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yōu)槭裁匆秃⒆诱務(wù)摗案惺堋保?/h1>

2016-8-22 15:59 轉(zhuǎn)載 · 圖片6

說出自己的感受和替孩子說出他的感受,不貼標(biāo)簽。往往是一次成功對話的開始。其實不只是孩子,任何溝通都是如此。

在P.E.T.課程中,有一些互動環(huán)節(jié),需要我們談到自己的感受,比如:

孩子的某些行為讓你“感覺”是什么?或者,看到這張圖片會讓你有什么“感受”。

有一個爸爸在第一天結(jié)束的時候反饋說:“您就告訴我怎么教育孩子就行了,別老讓我說‘感受’,我覺得婆婆媽媽的”。

這位爸爸說的話,特別有代表性。中國人,尤其是中國男人,特別不愿意(其實是不擅長)談感受。

外國電影里面男女主人公在每天起床后睡覺前,比咳嗽還容易的吐出的那句“我愛你”,對很多中國家庭來說,是比LV還難擁有的奢侈品。

即使是在日常生活中,你花了一個小時,花枝招展的打扮好站在老公面前,問他“怎么樣”,他可能要磨蹭五分鐘,才給出一句便秘一樣的“……挺好”。

想知道他們的感受,是件很難的事,仿佛這方便面他們天生欠費。如果我們的感受是72色水彩筆,他們的就是3原色。

然而,每個人都并非天生如此。

在我們小的時候,都是通過感受,而不是頭腦,去跟這個世界溝通的。無論遇到什么情緒,我們都本能的直接表達(dá)出來。

家里來了客人,我們非常興奮,會大叫大笑;玩游戲摔倒,我們很疼,就會大聲哭;看到陌生人走過來,我們會緊緊的抱住媽媽的大腿,因為害怕。

這時候,家里人會怎么給我們反饋呢?

家里來了客人我們大叫大笑的時候,很多媽媽會說:“瞧把你瘋的!你別人來瘋了,老實呆著,別讓人笑話?!?/p>

摔倒很疼大哭的時候,也許又會聽到“男孩子不能那么嬌氣,有什么可哭的,還不趕快爬起來!”

看到陌生人抱緊媽媽大腿的時候,也許會被用力把手掰開,“寶寶不怕,這是媽媽的同事,快叫阿姨好!哎你別躲啊,你怎么這么沒禮貌?!?/p>

當(dāng)我們表達(dá)出來的感受,不僅不被理解,不被看到,而且被否定,被打壓,被批評為“不能,不該,不可以”的時候。

我們漸漸的,就不再去表達(dá)感受。我們會提前于父母的否定和打壓,先對自己作出“不能,不該,不可以”的評價。

因為這些,都不是一個“好孩子”該做的事。

只帶著感覺“三原色”長大,人生仿佛也沒有什么不妥。只是雖然自己一直在用頭腦作出“應(yīng)該”的選擇,卻仿佛沒有感受到與之相對應(yīng)的“應(yīng)該”的幸福。

人的大腦的功能,分為意識,和潛意識。

意識,就是我們用腦去思考,學(xué)習(xí),邏輯分析和判斷推理。

潛意識,就是我們發(fā)自內(nèi)心的感受,和需求。它雖然看不見摸不著,卻一直在不知不覺中控制著我們的言語行動。

意識通過大腦來工作,潛意識通過心靈和身體來工作。

意識就是負(fù)責(zé)告訴我們“應(yīng)該”怎么做的部分。而潛意識是我“想要什么”。

當(dāng)我們頭腦里知道自己在減肥,不該吃高熱量食物,而身體和心里卻發(fā)瘋的想吃一塊芝士蛋糕的時候,就是意識和潛意識在吵架。通常誰會贏?

“等蛋糕吃完了,我再回答你?!币庾R的功能,占大腦的5%左右,而潛意識,占95%。這就是為什么,我們通常會先把蛋糕吃掉,然后開始后悔和自責(zé)。

我們以為“我是這么想的,所以我這么做”,其實,是“我想這么做,所以給它找些理由”。

冰山,是常見的用于形容意識和潛意識的例子。

露出海面肉眼可見的是我們的顯意識,而海面下體積巨大卻不為所知的部分,是潛意識。

泰坦尼克號就是因為沒有探知它的存在,所以從愛情片變成了災(zāi)難片。

如何跟自己的潛意識溝通呢?

感受,就是潛意識的語言。仔細(xì)體會,現(xiàn)在你的感受是什么,那正是潛意識在跟你說的話。

對孩子來說,同樣如此。

當(dāng)你對孩子無數(shù)次重復(fù)“你該寫作業(yè)了”,而孩子還沒有寫的時候,他的意識就像你知道自己該減肥一樣,知道該做什么。但是他的潛意識,在說不。所以這時候我們再多更多遍,更大聲的“快點寫作業(yè)”,也不會有太好的效果。

當(dāng)然,不過話說回來,潛意識不只表現(xiàn)為阻礙你實現(xiàn)既定目標(biāo)的東西,比如干擾你的減肥大計和孩子寫作業(yè),它同樣也可幫我們實現(xiàn)潛能。

比如一個孩子對音樂非常感興趣,一聽音樂就入迷,家長即使認(rèn)為影響學(xué)業(yè)盡力阻止,也不能讓他離開音樂,一有機會就去學(xué)習(xí),最終成為音樂人。

這樣的例子比比皆是。這正是潛意識對我們的引導(dǎo)。

所謂天才,正是追隨了自己潛意識給出的暗示,用俗話說,就是“跟著感覺走”。人類所有不快樂的根本原因,都來自意識和潛意識的矛盾。

所以我們要學(xué)會跟自己的潛意識溝通,看到它,理解它。對孩子來說,尤其如此。

我們都希望孩子長大幸福。而幸福本身就是一種感受,和所有外部條件都沒有關(guān)系。

就像你無法讓塑料人感覺到幸福。如果沒有感受到幸福,就永遠(yuǎn)不會幸福。反過來說,當(dāng)我們能提升自己感知幸福的能力,“感到”更多幸福的那一刻起,我們就身處幸福之中了。

當(dāng)孩子能更好的了解自己的感受,他就有機會知道自己的內(nèi)在發(fā)生了什么,從而找到原因,更好的和自己相處。

當(dāng)孩子能了解到別人的感受,就能夠更好地理解和體諒別人,從而更好的和別人相處。

和自己好好相處,和別人也好好相處,這就是幸福的人生。

如何讓孩子了解自己的感受?

當(dāng)孩子有情緒的時候,別著急跟他講道理,或者否定他的感受。試著感受到他的感受,看到他的情緒。

比如,在超市,孩子想要一個玩具,你拒絕了他。孩子開始大哭。而你覺得非常沒有面子,又很生氣孩子耽誤了你的時間。

在發(fā)脾氣之前,先感受一下,他很想要這個玩具,但是最終沒辦法得到的那種遺憾,失望,委屈。看到它,體會它。然后反饋給孩子:

“你很想要這個玩具,媽媽不給你買,你覺得很失望。你真的太想要了,沒能拿到這個玩具簡直有點生氣了?!?/p>

由此,孩子得以分辨,這種讓人難受的感覺,叫做“失望”,或者“生氣”。而當(dāng)他的情緒被看到的時候,也會像河水找到出口,慢慢平息下來。

事實上,這種看到對方的情緒,并且給予反饋的方法,是人本主義心理學(xué)中,臨床心理咨詢的方式。以這樣的方式被接納,被回應(yīng)的來訪者,會得到很大的支持和慰藉,并且最終得到力量,去解決自己的問題。

如果我們能用這樣的方法,去撫慰孩子的一個個小小的“創(chuàng)傷”,當(dāng)孩子感受到有人理解,接納,就有力量去面對自己的問題。孩子需要的不是安慰,不是道理,只是別人能理解自己的感受。

如果小時候的情緒累積,沒有被看到,沒有得到合理的發(fā)泄,會卡在那里,一直積壓下來。雖然表面上看不出來,但是以后遇到類似的事情,情緒按鈕會被觸動,引起大爆發(fā)。

所以有時候我們會看到,兩個成人之間一點點小的爭執(zhí),可能突然引發(fā)了一場情感大爆炸。吵了幾句嘴之后,對方居然崩潰了。其實,正是借著這個機會,去發(fā)泄自己以前累積的情緒。

而情緒累積的時間長了,沒機會得到發(fā)泄的話,就會內(nèi)化,就形成所謂的性格。

性格決定命運,也會影響到我們的身體健康。

如何讓孩子了解別人的感受?

我們,就是孩子最大的“別人”。

當(dāng)孩子做了讓我們不能接納的事情的時候,別著急跟他講道理,或者否定他的需求。試著告訴他我們的感受,讓他看到我們的情緒。

還是玩具的例子,試試不用發(fā)脾氣的方法,而是告訴孩子,“家里已經(jīng)有了兩個一樣的玩具汽車,如果再買一個,媽媽覺得浪費,會好心疼。而寶寶在超市里面大哭,媽媽覺得有點尷尬,而且如果我們一直不肯離開這里,就沒辦法及時回家做飯,媽媽非常著急?!?/p>

當(dāng)孩子真切的知道你的感受是“心疼”,“尷尬”,以及“著急”,知道你不開心的真正原因并不是“你是個壞孩子”的時候,他會更加愿意配合媽媽。因為每個孩子,都希望給別人帶來快樂。

說了很多對別人怎么做,其實要想做到這些,最重要的,是跟自己的身體連結(jié),能敏銳的看到自己的感受,并且不壓抑,不否定,接納自己的感受。

說回到文章開始提到的那位父親,他在工作坊上慢慢練習(xí)打開自己,傾聽自己的感受之后。又一次課上,他說這周出差了幾天,回家之后,兒子撲到他身上,告訴他“爸爸我好想你”。那一瞬間,他說自己很感動。

是的,只有感受,會讓我們感動。因為感受來自于心。

文:樹媽馬瑞


回應(yīng)3 舉報
贊3
收藏8
9年前
感恩分享!
9年前
談感受才能正式情緒
9年前
談感受才是讓左右腦鏈接的方式,而不是割裂開的單獨運作單元
發(fā)布

推薦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