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AO媽媽留言:
我兒子,大班男孩,班級中的大哥哥因為9月份的生日關系。很敏感很在意別人對他評價看法,在幼兒園各方面表現(xiàn)都很出色,可是很在意老師的眼神說法甚至在老師面前低眉順眼(這個班主任比較兇),包括小朋友對他的開玩笑,叫他小名都接受不了。我對他英文啟蒙較早,老師就覺得是不是我給他壓力太大因為有段時間看到老師有點寒戰(zhàn)若驚,老師正常和他說話他都像批評他似的
有些人告訴我,敏感在意別人評價是種不自信的表現(xiàn),可是我們也是鼓勵教育為主,而且很多方面他做得都比一般小孩出色,我們也都及時表揚,每每有點小進步他總是握緊小拳頭Say yes!
他很在意別的小朋友的看法,評價等,就有點開不得玩笑,容易和小朋友急,有點急性子,特別是還不肯讓讓女孩,我指的是放學后玩耍時,當然不會欺負女孩
問題很糾結,希望得到你的答覆
(還有些細節(jié)此處略)
愛要怎么說出口:
HAO媽媽是位很認真的媽媽,她在“站內信”里寫了很多細節(jié)給我,條理清楚,也有自省,是位勤于思考的媽媽,原來她在做全職媽媽前自己是位老師。
那我們就先從老師講起。孩子遇到了位比較嚴厲的老師,而且看起來老師和媽媽之間的意見正好相反,互相認為對方可能給孩子造成了壓力。不知道媽媽平時與老師的交流是否通暢,另外有沒有和其他家長交流過。如果大家對老師的評價比較一致,那除非轉學,不然你就得接受孩子有這樣一位班主任,這是她的風格。往好的方面看,至少沒影響到孩子在幼兒園各方面表現(xiàn)出色,而且老師自己告訴你孩子見她寒戰(zhàn)若驚,說明她感受到孩子的膽怯,而且表態(tài)了她是正常在和孩子說話,只是孩子感覺在批評他。你把這些正向來分析,會不會更能理解她一些?看起來她沒有掩飾問題,她看到了孩子的“異樣”,想探討答案,只是她歸因在家長身上,這個讓你不舒服了,對吧。那再往積極點想,很快孩子要升小學了,小學老師就更不會象“阿姨”了,我們無法保證讓孩子一直在溫暖和諧的外部社會生存,他早早晚晚都會遇到強勢的權威。在你無法改變老師的前提下,孩子只是提前要學習如何調整自己對強權的應對。
那我們假設孩子已經被貼上“膽怯”“敏感”的標簽,那做父母的怎么辦?
下面這個概念,我借此話題展開下,就是“強化”與“消退”,由行為主義心理學家斯金納提出。“強化”分為正強化和負強化,如果我們希望讓某些行為或者思想保持或增加,我們要用強化手段。“正強化”就是增加獎勵措施,比如表揚鼓勵;“負強化”就是通過懲罰來得到強化,比如罰少看電視讓孩子更好更快做作業(yè)?!皬娀备拍钸€是比較容易理解的。
而如果針對孩子身上的缺點,我們就要用上“消退”策略,“消退”也分正消退、負消退。“正消退”就是增加某些刺激,讓行為消退;“負消退”就是減少某些刺激、或通過懲罰,讓行為消退。
概念是講得清楚的,但是運用的時候,往往混淆了。最容易出錯的就是“消退”, 舉個最直接的例子,孩子會突然變得愛眨眼睛,排除眼睛感染的問題,一般都是緊張等心理因素引起的。你越是叫他別眨,他眨得越厲害,因為你每提一次,都“強化”了一次。如果你要“消退”它,那就要學著視而不見。
我可以理解媽媽心理梗著個結,那更要時刻提醒自己不要常常拿它出來“強化”,更不要不自覺地聚焦在這個“問題”上,放大了負面的結果。
再怎樣,這也只是個六歲的小男生,貼任何標簽都為時過早。而且他其他方面都表現(xiàn)出色,并沒有受到影響,尤其在周末興趣班里還積極主動回答問題,英語的超前水準一定也能為他贏得自信,這些是我們需要“強化”他的。
我們還可以積極地看待孩子的“膽怯”,至少他將來會是個遵紀守法,不會為所欲為的人。我們把他對權威敬畏里積極的部分提取出來,肯定他,再告訴他權威并不是用來怕的,他們只懲罰有過錯的人。對于諸如警察之類的恐懼感,多半來自不當?shù)南热霝橹鹘忉?,慢慢糾正過來,可以讓他與交警之類的打點小交道,去問個路什么。
自信,很難習得,這有關一個人內心的感受,對自我的評價。至于自信會不會被培養(yǎng)得太滿而變成自傲?媽媽們每每提這樣的問題,我都想笑著說“多慮”了,這樣想下去就要左右為難啦。自傲的標準各人還不同呢,度在孩子身上,媽媽們自己仔細觀察。我始終認為孩子是夸不壞的,只要夸得對。
男生的話,5-6歲爸爸一定要更多地參與進孩子的教育中,平衡他的“俄的普斯期”。尤其媽媽想培養(yǎng)孩子的男子氣概,那還用外求么,爸爸就是最好的榜樣。工作忙的男人也是很好的榜樣,代表了男人的擔當。當然爸爸如果能安排出更多的時間陪伴就最好了。
另外,還是要對媽媽說幾句,中國的“全職媽媽”和“全職太太”往往是兩個概念,所以有時候會累人又累心。尤其你以前做老師,人們開玩笑會說“做老師的孩子會更辛苦點”,因為你見識過太多優(yōu)秀的孩子,無意識中,你對孩子的要求不會低。你再三強調平時鼓勵孩子為主,也很反感老師對你的這個猜測,我也相信你不會直接把壓力加到孩子身上。不過,正如我常說的,孩子是父母的鏡子,有時候孩子身上的問題,都值得我們回頭審視下自己,我們會不會對自己要求太嚴格了,不認可自己的人往往不容易認可別人;我們會不會自己太敏感了,所以覺得孩子也脆弱;我們有沒有給自己太大的壓力,孩子無意之中一起承受了。這些都只是可能性,值得我們自我檢查,無則加免,有則改之。
最后,關于孩子與女生間欺負受氣之類的事情,媽媽現(xiàn)在不做老師啦,我們就不插手吧。孩子如果愿意和你說,就聽,要問,就說努力做好朋友,他要動氣,也是動在小朋友身上,他自然得到最準確最直接的反饋。孩子間的問題,讓他們玩兒著學習自己解決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