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生行至中年,焦慮早已成為生活的常態(tài)。若有人自稱毫無煩憂,倒顯得像是刻意粉飾的凡爾賽宣言。焦慮的源頭無處不在:中年的容貌、身體、經濟壓力,還有孩子正值青春期帶來的學習焦慮、升學焦慮……但又怎樣呢?日子還得繼續(xù),人總要往前看,回顧曾經的快樂,展望未來的美好,那些焦慮也就不再那么重要了。
我家女兒初一就出國留學,那正是疫情最嚴重的時候。決定讓她出國前,我焦慮萬分:萬一簽證過不了怎么辦?第一次,我的簽證通過了,但女兒的簽證卻沒過。好在最后有驚無險,我們終于一起拿到了簽證。當機票訂好準備出發(fā)時,我又開始焦慮:上飛機前萬一被檢測出感染怎么辦?到了國外,我又擔心我們母女倆會被病毒感染,哪怕有一點流鼻涕,都會讓我焦慮不已。孩子剛到國外,又要準備學校的考試、面試,萬一沒學校要怎么辦?簽證有效期快到期了,萬一續(xù)簽不成功就得回國,總之各種焦慮似乎無處不在,自己憑空制造的焦慮現在回想起來真覺得讓人好笑,反思最主要也是自己經歷太少,走出自己曾經的舒適區(qū)后帶來的就是讓自己不停自我焦慮。
在國外陪女兒生活了一年后,我回國了。雖然仍有些焦慮,但我的想法開始轉變。因為在異國他鄉(xiāng),沒有先生的幫襯,我只能自己挑起大單,無盡的自我焦慮簡直就是自找麻煩,還不如自己行動,兵來將擋水來土掩,只要夠勇敢,自己心里夠陽光,沒有做不成的事,這一年我自己成長了很多,孩子也是。她那時一開始慢慢適應那邊的生活,所以為了讓孩子也可以更快地獨立成長,我選擇了暫時離開女兒,回國與父母先生團聚,當然偶爾也會飛去看女兒。后來我發(fā)現不在女兒身邊,雖然她在生活上少了我的照顧,但她擁有了自由。最重要的是無論是生活還是學習,她都開始自己安排。疫情期間,她學會了照顧自己,甚至還自己像模像樣地煮起了菜。為了能再快一些跟上了學校的步伐,她自己網上自學課程,自己安排如何有效復習,為了能更快融入當地生活,擁有更好的英文,她學著被迫參加辯論課程,分擔更多的小組任務,做各種的presentation。每晚視頻電話里,她總是分享那些有趣而新奇的事。說實話,相比國內壓抑枯燥的學習環(huán)境,我覺得她現在的生活太幸福了!直到某天視頻通話時,女兒輕描淡寫地說起獨自處理大使館文件、完成隔離酒店申報的經歷,然后獨自經歷14天后回到家時的那一刻,我方驚覺溫室的花朵早已在風雨中舒展成木棉的模樣,曾經無數的擔憂和自我焦慮也在那一刻被卸下。有幾次朋友和親戚們問我,送別女兒時有沒有哭,他們說看著我朋友圈里女兒小小的背影,他們感覺有些心酸,甚至也有流淚了。說真話,我那時根本沒有想到我要哭,我還真的為我女兒開心,或許很多人無法理解,為何要讓這么小的孩子離開父母去求學,但我知道,孩子總會長大,我們大人只能是會無數次地目送著孩子離開的那一幕幕,只是時間早晚而已。當我們看到女兒在機場與我們輕松愉悅地跟我們揮手離別時,我覺得她已準備好自己啟航。
幾年過去,如今的焦慮坐標已遷移至更遠的未來:大學申請季的廝殺、就業(yè)市場的寒潮、精英賽道的擁擠。以前只簡單地以為是讓孩子去國外讀個書,但沒有想到的是進入國際教育賽道后才知道,我們所看重的學術成績也只是一個標配,想要優(yōu)秀,想要申請到好的大學,孩子除了學術成績要好,還得有拿得出手的競賽,各種活動,論文寫作等,新加坡IB 的學習更是讓人焦慮,需要文理兼?zhèn)涞?門功課一起上,老師的講課速度可以讓你低頭去撿一支筆的功夫,老師的講課內容已在艽霄云外,剛開學沒有幾天,就馬上就要假期的節(jié)奏,趕不完的小組作業(yè)后的第二天就是考試,除了考試還有各種寫不完的論文,所以這些才是只有讀IB 的孩子才懂得焦慮。但是焦慮又有何用,還不如鼓勵孩子狠狠干,至少給自己一個交代。所以我們不必為一些人所說的去國外讀書都是享福的蠢話而焦慮,更不必因有人跟你討論學渣都去外面留學的這種瞎話而焦慮。我應該慶幸我的孩子可以早早出去看真實的外面世界,去體驗屬于她自己的人生,無論是我的孩子,還是孩子周圍的本地同學或是和她一樣的國際學生,哪一個不是有屬于自己獨道一面的優(yōu)秀,她周圍那些有著耀眼的競賽履歷與科研項目的同學多的是,要焦慮的,看到誰都應該焦慮,但說實話,因為孩子身邊同學的不一樣優(yōu)秀,這幾年孩子也不得不獨自磨煉,讓我看見她更珍貴的成長圖景— 我家那個曾經為英語演講發(fā)抖的女孩,如今已能在辯論賽中與各國學子激辯;那個需要母親整理錯題本的孩子,現在會自主分析考試的失分矩陣,會為IB 生涯中最難搞的多個活動,TOK 的話題中到處奔波。
所以焦慮也是若有若無,它只是我們從不同角度去看待事情時的那個心態(tài),我們去焦慮那些還未曾發(fā)生的事情,或者我們并不能改變的事就簡直就是在自尋煩惱,還不如擺正好心態(tài)迎接挑戰(zhàn)來得更實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