書桌最下層的抽屜里,壓著一本泛黃的筆記本。封面邊角卷著毛邊,內(nèi)頁紙頁薄得能透出背面的字跡,那是小學時語文老師李老師送給我的。直到多年后翻起它,我才懂得,有些看似微小的善意,需要用心珍惜才不會被時光弄丟。
五年級那年,我的作文總是寫得顛三倒四。每次作文本發(fā)下來,紅色的修改符號爬滿紙頁,分數(shù)欄里的數(shù)字總讓我羞愧地把本子往書包最深處塞。有次課后,李老師把我叫到辦公室,她沒有批評我,而是從抽屜里拿出一本嶄新的筆記本,封面印著小小的向日葵。“以后把想到的、看到的都寫在這里,哪怕是一句話、一個片段,老師相信你能寫好。”她笑著把筆記本遞給我,指尖的溫度透過紙張傳到我手里。
起初,我只是敷衍地在本子上寫幾句“今天天氣很好”“媽媽做了紅燒肉”??擅看挝野压P記本交給李老師,她都會認真批閱,在好的句子下畫波浪線,在不通順的地方寫下修改建議,甚至會在空白處畫個小小的笑臉。有一次,我寫了家門口那棵老槐樹,說它夏天會結出甜甜的槐花,爺爺會用竹竿打下來給我做槐花糕。李老師在這段話旁寫道:“文字里滿是生活的甜味,繼續(xù)把身邊的美好寫下來吧!”
后來我轉(zhuǎn)學去了外地,臨走前匆忙收拾東西,這本筆記本被我隨手塞進了書包,之后便漸漸被遺忘。直到去年整理舊物時,我才再次翻到它。指尖拂過泛黃的紙頁,那些稚嫩的文字、李老師紅色的批注和小笑臉,突然讓我想起那個午后,她溫柔的眼神和鼓勵的話語。那時的我總覺得,老師的幫助是理所當然,卻沒說過一句認真的“謝謝”,甚至連轉(zhuǎn)學后都沒給她寫過一封信。
現(xiàn)在,我常常會翻開這本筆記本。它不再是一本普通的本子,而是藏著一份沉甸甸的善意——是老師在我迷茫時伸出的手,是她用耐心澆灌我對文字的信心。我開始明白,生活中那些不期而遇的溫暖,那些默默的鼓勵,就像這本筆記本一樣,看似平凡,卻能在漫長歲月里給我們力量。若不懂得珍惜,它們就會像風中的蒲公英,悄悄飄遠,再也尋不回來。
原來,珍惜不是停留在口頭的詞語,而是把那些溫暖的瞬間妥帖收藏,在回憶時能感受到力量,也在未來的日子里,學著把這份善意傳遞下去。這本泛黃的筆記本,會一直提醒我,要珍惜每一份真誠的善意,不讓它們在時光里被辜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