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有個老師很會讀書,于是老被人追著問:應該怎么讀書?偶爾,他也會玩世不恭地回一句:讀書啊,從前往后翻,從上往下看。
我現(xiàn)在也常常被問——我的孩子幾歲幾歲了,應該讀什么書?
對于這個問題,多數(shù)回答是羅列一堆書單。諸如中外名著100篇,中學生必讀書目100本,美國高中生必讀書目,3歲前必讀書目若干篇等等。網(wǎng)上一搜一堆。聞者有的把書單下載到電腦里,有的從此束之高閣。
我覺得這世界上沒有一本書是必需讀的,尤其還限定在某個年齡階段必讀。別鬧了。
對待讀書也要有平常心
書,是信息來源之一,當然也是一個很重要的來源。而每個人都從不同的地方獲得啟發(fā),不一定是書。
我身邊有朋友靠文字吃飯的,但讀的書并不多。也有朋友不靠文字吃飯的,事情做得很好,讀的書也不多。還有閱讀無限的,連前蘇聯(lián)某將軍的姨的表弟干啥的都能順嘴拈來,16歲少年科技大學畢業(yè),現(xiàn)在工作生活方面的心情都不是很好。
縱向來看,當然也有小小年紀就啃大部頭然后一生與書結(jié)緣,寫本小說都要去跟古書里的人物糾纏,且寫完直接拿它問鼎法蘭西院士桂冠的,如尤瑟納爾。薩特等也都是,他們是當孩提時代人還沒書桌高就開始非常成人化的閱讀生涯的。
扯遠了。我的意思是,對待讀書也要有平常心。它也不一定能確保什么的。
如果即使這樣,你也依然想聊聊讀書這個話題,那么我很愿意配合,給點我的意見和建議,比如:孩子12歲以下,應該讀什么書?
我的回答是,離生活最近和最遠的書。
離生活最近的書?
是的,所有跟你的日常生活能直接掛上鉤的。如果你見過水,用你的手和腳把水搞得浪花四濺,知道它在夏日的清涼冬日的溫暖,對它永不停歇的流動發(fā)過呆,那么去找些跟水有關(guān)的書來看看吧。管它是畫冊、童話、散文還是科普文。哪怕僅僅是“水”這個字。
你一定會很高興去了解的,并且會立刻有對上號的驚喜。你會在心里有滿了、又空了的感覺。它們會幫助你進入一個叫符號的世界,那是文明人的第二世界。
以此類推。你的生活蔓延到哪,你的閱讀就跟上。從此以后不必問“我應該讀什么書”這種問題。
離生活最遠的書?
是的,跟你的日常生活不沾邊的書。
我小時候在農(nóng)村長大的。每次跟著父母去山上干活,我喜歡爬到最高的石頭上,找找我們村子,有時候能找到(它就凹在一個小山凹凹里),有時候看不到,只能看到山峰層巒疊嶂,一波連著一波,一直到天邊。我就禁不住想:山的那一邊,再那一邊,再那一邊,最后面究竟是什么樣的呢?
我上大學時,乃至很長的時間里很糾結(jié)“這個宇宙以后究竟往哪里去”,以至于很多年以后有次在香港見到凈空法師,我問的唯一一個問題都是:你說宇宙的真相到底是怎樣的?
我說這個,不是讓你向我學習。我沒那么自戀。我是給你解釋什么叫與離生活很遠的知識和書。
孩子的感性思維特點
為什么小朋友可以看看這兩個極端的書?我先用幾個故事說下孩子的思維特點。更理論化的請去讀專著,最不濟看看搞教育的人習慣掛在嘴邊的皮亞杰。
典典小朋友2歲時,她爺爺給她買一種方形的餅干,第二天走在大西洋小區(qū)里的石板路上,指著腳下的石板路說“餅干”。那石板路跟它的餅干一樣是方形的。
朝朝快3歲時,看見古建筑上瘦骨嶙峋的中國龍,會把它認作“恐龍”,看見阿聯(lián)酋航空上戴紅帽圍白色紗巾的空姐,把它當“圣誕老人”,理由是她們有redhat and white beard(紅帽子和白胡子)。
壯爸教過一兩歲的兒子背古詩:“墻角數(shù)枝梅,凌寒獨自開。遙知不是雪,為有暗香來。”有次,在路邊的墻角尿急,他突然冒出一句“墻角數(shù)枝梅”。實際上那只有墻角,沒有梅。有次,他爸晚上沒洗腳,脫襪子,他又突然冒出來一句“為有暗香來”。
小朋友很可愛,是不是。先別顧著笑,這是他們思維的一個特點:感性,從一個點直接過度到另一個點,中間沒有抽象的過程。
事實上,他們需要經(jīng)過大量大量的感性經(jīng)驗,有一天他們的思維才能進行這樣的抽象,懂得鹽巴只所以是鹽巴,不是因為塊狀、顆粒狀、粉末狀、液狀,而是因為“咸”這一本質(zhì)特點。
如果不好理解,我再來一個案例。有個叫寶的小男孩,6歲了,蒙氏幼兒園出來的。也就是說什么大小長短等概念統(tǒng)統(tǒng)都是學過了的,知道了的。有一天,他來我們館里,拿一輛超大的卡車狠命地撞一個小型停車場。
他媽以為他搞破壞,大喊。他也不聽。我問他:你這是要做什么。他說:我想讓我的卡車經(jīng)過這個停車廠下面。我瞬間石化。這意味著他也許分得清蒙氏教具里的那個大小,或者他生活中接觸過的某個東西的大小,從視覺上,但是他不知道這個“大”“小”到底意味著什么。他不知道大卡車不能穿過比它小那么多的小停車場!
蒙氏教具本來是對一些抽象概念和規(guī)則的實體化、具象化,但是在一個感性經(jīng)驗不足,抽象思維能力沒有發(fā)育起來的孩子來說,那也不過是眾多具體實物中的一個。關(guān)于這個,蒙臺梭利當初可否想到。
跟著生活讀書,慢慢生活,慢慢讀
我再說個小故事。我記得我上小學時,應該是四五年級的時候,語文考試,改病句。其中有句是這樣的:操場上飄揚著五顏六色的彩旗。
考點應該是“五顏六色”對應“彩”,重復,應該去掉其中一個。但是我把它改成了“操場上飄揚著紅旗?!崩碛墒菑膩砦抑灰娺^學校的紅旗,根本沒見過五顏六色的彩旗。紅旗,當然是紅色的,怎么可能是五顏六色的呢。我一直記得這次經(jīng)歷。
在我看來,所謂的學習,就是讓你學會用這個文明認可的符號進行思考和表達(特定環(huán)境下的技能除外)。語言、繪畫、文字、數(shù)字……通通都是符號。
沒有生活,我們著急學那么多符號那么多表達技巧,做什么呢?所以,跟著生活讀書,讀離生活最近的書。慢慢生活,慢慢讀。不著急。
至于最遠的書。且不說生命來自宇宙這種玄妙又煽情的話,因為遠到天邊的東西是不容易有固定答案的,剛好跟孩子好奇的心性及天馬行空的發(fā)散思維吻合。還有個好處就是在他還不需要被迫與世俗生活迎面撞上的階段,給他一個廣闊的世界觀。
這樣的孩子,不容易隨便被一個說法唬住,因為他眼里有一個更寬廣的世界。
至于為什么要讀書?對我來說,因為我想跟久遠的過去鏈接,跟無法交流的人交流,更好的理解所在的這個世界,讓孤獨的人生不那么孤獨,讓不可知的未來可以知。你呢?
感謝訂閱 “小花生網(wǎng)”
公眾號: xiaohuasheng99
每天推送國內(nèi)外最優(yōu)秀的教育資源
周一:適合不同年齡段的中文圖書
周三:英語學習和閱讀資源
周五:電影、動畫、音樂、紀錄片
周六:美好生活畫報
周二、四、日:帶來新視野的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