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長錦囊|學校要求做的那些小報

2017-5-6 13:02 原創(chuàng) · 圖片1

小學低年級作業(yè)按照不同分類方法,大致可分:

課時權重——主課作業(yè)(語文、數(shù)學、英語)和輔課作業(yè)(品社、科學、探究)。

聽說讀寫——書面作業(yè)(抄寫、訂正、做題)和口頭作業(yè)(聽、說、讀、背)。

參與程度——可獨立完成的作業(yè)、需家長配合完成的作業(yè)。

當然,作業(yè)歸類并不單一絕對,比如英語科目既有書面作業(yè)(一般作業(yè)做在app上)、也有口頭作業(yè)(聽讀、朗讀),既可以孩子獨立完成(app上題目)、有時也需要父母配合輔導(家長幫忙錄視頻、上傳作業(yè))。

下面我要引出一份很“綜合”的作業(yè)——小報。

小報一般是學校安排孩子們在假期或者長周末完成的調研報告、參觀紀錄、實驗記錄,有一定社會實踐屬性和科學研究方法論在其中,也有點從前班級宣傳委員出黑板報的味道。這份作業(yè)覆蓋的技能面多(需要讀、寫、畫、說、問等等),會涉及多方角色(同學、家長、老師、外部機構等等),一般需要孩子花精力(包括DIY元素、信息輸入加工輸出),它有時是主課的載體、有時也是輔課的載體(例如數(shù)學老師要求孩子去買個東西、拍張照;品社老師要求孩子去做個兒童節(jié)調研)。由此都構成了這份作業(yè)的“趣味性”、“復雜性”、“創(chuàng)造性”,是正向意義。

那么,孩子從小報這類綜合性作業(yè)中可以學到哪些“科學方法”?社會經(jīng)驗豐富的家長能在其中起到怎樣一對一“示范操作”呢?

簡單來說,有三個經(jīng)緯度一起構成模塊化“體驗”范疇:

經(jīng)度1概括:信息加工;

緯度1舉例:小學低年級學生可以對圖片、文字做篩選,最基本篩選是有用VS棄用;高階學生可對收集到信息做進一步排序,圖片A比較喜歡,圖片B最喜歡,圖片C最不喜歡,以及喜歡的標準是什么?

經(jīng)度2概況:事件管理;

緯度2舉例:小學低年級學生最基本可以做到有確認作業(yè)截止日(51勞動節(jié)前交作業(yè))、記錄關鍵時間節(jié)點(某日制作小報,從幾點到幾點)、明確所交作業(yè)的效果和目標(希望小報可有一張硬板紙做襯底、希望調研N個國家信息)。高階學生可以進一步涉及完成小報需要做哪些具體事項(先參觀博物館、再拍照、然后記錄寫后感、最后美工),以及每個事項安排的具體日期(周幾和某某同學相約去博物館,當天備注帶好相機、筆記本、零錢……),做個to do list。

經(jīng)度3概況:協(xié)作交流;

緯度3舉例:小學低年級學生家長可以分享和小報主題有關的個人經(jīng)歷、話題,與孩子進行細節(jié)討論(爸爸媽媽小時候怎么過六一兒童節(jié)的,最有趣的事情是……最難忘的事情……)。高階學生家長可以鼓勵孩子事后做總結(與某某同學合作中遇到……具體問題,通過…… 方法嘗試解決,你的感受是……),以作為回顧“編碼”和記憶“存檔”。

當然,任何的科學方法需要多次示范操作來熟悉、習得乃至鞏固,并非臨時抱佛腳、一次即可學會的。對年齡越小的孩子來說,成年人的示范意義及需求作用更大。學校的小報作業(yè)不可能只要求做一次,老師也不可能關照到每個孩子。家長們珍惜孩子需要與我們合作的“項目類”作業(yè):既不越俎代庖,也不當它“雞肋”;既不抱怨在這類作業(yè)上所花精力,也不犯愁家庭人文教育被學校應試教育壓縮的時間少之又少;因為它可能就是一次又一次的發(fā)展式教育載體。這也是我寫這篇文章的想法,希望對您也有幫助。

青樹林閱讀是一個家庭式童書館,向小會員提供童書借閱服務,組織親子家庭活動,分享親子閱讀、子女教育、原創(chuàng)作品等優(yōu)質信息。歡迎您將本文分享給您的朋友。分享文章至朋友圈請隨意,其它公眾號轉載請留言!合作與溝通請聯(lián)系ADA(微信ada100425)。


閱讀原文 回應 舉報
收藏3

推薦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