7 · 收藏15 · 評論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