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ee小墨
2013
發(fā)布于 2018-08-27
學齡前閱讀重質(zhì)量還是重數(shù)量這個命題,弱弱的問一句:閱讀難道不應(yīng)該又有質(zhì)量又保證數(shù)量嗎?

所謂的精讀,也要看怎么去定義,比如讀饑餓的毛毛蟲,讀完之后,如果可以幫著孩子梳理蝴蝶的life circle, 用思維導(dǎo)圖去動手畫出來,最終孩子能夠獨立的表述整個過程。這就是精讀的一種方式。但是并不是所有的書都適合做精讀,所以精讀本身就應(yīng)該是有前提的。但是我不知道樓主的“反復(fù)精讀”是指,多次的泛讀,還是多次挖掘深度的精讀? 如果是多次有深度的精讀的話,這個就比較考驗家長的時間精力以及知識儲備了。我現(xiàn)在的思路是適合精讀的書,我會精讀,但是精讀只讀一次,以后再讀的時候就是泛讀了,但我會有簡單針對性的提問,讓孩子去復(fù)習之前精度的內(nèi)容而已。

再說回數(shù)量,學齡前的黃金期,個人覺得有條件的話,還是應(yīng)該有大量的廣泛的閱讀的,這里指的不是單一的類型,fiction和nonfiction的結(jié)合是最完美的。畢竟入學之后,閱讀時間大大減少,如果能夠把握學前的時間,自然是最好的了。

我們自小就開始親子閱讀,幾個月大的時候,我女兒就愿意坐在我腿上聽我講故事,一直堅持至今,回頭看看,孩子的語言能力強并不是沒有原因的,開口早,詞匯量也很豐富,經(jīng)常會把繪本或者聽的音頻里頭的新鮮詞匯運用到生活中。所以愿意一直和她堅持繼續(xù)陪她閱讀。
回應(yīng) 舉報
贊2
收藏3

推薦閱讀

13歲
想法
不管是跑量,還是反復(fù)閱讀,其實都是非常有好處的,選擇哪一種方式,就看孩子接受哪一種,在哪一種情況下最舒適就好。還有就是衡量一下性價比。

來說說跑量。很多人覺得口水書多讀無益,只有讀史讀經(jīng)典讀科學才是好的。但首先需要正視的是,一直把閱讀當做學習,絕大部分人都是做不到的,作為家長捫心自問,如果看的每本書都追求有知識提高,我們還會愿意看書或者愿意多多看書嗎?閱讀雖然是可以帶來知識量的積累,但首先它也是放松娛樂的一種,因為有興趣,才會自發(fā)去閱讀。我們當然知道直接讀歷史知道的更多效果...
9歲
想法
莊子的《山木》中寫到了“雁以不材死,木以不材得其終年”,故事是這樣的,莊子的學生問他,看到山上的木匠因為樹木因為一棵樹是朽木不可用而沒有砍它,這棵樹得以終其天年,而去友人家吃飯時,友人命令仆人殺一只鵝,仆人問一只會叫一只不會叫殺哪只?主人說啥不會叫的那只。為什么同樣是不材,兩者的命運差別如此巨大?

莊子回答所以他自己“始終處乎材與不材之間”。告訴我們做任何事都不要走極端。

這段話對我的影響很大。

《資治通鑒》中魏文王和田子方一起聽音樂,突然魏文王說:“音聲不比乎?”(音...
11歲
想法
這個這個問題提的特別特別特別好!在大家都追求閱讀的時候真的需要停下來想想是不是學齡前孩子讀的越多越好呢?

我本人是不贊同的,要保證的還有閱讀資料的質(zhì)量,好的書籍是我們的良師益友,這關(guān)系到孩子的精神食糧,真真需要花心思甄選。

不提倡把孩子的時間安排的滿滿的的。很多東西不是學了就可以了,還需要人的思考、慢慢的琢磨慢慢的內(nèi)化為自己的東西,起碼是為自己所用的東西,這才是真正的學到手了。孩子需要思考發(fā)呆的時間。

孩子需要運動,需要戶外活動,需要和伙伴兒打打鬧鬧的游戲,需要去公園捕...
12歲
想法
深夜淺談學齡前閱讀吧,學齡前閱讀一定是多多益善嗎?我覺得如果你學齡前養(yǎng)成閱讀習慣,那肯定是多多益善。閱讀指的是親子閱讀呢還是自主閱讀呢?學齡前我們家到現(xiàn)在目前為止還是以親子閱讀為主。我們從幾個月開始接觸繪本,了解繪本,然后兩歲正式為朵朵讀書。三歲開始正式英語啟蒙。朵朵9月份一年級,我們中英文親子共讀2000多冊。對于一般的家庭來說,我覺得應(yīng)該是多的。而對一個孩子來說,永遠都不夠。閱讀當然分泛讀和精讀。我們?nèi)龤q前中文繪本為主,近三年因為重視英語啟蒙花的時間肯定是多的。所以她的閱...
6歲
9歲
想法
其實從兒童發(fā)展學來說,學前孩子更適合的事是自由玩耍,大量的戶外活動,和與小朋友的互動。親子閱讀當然是好事,但矯枉過正反而事倍功半了。選擇做任何事情都需要考慮失去的放棄的是什么,所以雖然我家也通過海運大量囤書,但只給娃讀適合她這個年齡發(fā)展的書,也只有到周末才給幾本新的。平時每天讀幾本,重復(fù)率挺高,孩子也很享受。更多的時間放在戶外活動,自由玩耍,以及跟隨家人做家務(wù),培養(yǎng)好的自理能力,生活習慣上。這個年齡階段的孩子適合慢養(yǎng),芬蘭不是到一年級才正式教讀書課業(yè)嗎?所以我的原則是且行且慢...
13歲
想法
個人認為,不論什么都不是多多益善的,閱讀也是一樣的。因為還有一句話叫物極必反。學齡前培養(yǎng)孩子良好的閱讀習慣很重要,尤其是通過閱讀舉一反三的能力更重要。否則,大量閱讀,尤其是過于追求數(shù)量的刷書,只是培養(yǎng)了一只會移動的兩腳書柜,并不能將書中的道理內(nèi)化到行動中。還有一個,就是人的吸收能力有限,就像人吃飯一樣,吃過了不但感覺不到美味,還會反胃。閱讀也是同理。
2歲
9歲
想法
是否需要多多閱讀或者少量精讀,我覺得閱讀具體情況還得看孩子自身發(fā)展需要來定,

我二寶三周多點,特別喜歡反復(fù)看以前看過的書,包括去繪本館,挑的永遠都是看過的書,有本書名字叫,我變成了一只噴火龍,二寶看的那叫一個笑呀!借了又還借了又還,然后還要借,,無奈,我只好去網(wǎng)上買了本回去給她看 ,現(xiàn)在那本就是她的。

為什么幼童喜歡看重復(fù)性的書呢?因為她會有種預(yù)知的滿足感,她知道后面的劇情。而幼童比較喜歡這樣情節(jié),等書看的多了就會自然有所改變,在幼童閱讀過程中,一本書讀十遍的效果遠遠比十...
10歲
12歲
想法
學齡前閱讀一定多多益善嗎?

5歲前是海量閱讀好呢?還是反復(fù)精讀好呢(大概控制在幾本書)?

其實這個問題要根據(jù)自己孩子的情況來處理。

有的孩子喜歡反復(fù)看一類書,可以適當精讀和拓展,順便指讀認字。但是最好還是慢慢加大閱讀量,讀一些不同類型的書。不太感興趣的可以一次過;也可以家長引導(dǎo),沒準就感興趣了。

有的孩子不喜歡反復(fù)看一本書,喜歡看很多書,好處是可以拓寬知識面。但是讀完書之后可以和孩子討論情節(jié),比較同一主題書籍,有輸出有收獲就可以。

總之,應(yīng)該部分優(yōu)秀書籍、繪本或者經(jīng)...
15歲
想法
讀書本是一件開心的事,但種種帽子造成了對孩子的可持續(xù)發(fā)展限制

我國早期閱讀主要存在三個方面的問題:

第一,中國兒童閱讀量不夠。

這里所說的閱讀量,主要是指泛讀的量,還沒有上升到精讀的要求。因為閱讀是孩子感知世界的一種方法,一個窗口,很多成年人的閱讀習慣都是小時候潛移默化形成的,而泛讀,無疑是基礎(chǔ)性閱讀。

第二,適合中國兒童的讀物有限。

中國是一個文化古國,有歷史悠久的文化遺產(chǎn),比如我們的文學名著,但這些書未必適合孩子閱讀,這樣的名著也很難引起孩子的閱讀興趣。

目前...
oc
15歲
想法
有兩個問題不明白。

一是為什么要控制呢?我覺得讀書再怎么多也不為過,因為集中閱讀導(dǎo)致家長勸阻的畢竟是少數(shù),更多家庭擔心的恐怕還是孩子不愛讀書吧。所以一定要把握的話,還是在如何選書和如何引導(dǎo)孩子產(chǎn)生共同話題上多下點功夫。

二是什么樣的閱讀算精讀?我一直搞不懂。印象里童年的閱讀是一種愉悅的體驗,只要能拿到手邊的書,就想翻一翻,看完一本好書比玩什么游戲都有意思,時間長了,看過的書就會變成自己的一部分,再也難分彼此?,F(xiàn)在我們有許多方法,像處理原材料一樣對待圖書,像高級廚師處理食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