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是小學四年級的《國學》課本里的一課——《擇善固執(zhí)》,選自《中庸》。
我?guī)е⒆訃L試讀了一遍,沒懂;看了一遍譯文,還沒懂。這類文章就是抽象的哲學思想,孩子理解起來都難,怎么會喜歡讀呢?
兒子說,寒假作業(yè)就是要背這樣的四篇《中庸》,怎么辦啊?眼看開學就要臨近,他苦著臉,但是仍然不肯拿起書來。
怎么辦?想辦法唄??磥砑议L必須要出手幫忙了……
爸爸剛好對國學還是有些興趣的,認真研究了幾遍,還上網(wǎng)查了一些有爭議的解釋,大致理解后,一邊講一邊給兒子畫了一幅思維導圖。長這樣滴:
嘻嘻,有個小人,一步一步從“誠之者”邁向“誠者(圣人)”,路上,他要學會“博學”、“審問”、“慎思”等種種考驗,每一步考驗都要弄懂,否則“弗措”(不停止)啊,最終才能具有“不勉而中、不思而得、從容中道”的特異功能!
兒子看著圖,一下子來了興致,原來這篇文章不難理解啊。
他照著圖,一口氣從頭背到尾。
背完以后,他還能講給我聽,一邊講一邊給我寫板書,看著他侃侃而談,我明白他真的弄懂了。
后續(xù)幾天,爸爸拿回下幾課的思維導圖,兒子也順利把這幾課背會了。
《至誠能化》
《至德凝道》
《至圣配天》
真沒想到思維導圖在兒子學國學上竟然發(fā)揮了這么大的作用,總結(jié)一下:
1. 將抽象的哲學用圖形具像化,便于理解;
2. 孩子喜歡畫畫寫寫這一類的表達方式,提高了他的學習興趣和主動性;
3. 思維導圖把思想過程整理清楚,便于記憶。對著這幾幅圖,孩子就能還原當時的思路,一句一句背下來。
隨著年齡增長,孩子們學的東西越來越系統(tǒng)越來越抽象了,以后我們要利用好思維導圖這個利器,讓它在學習過程中發(fā)揮更大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