情緒的共鳴
(1)前天孩子放學一見到我,拿了一枚綠色正方體粘土吊墜在我眼前晃動,并讓我低下身,把吊墜在我耳朵上比劃。(2)我感嘆道:“哦~今天學校里做了正方形的耳環(huán)了,是吧?”(3)孩子糾正我說這是正方體。(4)然后一路回家,他興致勃勃地向我空手比劃如何用粘土作出正方體、三角形、五角星形。(5)他一邊做,我一邊語言補充描述。(6)他做完后,說道想去買些橡皮泥回來。(7)我說道:”今天晚飯后,如果時間允許,我們就去文具店買橡皮泥?!?/span>
如上7句話,描述了發(fā)生在我和我孩子身上的一個事件——關于橡皮泥的故事。
第1句話至第5句話,都是我和孩子很好的互動,我和他建立了情緒的調和。所謂情緒的調和,就是我們倆在一個頻道上聊天,說的內容是一致的,情緒能量等級是相當?shù)?,沒有雞同鴨講,也沒有一個人有興趣另一個人沒興致。他希望給我一個驚喜,我也的確感受到了這份意外,他又迫不及待地向我展示他如何捏出不同形狀的橡皮泥之本領,而我也耐心聽了、看了、說了、回應了??傊?,我們倆都投入在當下的對話場景中。
親子溝通中的語義偏差
不過,第6句話和第7句話出現(xiàn)了內容理解上的偏差:孩子說想買橡皮泥,我以為他只是想買橡皮泥(玩)。為什么說會有內容上的偏差呢?我是怎么發(fā)現(xiàn)該偏差的呢?為什么會有這樣的偏差呢?
證據(jù)1:前天晚上,孩子買完粘土回家路上,他告訴我:“媽媽,其實我做的是手機吊墜?!迸丁颐靼琢耍攸c不在耳環(huán)還是手機吊墜上,重點在用粘土做出各種形狀的手法上。
證據(jù)2:昨天放學到家,孩子第一時間找出粘土,他給我演示了如何做正方體,如何做三角形,如何做五角星形。
證據(jù)3:昨天孩子對爸爸說:“爸爸,昨天媽媽帶我去買粘土,我想給媽媽看,怎么做三角形和五角星?!?/span>
聽完孩子對爸爸說的話(證據(jù)3),我心里大呼:原來如此,我對孩子行為背后的目的理解錯了。晚上,等孩子睡著了,我再回想關于粘土的前后事件,我突然意識到,我對孩子想買橡皮泥(粘土)的理由想得過于簡單了。小朋友因為表達能力有限,沒有表述完整;而我沒有多想一層,因為我想當然,所以差點忽略了小朋友的一片好心(買橡皮泥玩是站在他自己的角度,買橡皮泥做造型給媽媽看是站在和我分享的角度)。
溝通中“想當然”的改善方案
避免親子關系中爸爸媽媽“想當然”的狀況:
1)多問問為什么,怎么會想到如此做?
2)如果當下場景,我的大腦無法好好思考,那么我先回應一句:“嗯,我知道了,你想買橡皮泥?!?/span>重述下孩子需求的事實點,表示簡單回應。
3)事后,多想想、多回顧、多總結。
工作中的場景聯(lián)想……
“Ada,我想了想,覺得M公司的機會,我還是放棄算了……”
“?。棵嬖嚩家呀洶才藕昧?!”?
“???人家line manager很喜歡你的?!?
“啊?你上次要的薪資,人家口頭offer已經表示沒問題了,就等內部流程批書面offer了?!?
回應1:“哦?你怎么會想到放棄機會呢?”先聽聽對方怎么說。
回應2:“嗯,我知道了,這樣,我現(xiàn)在在另外一個電話上,我一會兒回給你?!本徔跉?,心里盤算著大概出了什么狀況。
回應3:不成的案子,就不成了吧,多總結總結經驗,掂量著說話。
最近看完的《由內而外的教養(yǎng)》,推薦給大家:
摘錄幾段文字
要感到“被理解”,需要我們與他人的初級情緒處于一種調和狀態(tài)。如果兩個人的初級情緒產生聯(lián)結,就會產生一致的心理狀態(tài),雙方就會感覺交流融洽。
當孩子感受到積極情緒,比如因贏得球賽或取得優(yōu)異成績而高興時,父母應該及時與孩子分享這種情緒,并積極地和孩子思考并渲染這種情緒。同樣,如果孩子有了負面情緒或情緒低落,比如失望貨悲傷,父母就要努力設身處地地體會孩子的感受,并用溫暖的話語安慰孩子。
在人際交往中,如果我們與他人的心處于和諧狀態(tài),我們就能感受到我們與他人的情緒發(fā)生了聯(lián)系。當一個人的內在心理狀態(tài)得到另一個人的尊重及回應時,就能產生這種心與心連在一起的結果。
青樹林閱讀??是一所家庭式童書館,
向會員提供童書借閱服務;
也有個性化閱讀指導、子女教育類信息、線上讀書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