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五訣的綜合運(yùn)用
——以《壺口瀑布》《岳陽樓記》為例文 | 梁衡
《壺口瀑布》是一篇游記。
凡是游記有兩種寫法,一種是淺的寫法,只寫它的外貌和事情的過程,運(yùn)用描寫敘述的美,如《晉祠》。另外一種是深的寫法,除了描寫和敘事以外,要寫出哲理的美,這一篇《壺口瀑布》就是范例,五決全部要用到了。但是無論是深寫,還是淺寫,一定要把景物寫透、寫足,像本文中形與事的描寫敘述就占到了百分之九十。當(dāng)然理是核心,所謂秤砣雖小壓千斤。下面節(jié)選部分段落進(jìn)行分析。
壺口在晉、陜兩省邊境上,我曾兩次到過那里。
第一次是雨季,臨出發(fā)時有人告誡:“這個時節(jié)看壺口最危險,千萬不要到河灘里去,趕巧上游下雨,一個洪峰下來,根本來不及上岸?!惫?,車還在半山腰就聽見濤聲隱隱如雷,河谷里霧氣彌漫,我們大著膽子下到灘里,那河就像一鍋正沸著的水。
這里是寫事,先講述第一次去壺口的故事。
壺口瀑布不是從高處落下,讓人們仰觀垂空的水幕,而是由平地向更低的溝里躍去,人們只能俯視被急急吸去的水流。其時,正是雨季,那溝已被灌得浪沫橫溢,但上面的水還是一股勁地沖進(jìn)去,沖進(jìn)去……我在霧中想尋找想象中的飛瀑,但水浸溝岸,霧罩亂石,除了撲面而來的水汽,震耳欲聾的濤聲,什么也看不見,什么也聽不見……
這里是寫形,描寫第一次去壺口的情況,主要是寫聽覺效果。
河水從五百米寬的河道上排排涌來,其勢如千軍萬馬,互相擠著、撞著,推推搡搡,前呼后擁,撞向石壁,排排黃浪霎時碎成堆堆白雪。山是清冷的灰,天是寂寂的藍(lán),宇宙間仿佛只有這水的存在。當(dāng)河水正這般暢暢快快地馳騁著時,突然腳下出現(xiàn)一條四十多米寬的深溝,它們還來不及想一下,便一齊跌了進(jìn)去,更涌、更擠、更急。溝底飛轉(zhuǎn)著一個個漩渦,當(dāng)?shù)厝苏f,曾有一頭黑豬掉進(jìn)去,再漂上來時,渾身的毛竟被拔得一根不剩。我聽了不覺打了個寒噤。
這是運(yùn)用形字訣對第二次去壺口進(jìn)行描寫。剛才是聽覺的效果,這一次突出的是視覺效果。這里出現(xiàn)了一句抒情:“我聽了不覺打了一個寒噤?!毕旅孢€是形的描寫,但是變成特寫鏡頭了。
黃河在這里由寬而窄,由高到低,只見那平坦如席的大水像是被一個無形的大洞吸著,頓然攏成一束,向龍槽里隆隆沖去,先跌在石上,翻個身再跌下去,三跌、四跌,一川大水硬是這樣被跌得粉碎,碎成點,碎成霧。從溝底升起一道彩虹,橫跨龍槽,穿過霧靄,消失在遠(yuǎn)山青色的背景中。
當(dāng)然這么窄的壺口一時容不下這么多的水,于是洪流便向兩邊涌去,沿著龍槽的邊沿轟然而下,平平的,大大的,渾厚莊重如一卷飛毯從空抖落。……
緊接著這一段“形”的描寫,有一個簡單的抒情。
我突然陷入沉思,眼前這個小小的壺口,怎么一下子集納了海、河、瀑、泉、霧,所有水的形態(tài);兼容了喜、怒、哀、怨、愁,人的各種情感。造物者難道是要在這壺口中濃縮一個世界嗎?
這種抒情不是專門要抒情,是順便帶出來的。
據(jù)《元和郡縣圖志》中所載,當(dāng)年壺口的位置還在這下游一千五百米處。你看,日夜不止,這柔和的水硬將鐵硬的石寸寸地剁去。
這里是用典,強(qiáng)調(diào)外表柔和的水所內(nèi)蘊(yùn)的抗?fàn)幹畟チ?,為最后的說理做鋪墊。
最后這一段是全文的說理所在。
黃河博大寬厚,柔中有剛;挾而不服,壓而不彎;不平則呼,遇強(qiáng)則抗,死地必生,勇往直前。像一個人,經(jīng)了許多磨難便有了自己的個性,黃河被兩岸的山、地下的石逼得忽上忽下、忽左忽右時,也就鑄成了自己偉大的性格。這偉大只在沖過壺口的一剎那才閃現(xiàn)出來,被我們看見。
全篇文章都是為這一段說理服務(wù)的。最后一句閑筆,回到“事”字上,“這偉大只在沖過壺口的一剎那才閃現(xiàn)出來,被我們看見?!?nbsp;
文章五決要靈活運(yùn)用,寫文章時不一定要全部用到。就是用,也不能平均使用。游記一般用形和事的時候多,但如果是寫理論文章,那全篇都可以用推理,用形和情可能就少一些了。
《岳陽樓記》
《岳陽樓記》的作者范仲淹一生中四次在朝做官,又四次被貶,人生經(jīng)歷非常復(fù)雜。他的朋友滕子京修了一個岳陽樓,請他寫一篇文章。當(dāng)時古人也沒有照相機(jī),就給他畫了一幅圖畫,范仲淹本人并沒有去過岳陽樓。他根據(jù)圖畫,以及在其他地方見過的湖,寫成了《岳陽樓記》。文章用到了形、事、情、理,沒有用“典”字訣,沒有舉別人的例子。
開頭這一段是“事”字訣。
慶歷四年春,滕子京謫守巴陵郡。越明年,政通人和,百廢具興。乃重修岳陽樓,增其舊制,刻唐賢今人詩賦于其上。屬予作文以記之。
這是事。
下面開始寫形,先寫總的情形。
予觀夫巴陵勝狀,在洞庭一湖。銜遠(yuǎn)山,吞長江,浩浩湯湯,橫無際涯;朝暉夕陰,氣象萬千。此則岳陽樓之大觀也,前人之述備矣。
他說別人都說過了,總的情況就是這樣一個很宏大的氣象。下面再分成兩種情況來說,一種是天氣不好的時候,另一種是天氣好的時候。兩種情況會讓人產(chǎn)生不一樣的感情。
然則北通巫峽,南極瀟湘,遷客騷人,多會于此,覽物之情,得無異乎?
若夫霪雨霏霏,連月不開,陰風(fēng)怒號,濁浪排空;日星隱曜,山岳潛形;商旅不行,檣傾楫摧;薄暮冥冥,虎嘯猿啼。
這是天氣不好的情形。感情是什么呢?
登斯樓也,則有去國懷鄉(xiāng),憂讒畏譏,滿目蕭然,感極而悲者矣。
一種悲傷的感情,下面寫天氣好的時候。
至若春和景明,波瀾不驚,上下天光,一碧萬頃;沙鷗翔集,錦鱗游泳;岸芷汀蘭,郁郁青青。而或長煙一空,皓月千里,浮光躍金,靜影沉璧,漁歌互答,此樂何極!
這時候抒發(fā)的感情是什么呢?
登斯樓也,則有心曠神怡,寵辱偕忘,把酒臨風(fēng),其喜洋洋者矣。
兩種不同的形和不同的情。
最后該總結(jié)了。
嗟夫!予嘗求古仁人之心,或異二者之為,何哉?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居廟堂之高則憂其民;處江湖之遠(yuǎn)則憂其君。是進(jìn)亦憂,退亦憂。然則何時而樂耶?其必曰“先天下之憂而憂,后天下之樂而樂”乎!噫!微斯人,吾誰與歸?
大家注意,全文主要要表達(dá)的就是這十四個字:“先天下之憂而憂,后天下之樂而樂?!?nbsp;
時六年九月十五日。
最后來一句閑筆。這篇文章太宏大了,結(jié)尾的時候舒緩地軟著陸,把讀者的情緒放松一下。
這篇《岳陽樓記》是千古名文,全文說理只用了十四個字,但是就讓人們永遠(yuǎn)不會忘記,成了文章史上的經(jīng)典。從清代的《古文觀止》,到民國的語文課本,再到現(xiàn)在的語文課本,都選了它。
作者梁衡,著名學(xué)者、新聞理論家、作家。曾任《人民日報》副總編輯、全國中小學(xué)語文教材總顧問。先后有《晉祠》《覓渡,覓渡,渡何處?》《跨越百年的美麗》《把欄桿拍遍》《夏感》《青山不老》《壺口瀑布》等七十余篇次的文章入選大、中、小學(xué)語文課本。
————————————
游記類作文的基本寫法(青青老師)
游記類文章,在閱讀理解中很常見,初中作文也必不可少。
游記類作文基本上可歸四種類型:
記敘類——記錄行程
寫景類——描繪景物
抒情類——抒發(fā)情感(重點)
說理類——說明道理(重點)
游記不能寫成介紹景點的說明文,一定要以“我”去“游”作為文章的主體。要抓住“游”這個內(nèi)容,入題要快,景點前、景點后都要少用筆墨。
在描寫景觀時,有三種常用的方法:
移步換景:最常用。觀察點不固定,所觀察描繪的景物也不固定,在移動觀察點的同時,把所見到的不同景物的特征依次描繪,有時還會把在游覽過程中發(fā)生的事情也寫進(jìn)去。
定點換景:作者的觀察點固定不變,隨著觀察視線的移動,把觀察到的景物按一定的順序進(jìn)行描寫。通俗地講,就是人站在一個位置不走動,分別從東、南、西、北或者從左到右、從上到下地觀察,并把觀察到的景物和自己的感受寫出來。
定景換點:不改變觀察的景物,而是變換觀察點,從不同角度去觀察描繪景物。用這個方法可以選擇不同的觀察點,如遠(yuǎn)眺、近觀、仰視、鳥瞰,立足點變了,觀察的角度也就多了。在描寫時,要注意交代清楚觀察點,否則,寫出來的文章讓人覺得順序混亂,不知所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