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fā)布于 2020-01-13
是有科學依據的,大腦有兩種模式,分別是專注模式和發(fā)散模式。專注模式就是所說的緊張模式,把注意力專注的投入在學習上的時候,發(fā)散模式是松弛狀態(tài),孩子運動、休息甚至溜號和做白日夢的時候都是發(fā)散模式。大多數(shù)創(chuàng)意產生都是在發(fā)散模式。比較科學的學習方式是專注模式和發(fā)散模式交替進行,專注一段時間,遇到瓶頸就休息一下,這個時候看似松弛,看似在玩,其實大腦依然在后臺處理之前的知識內容,更容易有突破性的進展。之后再回到專注模式的時候,對知識的理解已經上了一個臺階了。所以學習要想達到更深的程度,更高效率,就要重視專注模式和發(fā)散模式的共同作用,兩者缺一不可。具體方法就是先專注,然后發(fā)散,再回到專注模式上來。
回應 舉報
贊3
收藏1

推薦閱讀

啥叫自然接觸的松弛狀態(tài),是指接觸大自然嗎?

潛力是指什么,長大以后的工作能力?

剛好最近在翻《木匠與園丁》,里面提到了“反事實思維“是“想象力與創(chuàng)造力之源”。

而”反事實思維“來源于孩童在日常玩耍中做出的”假設“和”假裝“。

孩童遇到與自己經驗不符的情況時,會非常有興趣針對性地玩耍,通過一系列的操作,來觀察新事物。觀察過程中,無意識地用到了大量的”假設“和對”假設“的窮盡探索。要允許這樣的過程自然發(fā)生,就要給出足夠的空間(時間)。

設想小孩自己玩磁鐵和你教小孩磁鐵特...
5歲
想法
我認為是這樣的。幼兒在松弛的狀態(tài)下,往往是觀察很仔細的,能發(fā)現(xiàn)生活中平常觀察不到的東西,幼兒在松弛的狀態(tài)下學習,他們的學習能力會加強,一個輕松良好的氛圍,會計幼兒的心理帶來大的舒適感,能讓他們的學習觀察更加仔細,又要需要在輕松的環(huán)境下學習,那樣他們的創(chuàng)造力和潛力能夠無限放大。所以我認為家長不應該給幼兒報很多培訓班,幼兒就像一根皮筋一樣拉的緊,就會崩,還容易厭學。
17歲
想法
這個好像是對于大腦的一組研究里得出的結論,我今年在某本書里有看見過,原文的術語不太記得了大概意思是創(chuàng)造力和學習力是臺階式遞進的,類似中國的一張一弛的概念。

文章的表述是當我們在學習,或者思考一項事物進入瓶頸以后,把他扔在一邊,看起來你沒有在思考這件事情了,其實只是學習和思考進入了后臺模式,所以就會發(fā)生出其不意的點子靈光一現(xiàn)這種事情。其實就是留白,讓大腦走一段自動巡航的路,比一直灌輸會更有效。
10歲
13歲
想法
慢性壓力是大腦殺手,北京協(xié)和醫(yī)學院某博士說的。是否可以這么理解,松弛不一定有創(chuàng)造力,但不松弛應該很難有創(chuàng)造力...
9歲
想法
生活需要有張有弛,張弛有道。

創(chuàng)造力跟每個人的先天條件和后天造就都有關,一個天生按部就班的人就算再怎么松弛,接觸大自然也好,徹底放松也好,回歸田園也好,哈哈,都未必能有多么大的創(chuàng)造力。

那么,一個天生思維活躍的人,就算你讓他閨閣深藏,或許他也會創(chuàng)造出無限的可能!

但是,對于絕大多數(shù)人來說,適度的放松非常重要。尤其對于生活在高樓林立,車水馬龍的城市里的孩子來說,多點兒接觸大自然是非常有必要的!

對于從小生活在農村的我來說,對于大自然,泥土的渴望??!那叫一個如饑似渴!只要...
9歲
14歲
想法
我小時候老師說大考大休息,小考小休息,不考不休息。我兒子老師說玩的好才能學得好,鼓勵孩子們會玩,愛玩,所以學校里的狀態(tài)就是輕松!回家來安排的比較緊湊,剛開始孩子坐不住也不習慣,抗爭過一段時間,后來有獎有罰的也習慣了!
想法
樓主的提問不夠具體啊??

這個可能和具體的個體有關系。

不過我看到的好像都是,人一旦進入創(chuàng)造(創(chuàng)作)的狀態(tài)以后,人的狀態(tài)和精神是全身心投入且緊張忙碌的。松弛的狀態(tài)不如說是松弛的心態(tài),但是工作狀態(tài)肯定不會松弛。

至于孩子小時候的教育成長,我覺得應該是張弛有度、寬嚴相濟吧!
10歲
12歲
想法
受不了了松一松,

能緊緊就緊一點。

循環(huán)往復。

太松學不到東西

太緊壓力太大,

松和緊的程度根據個體體會調節(jié)。
11歲
想法
我覺得接觸自然肯定是有必要的,學習的目的是更好的了解自己所在的環(huán)境。所以最好的教育應該是融于生活的。比如在和孩子一起爬山的時候和孩子一起認識大自然里的東西,毛毛蟲,瓢蟲銀杏葉等,還可以把英語學習放到大自然中,哈哈哈。再比如在生活中認識數(shù)字,漢字等,這樣的教育是無痕的,也讓陪伴更高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