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于這個問題,我覺得不需要做質(zhì)量或是數(shù)量的抉擇。重點是對這兩個詞的理解。
反復讀同一本書,讀得滾瓜爛熟,讀到孩子能背為止,讀到孩子厭煩,這就是有質(zhì)量的閱讀么?
每天帶孩子讀很多本,每本讀一遍就過,大人和孩子樂在其中,這難道就沒有質(zhì)量只有數(shù)量?
未必如此。
閱讀的方式確實有精讀,泛讀。泛讀是讀一遍或者兩遍,了解了故事情節(jié)、看了看圖畫,知道這是個啥故事就行。精讀是對一本書進行深入的分析,通過讀這本書,去理解詞句的用法,去體會作者的表達,甚至試著自己去讀,去仿寫,去應用。泛讀是帶孩子去拓展閱讀的廣度,精讀則是帶孩子去加深閱讀的深度。
如果孩子到了六七歲,七八歲,那么在泛讀的基礎上,挑選合適的書本或材料進行精讀,很有必要。能培養(yǎng)和鍛煉孩子的閱讀理解能力,和寫作能力,對以后的語文學習是很有幫助的。
但是如果孩子才兩三歲,三四歲,這時候最重要的是,讓孩子享受閱讀的樂趣~孩子可以自己決定讀什么書,讀幾遍,什么時候讀,家長可以引導,但是不能逼迫。甚至邊讀邊演,邊讀邊玩,邊讀邊聊,都是沒問題的。保護他的閱讀興趣,培養(yǎng)他的閱讀習慣,是目前最重要的事~像你說的,那個媽媽很有可能會培養(yǎng)出一個看起來會讀很多書,但是以后不愛閱讀的孩子。
至于怎么帶三歲多的孩子讀書~
首先,選孩子愛看的書,而不是大人認為有用的書。放下功利心。
其次,不指讀,不要求孩子跟讀。允許孩子邊聽邊看圖,保護孩子的讀圖能力。
另外,不干巴巴地讀,不局限于讀書本上的字,不要求孩子端端正正坐著聽。可以變換聲線讀,可以邊讀邊做動作,可以和孩子邊讀邊演,可以讓孩子猜猜接下來會發(fā)生什么,可以帶孩子觀察圖片,可以就某個詞或圖和孩子聊書本上沒有的內(nèi)容…
總而言之,書本只是工具,良好的親子關系,閱讀興趣,閱讀習慣,才是最重要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