恐龍時代是一個分界線,從原始時代過渡到哺乳時代,也就是說恐龍時代結束后,地球進入了哺乳動物時代。《Ice age》中的猛犸象、劍齒虎都是哺乳動物時代的動物。人類的祖先南方古猿出現(xiàn)了。它們并不強壯,而且腦容量太小,不夠聰明,無法使用工具。它們開始嘗試用兩只腳直立行走。
遠古時代的時間節(jié)點在約170萬年前—公元前21世紀初,這段時間又被稱為原始社會。因為時間久遠,距今大約有4000多年,所以原始社會是神話故事和真實歷史相結合。
今天我們先來聽一聽神話故事。
百度百科:中國神話故事是中國古代人們經(jīng)過長期的社會實踐,在勞動生活的過程中創(chuàng)造出來的一種文學樣式。它是人類幼年時期通過幻想對天地宇宙、人類起源、自然萬物、生命探索、部族戰(zhàn)爭、勞動生活的稚拙的解說。中國神話故事展現(xiàn)了中國古代人們對天地萬物天真、樸素、真誠、美好的藝術想象,反映了人們對美好生活的向往和追求。中國神話故事在民間口耳相傳,它的神奇、瑰麗,反映出無窮的藝術魅力。
說的直白一些就是古代人們的認知有限,有些事情沒有辦法通過科學來解釋,于是開始編故事。
盤古開天辟地
古書記載,最初,天地混沌未開,像一個大雞蛋,盤古就生在其中。經(jīng)過一萬八千年,天和地分開了,陽清之物上升為天(民間至今有蛋清上升為天之說),陰濁之物下沉為地(民間至今有蛋黃為地之說)。盤古在天和地的中間,一日變九次(“九”是虛數(shù),意思是多),神奇超過天,能力超過地。
天每日增高一丈,地每日增厚一丈,盤古也一日長一丈。這樣又過了一萬八千年,天已經(jīng)很高了,地已經(jīng)很厚了,盤古身材也很長了。等到盤古死的時候,他的頭化為了四岳,眼睛化為了太陽、月亮。身上的血液脂膏變成了江與海,身上的汗毛和頭發(fā)變成了草木。
秦漢時,民間傳說,盤古的頭為東岳-泰山,他的腹部是中岳-嵩山,左臂是南岳-衡山,右臂為北岳-恒山,腳為西岳-華山。盤古哭泣的眼淚變成了江河,呼出的氣是風,發(fā)出的聲音是雷,眼中的瞳孔變成了電。他高興的時候是睛天,發(fā)怒的時候是陰天。他的牙齒和骨頭變成了金屬和石頭,精髓變成了珍珠和玉石,流的汗是滋潤大地的雨水。
寄生在他身上的各種小蟲子,因感受到風吹,都變成了大地上的人??傊钪婕幢P古,盤古即宇宙。盤古是與天地同生長的巨人。
女媧造人
天地開辟以后,天上有了太陽、月亮和星星,地上有了山川草木,甚至有了鳥獸蟲魚了,可是單單沒有人類。這世間,無論怎樣說,總不免顯得有些荒涼寂寞。
不知道什么時候,出現(xiàn)了一個神通廣大的女神,叫做女媧。據(jù)說,她一天當中能夠變化七十次。有一天,大神女媧行走在這片莽莽榛榛的原野上,看看周圍的景象,感到非常孤獨。她覺得在這天地之間,應該添一點什么東西進去,讓它生氣蓬勃起來才好。
走啊走啊,她走得有些疲倦了,在一個池子旁邊蹲下來。澄澈的池水照見了她的面容和身影;她笑,池水里的影子也向著她笑;她假裝生氣,池水里的影子也向著她生氣。她忽然靈機一動:“雖然,世間各種各樣的生物都有了,可單單沒有像自己一樣的生物,那為什么不創(chuàng)造一種像自己一樣的生物加入到世間呢?”
想著,她就順手從池邊挖起一團黃泥,摻和了水,在手里揉團著,揉團著,揉團成了第一個娃娃模樣的小東西。她把這個小東西放到地面上。說也奇怪,這個泥捏的小家伙,剛一接觸地面,就活了起來,并且開口就喊:“媽媽!”接著一陣興高采烈的跳躍和歡呼,表示他獲得生命的歡樂。
女媧看著她親手創(chuàng)造的這個聰明美麗的生物,又聽見“媽媽”的喊聲,不由得滿心歡喜,眉開眼笑。她給她心愛的孩子取了一個名字,叫做“人”。人的身體雖然小,但據(jù)說因為是神創(chuàng)造的,相貌和舉動也有些像神,和飛的鳥、爬的獸都不同。
女媧對于她的作品,感到很滿意。于是,她又繼續(xù)動手做她的工作,她用黃泥做了許多能說會走的可愛的小人兒。這些小人兒在她的周圍跳躍歡呼,使她精神上有說不出的高興和安慰。從此,她再也不感到孤獨、寂寞了。
她工作著,工作著,一直工作到晚霞布滿天空,星星和月亮射出幽光。夜深了,她只把頭枕在山崖上,略睡一睡,第二天,天剛微明,她又趕緊起來繼續(xù)工作。她一心要讓這些靈敏的小生物布滿大地。但是,大地畢竟太大了,她工作了許久,還沒有達到她的意愿,而她本人已經(jīng)疲倦不堪了。
最后,她想出了一個絕妙的創(chuàng)造人類的方法。她從崖壁上拉下一條枯藤,伸入一個泥潭里,攪成了渾黃的泥漿,向地面這么一揮灑,泥點濺落的地方,就出現(xiàn)了許多小小的叫著跳著的人兒,和先前用黃泥捏成的小人兒,模樣一般無二。“媽媽”“媽媽”的喊聲,震響在周圍。用這種方法來進行工作,果然簡單省事。藤條一揮,就有好些活人出現(xiàn),不久,大地上就布滿了人類的蹤跡。
大地上雖然有了人類,女媧的工作卻并沒有終止。她又考慮著:人是要死亡的,死亡了一批再創(chuàng)造一批嗎?這未免太麻煩了。怎樣才能使他們繼續(xù)生存下去呢?這可是一個難題。
后來她終于想出了一個辦法,就是把那些小人兒分為男女,讓男人和女人配合起來,叫他們自己去創(chuàng)造后代。這樣,人類就世世代代綿延下來,并且一天比一天加多了。
女媧補天
當人類繁衍起來后,水神共工和火神祝融打起仗來,二神從天上一直打到地下,鬧得到處不寧,結果祝融打勝了,但失敗的共工不服,一怒之下,把頭撞向不周山。不周山崩裂了,支撐天地之間的大柱斷折了,天倒下了半邊,出現(xiàn)了一個大窟窿,地也陷成一道道大裂紋,山林燒起了大火,洪水從地底下噴涌出來,龍蛇猛獸也出來吞食人民。人類面臨著空前大災難。
女媧目睹人類遭到如此奇禍,感到無比痛苦,于是決心補天,以終止這場災難。她選用各種各樣的五色石子,架起火將它們?nèi)刍蓾{,用這種石漿將殘缺的天窟窿填好,隨后又斬下一只在水中作亂的大龜四腳,當作四根柱子把倒塌的半邊天支起來。女媧還擒殺了殘害人民的黑龍,剎住了龍蛇的囂張氣焰。最后為了堵住洪水不再漫流,女媧還收集了大量蘆草,把它們燒成灰,埋塞向四處鋪開的洪流。
經(jīng)過女媧一番辛勞整治,蒼天總算補上了,地填平了,水止住了,龍蛇猛獸斂跡了,人民又重新過著安樂的生活。但是這場特大的災禍畢竟留下了痕跡。從此天還是有些向西北傾斜,因此太陽、月亮和眾星辰都很自然地歸向西方,又因為地向東南塌陷,所以一切江河都往那里匯流。
為了更好地生存下去,人們都是聚集在一起生活,于是有了部落。在當時中國的大地上,有兩個部落的首領特別有聲望,他們就是中華民族的人文始祖:炎帝和黃帝。
炎帝就是神農(nóng)氏
傳說神農(nóng)是牛的頭、人的身子,居住于姜水(今陜西省歧山縣一帶),故姓姜。姜水一帶的地理氣候宜于種植。傳說神農(nóng)的出身很不平凡,他的母親女登一天到華陽去游玩,與神交配才生下了他。神農(nóng)見大家靠吃獸肉、飲生水、穿皮毛為生,難以長久地維持,便到處去尋找可以果腹的植物,有時,一天便中了很多毒。他的精神感動了上天,便得到了神靈的幫助。“神農(nóng)時,天雨粟,神農(nóng)耕而種之?!保ā端囄念惥邸肪硎灰吨軙罚奶焐系粝聛矸N子,供他種植。又說:“有丹陽銜九穗禾,其墜地者,帝乃拾之,以植于田。”(《拾遺記》)太陽鳥叼著一枝九個穗的禾,掉在地上的谷料,神農(nóng)拾起作種子。神農(nóng)還會加工木料,制造耒[lěi壘]工具,教給人們按時令下種,用馬尿浸泡種子。人們因為有糧食吃了,都很感激神農(nóng)。
神農(nóng)嘗百草
可是,不少人吃飽飯之后,常常會生病。有的人患了病,很長時間也不好,只能挺到死亡為止。這類事情被神農(nóng)知道之后,他感到很焦急,他不相信巫醫(yī)問卜,但他也沒有治療疾病的辦法。于是,他便與不少人商討,怎樣才能把人們患的疾病治好,使他們擺脫疾病的困擾。他想了很多辦法,如火烤水澆、日曬、冷凍等等,雖然能使某些疾患的癥狀有所緩解,但效果卻不理想。有一天,神農(nóng)來到一片林海,開始品嘗草木,發(fā)現(xiàn)草木有酸甜苦辣等各種味道。他就將帶有苦味的草,給咳嗽不止的人吃,這個人的咳嗽立刻減輕不少;把帶有酸味的草,給肚子有病的人吃,這個人的肚子就不疼了。他嘗出了三百六十五種草藥,寫成《神農(nóng)本草》。
為了紀念神農(nóng)嘗百草、造福人間的功績,老百姓就把這一片茫茫林海,取名為"神農(nóng)架"。神農(nóng)架位于湖北省的西北部。
昨天女兒聽《超級封神榜》,講到呂岳給西岐城散播瘟疫,楊戩去找三圣尋求解毒之法。三圣中的神農(nóng)氏給了楊戩三粒丹藥,神農(nóng)又叫住楊戩,出洞府,到紫芝崖找了一下,忽然彎腰拔起一棵草,遞給楊戩:你把這根仙草帶回人間,以后世間眾生得了瘟疫,吃了這種草,自然就沒事了。楊戩接草,跪謝:老師!這草叫什么名字?神農(nóng):你聽我說,此草生來蓋世無,紫芝崖下用功夫。常桑曾說玄中妙,寒門發(fā)表是柴胡。
這就是柴胡。我們現(xiàn)在常用的中成藥小柴胡顆粒主要成分就是柴胡。
黃帝
我國上古神話傳說中最著名的英雄神是黃帝。黃帝是人文之祖,集文化英雄之大成。傳說他能種五谷,能馴化鳥獸和蟲類,會種桑樹,發(fā)明了布帛,能用石制造武器,開采了銅礦造刀……簡直是位萬能之神。
他的出身極不平凡,是大地之神的女兒附寶所生,嬰兒時便能說話,自幼聰明才智慧過人。傳說他是黃龍體,長了四張面孔。經(jīng)常有百神來朝見他,他也派這些神替他作事。
“炎帝”和“黃帝”作為中華五千年文明的象征被載入世界文明的史冊,中國人也稱為“炎黃子孫”。
嫘祖養(yǎng)蠶
黃帝戰(zhàn)勝蚩尤后,建立了部落聯(lián)盟,黃帝被推選為部落聯(lián)盟首領。他帶領大家發(fā)展生產(chǎn),種五谷,馴養(yǎng)動物,冶煉銅鐵,制造生產(chǎn)工具;而做衣冠的事,就交給正妃嫘祖了。嫘祖則負責提供原料,她經(jīng)常帶領婦女上山剝樹皮,織麻網(wǎng),她們還把男人們獵獲的各種野獸的皮毛剝下來,進行加工。不長時間,各部落的大小首領都穿上了衣服和鞋,戴上了帽子??墒?,這些材料制作的衣服穿了并不舒服,而且還有更多的人沒有衣服穿。于是嫘祖憂思成疾,生了一場大病。
有一天,嫘祖身邊的幾個人悄悄商量,決定上山摘些野果回來給嫘祖吃。她們一早就進山,跑遍了山山峁峁,摘了許多果子,可是用口一嘗,不是澀的,便是酸的,都不可口。直到天快黑了,突然在一片桑樹林里發(fā)現(xiàn)滿樹結著白色的小果。她們以為找到了好鮮果,就忙著去摘,誰也沒顧得嘗一小口。等各人把筐子摘滿后,天已漸漸黑了。她們怕山上有野獸,就匆匆忙忙下山?;貋砗?,這些女子嘗了嘗白色小果,沒有什么味道;又用牙咬了咬,怎么也咬不爛。大家你看我,我看你,誰也不知道是什么果子。于是這些女子拿著白色小果給嫘祖看。嫘祖是個非常聰明的女人,她詳細看了纏在木棒上的細絲線,又詢問了白色小果是從什么山上、什么樹上摘的。然后她高興地對周圍女子說:“這不是果子,不能吃,但卻有大用處?!?/p>
說也怪,嫘祖自從看了這白色絲線后,天天都提起這件事,病情也一天比一天減輕,開始想吃東西了。不久,她的病就全好了。她不顧黃帝勸阻,親自帶領婦女上山要看個究竟,嫘祖在桑樹林里觀察了好幾天,才弄清這種白色小果,是一種蟲子口吐細絲繞織而成的,并非樹上的果子。她回來就把此事報告黃帝,并要求黃帝下令保護山上所有的桑樹林。黃帝同意了。
從此,在嫘祖的倡導下,開始了栽桑養(yǎng)蠶的歷史。后世人為了紀念嫘祖這一功績,就將她尊稱為“先蠶娘娘”。
于是人們開始有蠶絲做的衣服,舒適感大增。中國是用桑蠶絲織綢最早的國家,自古即以“絲國”(seres)聞名于世。直到現(xiàn)在,純手工的絲綢制品價格還是很高的。小朋友們感興趣的話,可以自己養(yǎng)蠶。
嫫母
嫫母,又稱丑女,中國古代傳說中黃帝的次妃,貌丑而賢德。傳說嫫母是中國古代四大丑女之一。
相傳,人類使用的第一面鏡子就是嫫母制作的。那時,宮里人經(jīng)常站在水邊映照自己的臉面,梳妝打扮。嫫母覺得自己長得丑,不去水邊梳妝打扮自己,每逢節(jié)日也不隨便拋頭露面,整天只知道在黃帝身邊干活。
有一次,彤魚氏叫嫫母和她一起上山挖石板,嫫母二話沒說,就隨彤魚氏一起上山去了。嫫母力氣大,挖石板比別的女人都快,不到半天就挖了二十多塊。這時,太陽正當中午,陽光普射大地。嫫母突然發(fā)現(xiàn)石頭堆里有一塊明光閃閃的石片,陽光一照非常刺眼,她彎腰用手輕輕把石片從地里刨出來,拿在手中一看,不由得嚇了一跳:這是什么怪物,自己丑陋的面孔全照在這塊石片上,連她自己也覺得奇怪!她悄悄把這塊石片藏在身上,回去也沒有對任何人說起這件事。
她乘周圍無人時,又把石片取出來,發(fā)現(xiàn)石片的平面凹凸不平,照映在上面的面孔怪模怪樣。嫫母到制作石刀、石斧的廠房,找了一塊磨石,把石片壓在上邊反復磨擦,不大工夫,石片表面上全部磨平了。她用來一照,比剛才清晰多了。只是自己的面貌還是那樣丑。她又磨了一陣子,拿起來再一照,自己仍然很丑。嫫母自言自語的嘆息說:“看來面丑不能怪石片(鏡子)?!睆拇艘院螅颇冈僖膊蝗ズ舆?、水邊去梳妝打扮了。
倉頡造字
相傳倉頡在黃帝手下當官。那時,當官的可并不會顯得威風,和平常人一樣,只是分工不同。黃帝分派他專門管理圈里牲口的數(shù)目、屯里食物的多少。倉頡這人挺聰明,做事又盡力盡心,很快熟悉了所管的牲口和食物,心里都有了譜,難得出差錯??陕?,牲口、食物的儲藏在逐漸增加、變化,光憑腦袋記不住了。當時又沒有文字,更沒有紙和筆。怎么辦呢?倉頡犯難了。
倉頡整日整夜地想辦法,先是在繩子上打結,用各種不同顏色的繩子,表示各種不同的牲口、食物,用繩子打的結代表每個數(shù)目。但時間一長久,就不奏效了。這增加的數(shù)目在繩子上打個結很便捷,而減少數(shù)目時,在繩子上解個結就麻煩了。倉頡又想到了在繩子上打圈圈,在圈子里掛上各式各樣的貝殼,來代替他所管的東西。增加了就添一個貝殼,減少了就去掉一個貝殼。這法子挺管用,一連用了好幾年。
黃帝見倉頡這樣能干,叫他管的事情愈來愈多,年年祭祀的次數(shù),回回狩獵的分配,部落人丁的增減,也統(tǒng)統(tǒng)叫倉頡管。倉頡又犯愁了,憑著添繩子、掛貝殼已不抵事了。怎么才能不出差錯呢?
這天,他參加集體狩獵,走到一個三岔路口時,幾個老人為往哪條路走爭辯起來。一個老人堅持要往東,說有羚羊;一個老人要往北,說前面不遠可以追到鹿群;一個老人偏要往西,說有兩只老虎,不及時打死,就會錯過了機會。倉頡一問,原來他們都是看著地上野獸的腳印才認定的。倉頡心中猛然一喜:既然一個腳印代表一種野獸,我為什么不能用一種符號來表示我所管的東西呢?他高興地拔腿奔回家,開始創(chuàng)造各種符號來表示事物。果然,把事情管理得頭頭是道。
黃帝知道后,大加贊賞,命令倉頡到各個部落去傳授這種方法。漸漸地,這些符號的用法,全推廣開了。就這么,形成了文字。倉頡造了字,黃帝十分器重他,人人都稱贊他,他的名聲越來越大。
傳說倉頡造字成功,發(fā)生了怪事,那一天白日竟然下粟如雨,晚上聽到鬼哭魂嚎。為什么下粟如雨呢?因為倉頡造成了文字,可用來傳達心意、記載事情,自然值得慶賀。但鬼為什么要哭呢?有人說,因為有了文字,民智日開,民德日離,欺偽狡詐、爭奪殺戮由此而生,天下從此永無太平日子,連鬼也不得安寧,所以鬼要哭了。
相傳倉頡有雙瞳四目,有一次我女兒看到晚上馬路上的汽車,興奮的指著說:媽媽,倉頡。我很納悶,她告訴我:你看,開著四個燈,像不像倉頡的眼睛。好吧,小朋友的聯(lián)想力還真是豐富??!
龍
早期社會生產(chǎn)力低下,人們在嚴酷的自然環(huán)境里生存,還不能獨立的支配自然力,也不能解釋自身來源,對自然界充滿幻想、憧憬乃至畏懼,崇拜各種比人類更強大的自然或超自然力量,這就是圖騰和鬼神產(chǎn)生的社會基礎。
龍的形象的來源有多種說法,一說來源于鱷魚,一說來源于蛇,也有人認為來源于豬,甚至有說法稱最早的龍就是下雨時天上的閃電?,F(xiàn)在多數(shù)專家認為龍是以蛇為主體的圖騰綜合物。它有蛇的身、豬的頭、鹿的角、牛的耳、羊的須、鷹的爪、魚的鱗。在遠古氏族社會時,以蛇為圖騰的黃河流域的華夏族戰(zhàn)勝了其他氏族,同時吸收了其他氏族的圖騰,組合成龍圖騰。所以現(xiàn)在有華夏民族、華夏大地的說法,中華民族的子孫便是“龍的傳人”了。
小朋友們還知道什么其他的神話故事嗎?歡迎你來和我分享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