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家有個兩歲三個月的寶寶。話嘮一個。見啥說啥。我的經(jīng)驗:首先媽媽要成為話嘮。從她沒出生在我肚子里時,我天天散步就指這指那給她看,見啥說啥,出生后我就是把她當成我的朋友一樣聊天,比如幾個月的時候看到布娃娃,我會說“寶寶,你看,布娃娃毛絨絨的,小手還可以動,你來感受一下吧”不管她有沒有理會,但是我每次跟她做任何事,我都會與她交流,包括換紙尿褲,覺得我以前就是一個人在演相聲,還演的繪聲繪色。第二,親子閱讀。我覺得繪本真是不錯。平時生活中再怎么說有些詞匯也說的不多,但是繪本不一樣,根據(jù)圖像,故事情節(jié),孩子可以積累詞匯,提高理解力?,F(xiàn)在我家《不一樣的卡梅拉》不到兩歲就特別愿意聽我講,四十多頁可以聽完。第三,平時多觀察孩子感興趣的事,比如玩具,動物,在這些興趣點展開,開始短句,長句子,各種形容詞,動詞在感興趣事物上慢慢增加,可以引導她思考,結合看過相關的繪本,又重復加強了記憶。總的來說,語言真的需要積累,我家一歲半前都不會說話,會說后就像打開閘門,滔滔不絕。所以生活中用心去說,我有時候確實刻意去說過。比如寶寶爬上桌子,我會把桌子大小,形狀,顏色,桌子周圍有什么東西,她怎么爬上去,全部用語言描述出來,看到天上的飛機,我不是簡單的說“哇,飛機”。我會說“你看,一架小小的飛機,白色的飛機,正在藍藍的天空飛,飛得好高好高啊,寶寶,你可以夠得著嗎?”后來她就模仿我,看到飛機就指著說我看見一架小小的飛機。她現(xiàn)在習慣特別愛觀察,看到什么東西也愛描述。我記得以前看到過羅玲老師說過一句話,父母的語言會影響孩子的思維模式。